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知青作家啟蒙敘事主體的歷史生成

2019-03-22 02:38:38畢光明
江漢論壇 2019年2期

摘要:“知青作家”是根據當代中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命名的,這個運動影響了共和國一代人的命運。1968年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不僅是結束青年學生造反鬧革命,恢復城市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也是他通過培養(yǎng)和塑造新人以建設新型社會的一貫理想的體現。與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變的官方意圖相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看到的是跟意識形態(tài)宣傳完全不同的社會生活實際,由此對他們曾經接受的宣傳教育產生根本性的懷疑,部分知青由此覺醒,通過文學寫作表達他們的思考。本文試圖通過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和知青作家群形成的回溯,展現80年代文學一類啟蒙敘事主體的歷史生成過程。

關鍵詞:上山下鄉(xiāng);知青作家;啟蒙敘事主體;歷史生成

中圖分類號:I206.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19)02-0081-06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的轉折時期,也是繁榮時期。在撥亂反正和解放思想的政治文化背景上,文學背離了階級斗爭和歷史主義的革命功利主義敘事模式,回到了社會批判和人生本位的“五四”文學傳統(tǒng),以人道主義為基本思想的啟蒙敘事成為總體性的創(chuàng)作傾向。文學敢于寫人、人性和人情,敢于批判社會對人的損害,與理論界新啟蒙思潮的鼓涌有關系,如果沒有讓人說話的政治環(huán)境,沒有理論界對人的本體地位的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者敢不敢說和說什么都成問題。然而從發(fā)生的時間看,文學里的啟蒙敘事,早于理論界新啟蒙思潮的興起,說明作家啟蒙意識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自身對生活與人生的體驗。在當代中國社會運動史的視野里,80年代啟蒙敘事的題材選擇及主題指向,多半與作家歷經“文革”甚至更早的政治運動的生活經驗有關,可以說,是痛苦的歷史經驗造就了80年代的啟蒙敘事主體,無論是被打成右派而在新時期才復出的作家,還是“文革”中上山下鄉(xiāng)過的“知青”作家,莫不如此?!拔迤摺弊骷业臍v史生成已另有文章討論,本文主要考察知青作家如何為特殊的歷史際遇鍛造成啟蒙敘事主體。

1980年代的啟蒙敘事,主要由“五七作家”和“知青作家”兩大寫作群體擔綱,而從時間上看,知青作家先于五七作家登上新時期文壇,這是由于他們無需像五七作家那樣經過平反才獲得寫作的權利?!爸嘧骷摇笔歉鶕敶袊摹爸R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命名的,這個運動影響了共和國一代人的命運?!爸嗌仙较锣l(xiāng),是建國以來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場由政府組織的、牽涉面相當廣的社會活動。作為一種就業(yè)途徑的‘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與‘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有明顯的不同。‘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是在‘文革 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極左思潮鼓蕩下的一場狂熱的政治運動?!雹?從這樣的界定可以看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在“文革”前就已興起,只是到“文革”其動因與性質發(fā)生了變化?!吧仙较锣l(xiāng)”一詞,源于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擬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草案)》,“城市的中小學畢業(yè)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yè)的以外,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xiāng)上山去參加農業(yè)生產,參加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yè)”。② 1957年11月 1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發(fā)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yè)生產新高潮》的社論,其中也強調:“能夠下鄉(xiāng)、上山去直接支援農業(yè)生產的工作人員,都要盡快下鄉(xiāng)去,上山去,青年知識分子更要把下鄉(xiāng)、上山當作鍛煉自己的最好的方式?!雹?動員城里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農業(yè)發(fā)展需要有文化的人,而城市的就業(yè)安排也存在困難,上山下鄉(xiāng)也就是兩全其美的辦法,當然主要在后者,因為從1955年起,我國的就業(yè)壓力開始加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時團中央還借鑒蘇聯(lián)搞共青城的經驗,組建青年墾荒隊下鄉(xiāng)。因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應以此為開端。

