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劉劉
魚飯、腌蟹、生蠔、牛肉丸……《舌尖上的中國》(1、2季)《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新作《風味原產地·潮汕》,今年2月通過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播出之后,《洛杉磯時報》美食編輯就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起紀錄片中的美食:從腌蟹到海藻,更將魚生稱為日本生魚片的元祖。其實中國一直是外國“吃貨”心中的天堂:英國廣播公司(BBC)曾拍攝美食紀錄片《發現中國:美食之旅》,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王牌美食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推出過《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四川特輯,韓國“吃貨”大叔白鐘元直接把《街頭美食斗士》第一集搬到成都。與此同時,中國本土的美食紀錄片也吸引著他們:從《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到《老廣的味道》《味道云南》,再到最新這部《風味原產地·潮汕》。就中國美食紀錄片海外影響力等話題,《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采訪了《風味原產地》制片方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經理朱樂賢。
環球時報:《風味原產地·潮汕》是如何被網飛選中的?
朱樂賢:Netflix是專門播出長視頻的平臺,此前沒有制作和采購過短視頻。我們在跟Netflix中國區內容采購負責人推薦紀錄片時,“順便”推薦《風味原產地·潮汕》,當時他們就很感興趣。Netflix看了三集樣片后,就拍板決定要引進。這是他們引進的第一部中國系列紀錄片。Netflix不會對外公布播放數據,不過從他們的評估維度來看,比如觀看完成度、各個國家收看率等,都是“超過預期”,尤其是在非中文地區。這可能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美食是一種世界語言吧。
環球時報:這一系列與《風味人間》有何不同?會否擔心美食紀錄片過多引起觀眾審美疲勞?
朱樂賢:《風味原產地·潮汕》是風味系列的一部分,體量更加輕盈,內容更集中——每集只有10分鐘,共20集。從內容上看,《風味人間》關注人類共同的、關于美食規律性的部分,更宏大;《風味原產地》聚焦一地風土,更靈活。在《風味人間》這樣的重量級作品之外,陳曉卿導演團隊也希望能有更加豐富的表達形式與節目形態,更適合網絡播出。
環球時報:越來越多的中國紀錄片被國內外觀眾和市場認可,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紀錄片已形成健全生態?
朱樂賢:在上星衛視必播令的政策利好下,中國紀錄片行業體量和投入持續增長。中國紀錄片制作公司處于市場轉化中,這兩年出現的爆款紀錄片逐步增多。紀錄片的敘事方式及鏡頭語言逐漸故事化、綜藝化、影視化,紀錄片類型的模糊也讓產業擁有更多想象空間。以《風味人間》為例,這個IP在初期就規劃出《風味人間》《風味實驗室》和《風味原產地》三檔節目,覆蓋從長片到短視頻,從電視到互聯網,從紀錄片核心人群到泛文化人群到泛美食人群,加之全方位的營銷和傳播,使得播出和商業收益最大化。
環球時報:如何進一步拓展中國原創紀錄片的海外傳播?
朱樂賢:去年我們與英國BBC聯合制作《王朝》,引進日本NHK模式的《紀實72小時(中國版)》,和英國ITV聯合制作《野生萌寵》。在自制內容方面,《風味人間》去年10月同步在馬來西亞Astro電視臺播出,今年春節在韓國播出,后續還將陸續擴大發行和播出區域。此外,首部系統講述中國傳統節日紀錄片的《佳節》,將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合播出,國家地理也是國外首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