施文菁 浙江工業大學
網絡新聞侵權是指媒體從業者或公民在互聯網上發布的新聞言論與新聞信息脫離規范或失實,導致網絡新聞侵害行為的發生,并且該新聞侵害行為是屬于在私法領域內的侵權行為。
網絡新聞侵權行為的特征多種多樣。網絡性是區分網絡侵權最顯著的特征,網絡新聞侵權中,網絡當然是最基礎的要件。第二個特點是全球化。網絡的發展讓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新聞侵權的行為人以及侵權客體都可以是網絡上的任何一個人,新聞侵權所涉及的范圍隨著新聞媒介的發展而擴張。第三點是復雜性。因為網絡由無數個區域網構成,網絡中的匿名又使得網絡新聞侵權更加復雜化,給此類行為的監管增添了重重阻礙。互聯網上的信息可以隨時刪除或修改,造成舉證困難,難以界定證據的法律效力。
價值觀念改變:網絡不同于傳統媒體,靠銷量、收視率盈利,他們的利益來源就是點擊量和瀏覽量。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部分網站會不擇手段地把新聞夸張化,制造噱頭,不顧新聞倫理,使得網絡新聞失實的發生率大幅度上升,新聞侵權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網絡新聞發布主體的多樣化:新媒體時代下,新聞行業的門檻越來越低,就連一些根本不了解新聞行業,沒有接受過有關新聞知識培訓的普通公民也能在他們的社交軟件上發布、轉發新聞。導致新聞行業中各種新聞失序問題層出不窮,虛假新聞滿天飛,造成侵犯人權和版權的問題。
“把關人”作用削弱:新媒體時代是信息時代,網絡中信息海量,轉移傳播快速,一秒鐘就有成百上千條新聞發出,光速傳播的網絡難免會造成差錯。紛繁復雜的網絡新聞內容讓網絡新聞審查人員顯得有心無力,把關人沒有辦法在道道關口都把好關。
網絡新聞侵權包括新聞侵害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知識產權,這其中,又以虛假新聞的侵害最為顯著。具體表現為:報道內容無中生有,憑空捏造,造謠中傷他人。報道內容真實,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語言誹謗他人名譽。盜用他人的肖像照片,利用圖片處理技術,把兩張毫無關系的圖沒有破綻地拼合在一起,或者把原來的圖片改得面目全非,真假難辨。新聞中暴露公民的個人信息,使人們的隱私受到威脅。未經授權就將其它網站的新聞資訊進行采集、剪輯、編寫和轉發,隨意取用,甚至照搬照抄,不注明新聞來源或文章出處。
網絡新聞侵權的直接行為人主要是在網絡上發布新聞信息的媒體從業人員和網絡用戶,他們在網上發布侵權新聞信息或發布不符合規范的、虛假的新聞造成侵害權利的發生,必然需要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后果負責。
用戶正是通過網絡平臺與外界進行緊密聯系,如果網絡服務商對在該網絡平臺上發布的新聞信息不知情,并且無法對新聞內容進行修改或編輯,那么網絡服務提供商就可以不承擔侵權責任。但是一旦當網絡服務商涉及了新聞的編寫或發布,該網絡服務商就必須要對自己平臺上所發布的信息負責。
互聯網的發展使任何網絡用戶都能輕而易舉地將其看到的新聞信息轉發給他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威力是巨大的,造成的后果也是加倍的。如果被轉載的新聞信息已經發布在網上,轉載者是能清楚地知道他所發布的新聞信息是面向所有大眾的,造成的后果也是大范圍的、公開的,轉載者就必須為他的轉載行為承擔責任。
我國新聞傳播領域法制建設相對滯后,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新聞傳播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國在新聞傳播法制建設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立法數量偏少,立法層級較低,立法質量不高,少數法規規章出臺前調研不夠,有的內容脫離現實,在實際工作中難以貫徹執行......這些都是當今立法中存在的問題。
因此要針對以上幾個法律中現存的問題細化新聞法規,及時做出革新。相關立法人員應在了解民意,掌握現存的網絡新聞侵權狀況的基礎上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提高立法的質量與層級,實現一事對一法,法令準確而獨立的目標,讓執法人員有法可依,有序處理相關違法行為,有利于提升司法與執政的效率。把新聞傳播相關法律提升到和其他法律同等的地位,形成威懾力,讓不法分子敬而遠之。除此之外,還應具體化損害賠償的金額,針對網絡新聞傳播中法不責眾的問題也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條例,少一些原則性要求,多一些可操作性,務實明晰,讓法律中少一些模糊地帶。制定一些切實可用的法律,以此來規范網絡新聞機構從業人員的采訪、報道和傳播行為,以及規范網絡新聞傳播的內容,防止、制裁各類新聞侵權行為。
面對網絡新聞侵權,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法律和道德規范的武器讓網絡新聞行業維持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讓它成為輿論監督的工具,媒體也應成立自我監管委員會,設立新聞行業討論評議會,營造健康傳播氛圍,做到新聞價值的實現和避免新聞失范現象產生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