組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國家行為,它也體現了毛澤東的重視農村和重視知識青年與工農結合的思想。建國后的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毛澤東先后發(fā)表過三次指示。1955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的一篇文章的“按語”里說:“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就是他第一次發(fā)出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號召。這一號召,成為此后多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指導思想。從1962年起,全國范圍內開始掀起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并列入國家計劃。1964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批轉共青團中央書記處關于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報告》中寫道:“今后按照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不僅每年都要有計劃地做好動員大批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的工作,而且在他們下去之后,還要認真做好鞏固工作?!雹?雖然還是用“下鄉(xiāng)上山”來表述,但這個報告第一次將“知識青年”與“下鄉(xiāng)上山”組織到了一起。1965年、196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都有動員城市里的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的文件。有研究者總結,“在‘文革前的5年間,上山下鄉(xiāng)人數達129萬,平均每年26萬,規(guī)模比較小,安置比較穩(wěn)妥,指導思想就是動員城市青年扎根農村,安家落戶?!雹?這就是“文革”前國家組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基本情況。在城鎮(zhèn)人員就業(yè)需要由政府安排的社會主義體制內,這樣的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上山是一種正常現象,盡管其間也有政治因素在起支配作用。但是,“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就與之不同,它是突發(fā)性的,并且很快成為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

“文革”中的上山下鄉(xiāng),爆發(fā)在1968年年底,它與結束紅衛(wèi)兵運動有很大關系。1966年,毛澤東為了排除實現社會革命政治理想的障礙,發(fā)動了“文化大革命”,而用以點燃革命烈火的就是紅衛(wèi)兵運動。為了將運動推向高潮,從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澤東在北京八次檢閱了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學校的紅衛(wèi)兵共計一千多萬人,激發(fā)了青年學生對領袖的狂熱崇拜之情和革命造反的大無畏精神。從“破四舊”、“斗走資派”到全國大串聯(lián),紅衛(wèi)兵把革命的烈火從校園燒到了社會,而當革命運動遍及全國的每一個角落時,完成了造反使命的紅衛(wèi)兵反而成了學校和社會的一個問題。就像知青作家葉辛所描述的:“經過兩年多的鬧革命,真正熱心于紅衛(wèi)兵運動、留在學校里打派仗的,己經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大部分學生都對無休無止的辯論已持觀望的態(tài)度。可就是這留在學校的一小部分人,經常把革命和派性甚至于武斗鬧到社會上,流血事件時有發(fā)生,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和人們的生活。更為迫切的現實是,老三屆們留在校內鬧革命,小學畢業(yè)急待升入中學的學生們就進不來,三屆小學畢業(yè)生也不允許老三屆們留在學校里把文化大革命搞到底。”⑥ 學校停課鬧革命的兩三年時間,全國已積壓了幾百萬初高中畢業(yè)生,他們的去向何在?解鈴還須系鈴人,在領袖的話一句頂一萬句的社會氛圍中,只有毛澤東的指示才能解決紅衛(wèi)兵運動帶來的社會難題。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轉引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yè)的子女送到鄉(xiāng)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就應當歡迎他們去?!弊罡咧甘玖⒓丛谌珖鞯氐某鞘欣镆鸱序v。實際上這一最新指示在前一天的晚上就已經通過廣播電臺公布。葉辛回憶了當時毛澤東指示在大城市引起的反響:“我和我的所有等待分配的老三屆同學們,早在晚飯之前就接到了通知,晚上8點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將有重要廣播。最新最高指示一發(fā)表,上海城沸騰了,幾十萬革命的師生員工連夜上街游行、鑼鼓聲直響到深夜。不少同學當場寫出了決心書、保證書,刷出了大幅標語,有人還咬破手指,寫下了血書,紛紛豪情滿懷地表達‘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插隊落戶鬧革命的雄心壯志。這正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的‘落實毛主席的指示不過夜的真實場景。”⑦ 在威權效應下,全國所有的報紙都刊登了毛主席的指示和各地落實的情況,12月23日的《人民日報》報道:“消息傳到各地后,全國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牧區(qū)和海島,到處一片歡騰。在震撼夜空的歡呼聲、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各地軍民抬著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畫像和最新指示的語錄牌,揮動紅色寶書,舉行聲勢浩大的集會游行。在歡騰的海洋里人們寫出了熱情洋溢的詩歌;北京傳來大喜訊,最新指示照人心。知識青年齊響應,滿腔豪情下農村。接受工農再教育,戰(zhàn)天斗地破私心。緊跟統(tǒng)帥毛主席,廣闊天地煉紅心。廣大知識青年熱烈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掀起了到農村去的新高潮?!雹?在輿論引導實踐的革命浪潮中,全國城鄉(xiāng)在新成立的各級革命委員會的組織下,開展了廣泛的動員,一場轟轟烈烈、規(guī)模空前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政治運動,拉開了帷幕。在敲鑼打鼓的熱烈氣氛里,以66、67、68屆即“老三屆”初高中畢業(yè)生為主體的知識青年離開城市,潮水般涌向邊疆鄉(xiāng)村的生產建設兵團或者農業(yè)生產隊,在與官方的宣傳和他們自己的想象迥異的艱苦環(huán)境里開始了接受再教育的生涯,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異樣生活體驗。上山下鄉(xiāng)這種處理城市知識青年的政治運動,一直持續(xù)到“文革”已宣布結束之后的1979年。運動開始的1969年是第一次高潮,之后一度出現過低潮,1974年以后又掀起過一次高潮,直至1979年知青大返程潮流到來,中央著手處理遺留問題,這一運動才進入尾聲。在比“文革”還要長的十多年時間里,不得不上山下鄉(xiāng)的城鎮(zhèn)知識青年,人數超過1700萬,他們是被毛澤東的革命思想改變了人生命運的一代人,他們也因為一段特殊的人生經歷而獲得一個共同的身份——“知青”。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后來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被稱為“知青作家”。

與五七作家不同,知青作家不是作為革命的對立面而是作為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開始一段特殊的人生經歷的,但他們的身份都由社會主義革命所派定,前者是革命的對象,后者是革命的希望。毛澤東去世之前的中國當代史,是一部不斷革命的歷史,通過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由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入社會主義革命。毛澤東的革命理想不僅僅是要讓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而且是要建立一個不再有人騎在別人頭上,不再有人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財富的公平的社會,而這種社會真正的敵人是人心中的私欲和貪欲。毛澤東之所以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還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兩個階級的斗爭,是因為他認為資產階級和封建剝削階級雖然已經被革命打倒,但是資產階級、剝削階級的思想還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⑨,只要這種思想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就隨時會復辟,所以他一方面要杜絕一切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資本主義苗頭,同時要采用各種方式清除人們頭腦中的資產階級和剝削階級的思想。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意圖就在這里?!拔母铩鼻八呀洶l(fā)現在經濟體制上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苗頭,而這種苗頭很能迎合人們心中的追求物質享受的私欲。如果助長這樣的私欲,他主導社會主義革命的權力就會削弱,遠景宏大的革命就會成為懸念。打倒黨內的走資派,奪回主導無產階級革命的權力是“文革”的直接動因,而“文革”的真正目的是要用革命的烈火燒垮官僚階層,燒掉他們的特權,同時也祛除所有人心中的私欲,讓他設想的改造中國社會進而改造人類社會的偉大革命能夠繼續(xù)向前推進。文化大革命在這個意義上的確是“在靈魂深處鬧革命”。所謂“狠斗私字一閃念”,所謂“斗私批修”,所謂“防修反修”,都是這一革命信念的體現。社會主義革命在本質上是無產階級革命,而無產階級革命的可靠主體只能是無產階級,然而在中國,作為無產階級的工人、農民和士兵,并不是全部的社會構成,更何況他們并沒有掌握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文藝、科學等許多重要領域的話語權,非無產階級的陣營還很龐大,因此,如何改造后者,壯大革命的隊伍一直是個困難的課題,而其中知識分子問題一直是一個困擾,因為知識分子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知識的生產者,如果這些文化和知識是非無產階級的,革命的任務就更加艱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1953年、1954年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和胡適思想的批判,1955年對“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整肅,1957年的反右運動,都表明毛澤東是將知識分子看作無產階級革命的異己力量的。在他看來,接受舊教育的知識分子思想是資產階級化的,他們難以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的主體,而毋寧是需要提防和排斥的力量。毛澤東通過武裝革命奪取政權,就是要建立一個新型的社會,這個社會應由新的人來組成,也要由新人來建設。新人的標準是徹底地無產階級化,即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有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且愿意隨時為這一理想獻出生命。因此,革命的過程也是個不斷地培養(yǎng)和塑造新人的過程,而最有希望成為新人的自然是尚未被資產階級思想污染的青年。毛澤東一向重視青年,要求青年走與工農結合的道路,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鍛煉成長為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都是出自他建設新型社會的偉大理想。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取得階段性勝利,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完全建立,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培養(yǎng)在革命進程中的重要性益發(fā)突顯出來。特別是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冷戰(zhàn)的全球局勢下,美帝國主義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也出現修正主義,在封、資、修的三重壓力下,毛澤東更感覺到對青年的教育具有緊迫性。新中國的學校教育是他完全不滿意的,課堂教學、考試升學、重視書本知識、缺少社會實踐,是培養(yǎng)不出他所希望的那種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的,所以他提出教育要革命,打破資產階級的修正主義的教育制度和路線。他為青年學生指出了“學工、學農、學軍”的“五七”道路。支持紅衛(wèi)兵運動,既是借青年學生的熱情來掀起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也是給青年人在大風大浪中鍛煉的機會。在揪出黨內的頭號走資派的目的達成之后,到1968年,各級革命委員會成立,他的由大亂到大治的戰(zhàn)略部署正在實施之中,而此時紅衛(wèi)兵的派性和無政府主義暴露出了青年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再教育”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而全國積壓在城市里的中學畢業(yè)生數量如此龐大,在城市里安置已無可能,上山下鄉(xiāng)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前引的《人民日報》報道里的詩句“接受工農再教育,戰(zhàn)天斗地破私心。緊跟統(tǒng)帥毛主席,廣闊天地煉紅心”就道破了“老三屆”學生突然由“紅衛(wèi)兵”變成“知識青年”這一身份轉換的玄機。

要求青年走與工農結合的道路是毛澤東早年就有的思想。1939年5月4日,他為延安青年召開的紀念“五四”運動會議所做的報告《青年運動的方向》就指出:“中國的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一定要到工農群眾中去,把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沒有工農這個主力軍隊,要達到反帝反封建的勝利,是做不到的。所以全國知識青年一定要和廣大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和他們變?yōu)橐惑w,才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彼踔涟阎R分子是否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看作知識分子是革命的還是反革命的分水嶺,強調指出:“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與工農相結合”。⑩ “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結合于工農群眾,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結合了,或者反過來壓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11} 這一在戰(zhàn)爭年代為擴大和優(yōu)化革命隊伍而確立的處理知識分子與工農大眾關系的準則,在和平建設時期并未失效,因為在社會主義時代,革命仍然是第一位的,這從多年的意識形態(tài)表述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來,“革命”是排在“建設”之前的。盡管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但毛澤東的斗爭意識并沒有減弱。在對社會主義時期社會矛盾的認識上,毛澤東的判斷與黨內高層其他的成員是不一致的。1956年,黨的“八大” 提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但是毛澤東不以為然,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睆拇穗A級斗爭就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旋律,實質上是掌握了國家政權的毛澤東繼續(xù)以階級斗爭作為他的革命事業(yè)。既然以階級斗爭為事業(yè),無產階級革命隊伍的建設就仍然是首要的問題,由此,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培養(yǎng)得到高度關注。他曾談道:“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開創(chuàng)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事業(yè)是不是后繼有人的問題?!彼J為這是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毛澤東關心教育也是從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的,他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12}。這樣的教育訴求必然與現代教育體制相沖突。發(fā)動“文革”,讓學生離開課堂鬧革命,到社會上經風雨,見世面,在階級斗爭的大風大浪里鍛煉成長,直至讓數百萬青年學生終止學業(yè),離開城市去邊疆和鄉(xiāng)村接受再教育,都服務于以人的改造來實現社會改造的革命大業(yè)。知青一代被戲言是“紅旗下的蛋”,說出了他們在毛澤東的革命思想下成長的事實。這也意味著知青作家這代人成長于思想單一的文化環(huán)境,他們從小接受的就是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漸被塑造為革命斗爭所需要的文化人格。由于被意識形態(tài)引導敵視西方、鄙視剝削階級出身、崇拜領袖、崇尚斗爭、抵制人道主義,因此這類人格并不具有獨立性和主體性,與文藝復興以來尊重人的權利、崇尚個性的人類文明主流價值觀包括啟蒙主義的觀念捍格不入。故而知青作家要想成為啟蒙敘事主體需要背叛他們的精神成長史,而知青運動恰恰為他們的覺醒提供了契機。知青作家的回顧更能證明這一點。

與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變的官方意圖相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看到的是跟意識形態(tài)宣傳完全不同的社會生活實際,由此對他們曾經接受的宣傳教育產生根本的懷疑。革命的高調和豪言壯語在這些遠離親人的年輕學生每天必須面對的生活的艱辛與困難面前顯得那么無力。離開了具體的生存體驗,再宏大的理論也顯得蒼白。在貴州的山區(qū)苗寨里插隊過十年之久的上海知青葉辛,對此有深切的體會和不堪回首的記憶。他講述了知青來到本不屬于他們的農村里必須過好兩個關,即生活關和勞動關。首先要過好的是生活關:“無論是在南方和北方,山區(qū)和平原,無論是男知青還是女知青,由城市來到鄉(xiāng)村以后,第一位的仍然是生活本身,是過日子本身??谔柡暗迷夙懥粒姥詨颜Z再動聽,到了農村,每天睜開眼醒來,都得洗臉刷牙備早飯,一天當中,吃、喝、拉、撒、睡,都和城里不一樣。而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也必須得知青個人一一安排好。有人要說了,你在城里生活,不照樣有開門七件事嘛。是的,城里這些東西全是現成的,花錢就能買到。而在鄉(xiāng)村,柴(煤炭)是要你自己去砍、去挖來的。米得挑著谷去機房打來的,而米機房呢,有的村莊有,有的村莊沒有,有時候為打一擔米,就得挑著擔子早晨出去晚上才能回來。油是買不到的,因為你是農村戶口,吃油是靠收獲了油菜籽自己壓的。我插隊落戶10年,一共分到過三次油菜籽,其余年份,吃油就得靠上海帶,而上海遠在五千里之外哪。鹽巴當然能買到,那也要等到趕場天,走十多里山路出去,才能買回來。至于醬和醋,比鹽巴要難買一些,什么時候店里有了,知青們互相之間是要當作喜訊奔走相告的。吃、喝、拉、撒、睡我就不一一細說了,只講一個上廁所吧,別說每上一趟廁所女知青就提心吊膽,就是像我這樣的男知青,都是在下鄉(xiāng)以后第三年,才適應了鄉(xiāng)村廁所的惡臭。這上廁所,什么人能避免?”{13} 這些從來不見報的看似婆婆媽媽的生活瑣事,是誰都繞不過去的,知青最后沒有一個人愿意扎根農村,從中可以找到原因:“如果每一件日常生活小事上都覺得格格不入、提心吊膽、甚為不適,那叫過的是什么日子?!眥14} 其次是勞動關:“生活關過不好,或者說勉強過,勞動關必然也過不好,只能得過且過。不是知青們天生就懶,而是知青們從嚴酷的生活中看不到希望。他們看到的是貧窮和落后,是繁重的勞動換來低廉的工分,是清湯寡水極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的伙食,是物質的極度匱乏,是重病以后遭受的折磨,是貧下中農身上,并沒有多少真正值得學習的品質。不少知識青年在和我談到下鄉(xiāng)的經歷時,經常給我提到毛主席的另外一段語錄:‘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確實,天天和農民們在一起勞動,在一個寨子里過日子,看到周圍的貧下中農,同樣也很落后、自私、愚昧。不少知青當年面對生活本身的真相,都認真地私底下進行過探討,既然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為什么我們不去接受工人階級的教育,而非要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當然這樣的討論只能在極小的范圍內和知心的朋友展開,而且每一次都是討論不出一個結果,不了了之”,“時間長了,久居農村的知青們改天換地的斗志消失了,務農光榮的口號也叫不出來了,扎根一輩子對于他們來說已是一件畏懼的事。他們聯(lián)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不知還要在農村這樣的環(huán)境中呆多久,于是最初下鄉(xiāng)時的狂熱和虔誠逐漸被沮喪和消沉所代替,這種消沉里還包含著懷疑、困惑、不解”。{15}

葉辛的回顧與感想,最清楚地道出了革命意識形態(tài)在知青一代身上瓦解的過程,它也暴露出革命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農村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實質上是革命家的社會理想與多數人的世俗生活要求的脫節(jié)。離開了城市、學校生活與家長的呵護的知青,是在日常生活與勞動中告別了政治說教,站在世俗生活的土地上,開始了對人的生活的企求的。其中一部分人也從沉重的生活現實里開始思考,萌發(fā)了批判意識。促使知青覺醒的正是知青運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特別是出身不好的知青遭到政治歧視和女知青遭到兵團干部和農村干部的欺凌和奸污,以及在招工、參軍、推薦上大學中越來越嚴重的走后門之風和與之相關的權力腐敗。因出現這些問題,“在知識青年們的心目中,黨和政府的威信急劇下降,腐敗現象也由此開始公開,哪個再用豪言壯語說什么扎根、消滅三大差別之類的話,就會遭到公開的嘲笑和謾罵,一度神圣的理想從此崩潰,什么打倒帝修反,什么反修防修,原來都是在哄人騙人??!我們不能再上當了”{16}。它的后果是一代人的心里出現價值真空,但也會有少數人因懷疑而覺醒,質疑強加給他們的革命教義和生活道路,自己去探求生存的價值和生活的真理,就像北島在他的詩作里斬釘截鐵地喊出的:“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我并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個人”(《宣告》)。對于知青一代來說,告別由革命歷史主義教育、政治宣傳和文學作品所營造起來的革命英雄主義,人的意識才開始覺醒,他們也才開始痛心一代人如何陷入了迷誤,如何受到傷害,如何失落了青春。是他們用“傷痕”的泣訴,匯涌了新時期的第一個文學浪潮。像鄭義的《楓》,寫一對懷著美好人生理想,即將高中畢業(yè)升學的戀人,不幸卷入了“文革”,因參加的是不同的造反派組織而發(fā)生武斗,在武斗中女生為革命信仰當著男生的面跳樓犧牲,而運動后期男生被當成兇手而遭到槍決。小說要追問的,是什么導致他們毫無價值地失去生命。像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寫因政治原因造成離散的姐弟,在海南島的熱帶雨林里發(fā)生的悲劇故事,小說也是追問制造悲劇的力量。這樣的作品表明,在知青作家里已有人在反叛蒙蔽的道路上走在了文學變革的前列。

知青作家啟蒙意識的覺醒不像五七作家那樣比較一致,而是有先有后,知青小說的啟蒙敘事也因此在80年代文學里具有貫穿性?!鞍宋逍鲁薄钡膶じ≌f、先鋒小說、女性主義小說,以及80年代中后期的新一波知青文學,都有作品秉有啟蒙氣質,如阿城的《會餐》《棋王》以民生常識對政治烏托邦的解構、用人生哲學對政治觀念的超越,鄭萬隆“異鄉(xiāng)異聞”系列小說對生命本質的確證,韓少功《爸爸爸》對民族精神形象的寓言化勾勒,馬原《錯誤》《上下都很平坦》里對知青下鄉(xiāng)遭受的精神和肉體摧殘的白描,王安憶《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繡谷之戀》《崗上的世紀》對女性性心理的精微描寫,老鬼《血色黃昏》用人性對倫理的提問,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對農民性格多面性的展示,等等。80年代小說的啟蒙敘事,幾乎都與作家所經歷過的意識形態(tài)對歷史及人生的宏大敘事有著悖反關系。毛澤東的革命實踐建立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認同基礎之上,在這一理論體系中,歷史和社會具有本體性,而人只有服從社會進步即歷史目的的實現才有價值,人的價值產生于精神對物質現實的超越。而在啟蒙敘事的小說里,體用關系卻是顛倒過來的。當對階級斗爭的強調和血統(tǒng)論制造了社會的不平等和對于人的基本權利的侵害,當翻身解放和體制優(yōu)越并沒有改變農村落后與農民貧困的事實,當學習英雄和斗私批修都無法剪滅人的食色本性,當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的政治愿景在國門大開后成為笑柄,事實與話語相悖,80年代的小說家就可以從人的命運遭際和生存體驗著眼,與盛行多年的歷史本體論與社會神話相爭辯,即寫作不再是演繹職業(yè)革命家的權威話語,而是忠于經驗事實來自我言說。這種回到人自身的歷史批判態(tài)度,洋溢著啟蒙精神。這種精神生成于當代革命歷史的自我反動。知青這代人在下鄉(xiāng)前,都經過考試選拔而進入中學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在資質上屬于同代人里的佼佼者,但是他們從識字之始,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所能接受的思想資源主要是經過以諸如革命、人民、階級斗爭、唯物主義、共產主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為標準來進行選擇后的片面性文化體系,而缺席了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的個人本位、人道主義的人文價值體系,因此難以形成具有現代文明規(guī)范的自我意識、普愛情懷和人本主義的價值觀。之所以知青作家在知青族里更具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一是由于社會現實顛覆了意識形態(tài)給予的定見,二是因為讀書范圍的擴大使之進入了普適性的文明價值體系?!拔母铩敝凶钕扔X醒的北京青年知識群體與讀到“黃皮書”、“灰皮書”,了解了西方現代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史學、社會學和文學等成果有關就能說明問題。只要有閱讀條件,閱讀者的思想立場很容易從革命意識形態(tài)中逸越出來。阿城讀初中時因為是右派子弟而被排除在班級的政治活動之外成為邊緣人,得以逍遙自在,去琉璃廠雜閱了大量的詩書畫,形成與同代人大不一樣的知識結構,也是很好的例子?!拔母铩敝暗奈辶甏覈g出版了包括俄蘇文學在內的一批世界文學名著,與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一起,也給了一些愛讀書的青年以精神滋養(yǎng)。“文革”結束后,文化開禁,西方現代各個哲學和文學流派及大家的代表作成批量地譯介到中國,形成諸如“薩特熱”、現代派熱等,思想禁錮在無形中被打破,加上改革高考,一部分知青考上大學,在大學里形成了新的知識結構,觀念更新,運用理性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加強,能夠獨立思考,這些都對啟蒙敘事主體的生成起了重要作用。

注釋:

① 張曙:《“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研究述評》,《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 參見米鶴都:《析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起源》,《當代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

③④ 參見郭小東:《知青一代及知青文學的歷史起源》,《上海文論》2009年第1期。

⑤ 富平寧:《我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始末》,《文史月刊》2003年第9期。

⑥⑦⑧{13}{14}{15}{16} 參見葉辛:《論中國大地上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⑨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51頁。

⑩{11}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56頁。

{12}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頁。

作者簡介:畢光明,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南???,571158。

(責任編輯? 劉保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99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91美女在线|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在线播放91|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91av在线| www.亚洲一区|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最黄视频| 国产免费黄|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在线色国产|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免费|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1人妻在线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网站| 日韩欧美中文|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男女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va|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国产91在线|中文|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婷婷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