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各省區市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有差距逐漸拉大的趨勢,文化產業的地區梯度已經形成,在此過程中地區間文化產業的相對轉移已經出現。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產業的地區間梯度轉移不完全等同于國際梯度轉移,也不同于傳統產業的梯度轉移,因此分析我國地區間文化產業轉移時不能完全照搬現有的產業轉移理論。與此同時,就目前各省區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地區間文化產業發生大規模梯度轉移的條件尚不成熟,試圖通過產業轉移實現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目標還相當困難。中西部地區發展文化產業還需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在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同時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進而實現我國區域文化產業均衡發展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文化產業;地區差異;梯度轉移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文化強省建設的目標、任務、路徑、措施研究”(HBSK2018ZDW006)
中圖分類號:G12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19)02-0136-05
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地區間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其間“馬太效應”和同質化現象凸顯。那么,文化產業如何在新時期實現轉型升級,真正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發達地區是否會因文化創新活動的驅動,將一些附加值低且成本較高和對生產要素依賴度較高的文化產業轉移到文化產業欠發達地區,帶動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或者說,文化產業的梯度轉移是否可能?
目前學界對于產業梯度轉移的研究已經較為充分,與之相比,關于文化產業梯度轉移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文獻檢索表明,直接從產業梯度轉移的視角審視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或者將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置于產業梯度轉移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研究都不多見。由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各個文化行業數據統計制度尚不健全,同時各地區文化產業統計口徑不一,因此學界對于文化產業梯度轉移的實證研究更為匱乏。目前有關的研究成果或是在探討文化產業的空間格局與協調發展時,涉及到文化產業梯度轉移這一領域①,或是在研究欠發達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對策時,提出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承接文化產業相對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來實現后發優勢②,或是探討文化產業梯度轉移的特殊性并以此為依據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③,等等。基于此,本文試圖根據2016年各省區市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情況,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地區間差異與梯度轉移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一、樣本情況
為了全面地考察我國文化產業梯度轉移的實際情況,本文選取東中西部地區31個省區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到數據統計口徑的統一性和可比性,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司、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編的《2017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主要選取2016年各省區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勞動力和資本情況作為分析的主要數據單元。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16年全國和各省區市文化及相關產業
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勞動力和資本情況
注:增加值數據包含研發支出,勞動力數據采用的是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
二、文化產業梯度水平分析
本文借鑒戴宏偉和陳蕊等分析區域梯度系數所使用的模型④,考慮到產業統計數據的可得性,用比較勞動生產率(CPOR)來反映區域文化產業的技術水平,用比較資本產出率(CCOR)來反映區域文化產業的盈利能力。最終以區位商(LQ)、比較勞動生產率和比較資本產出率三者的乘積作為產業梯度系數的取值,用公式表示為:
產業梯度系數(LGC)=區位商(LQ)×比較勞動生產率(CPOR)×比較資本產出率(CCOR)⑤
依據上述模型,以表1為數據單元,計算出2016年各省區市文化產業梯度系數,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2016年各省區市文化產業梯度系數情況
注:表中數值進行了四舍五入處理。
1. 從區位商來看,各地文化產業的專業化水平已經拉開了差距
由表2可知,北京(1.982)、上海(1.596)、浙江(1.404)、廣東(1.272)、江蘇(1.206)、湖南(1.117)、天津(1.085)、山東(1.007)等八地文化產業區位商均超過1,即其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了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說明上述地區文化產業在歷經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后在整體規模上已經形成了比較優勢,其專業化程度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同時由表1可知,北京(8.20%)、上海(6.61%)、浙江(5.81%)、廣東(5.26%)等地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了5%,說明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該地區國民經濟體系的支柱產業;另外江蘇(4.99%)、湖南(4.63%)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接近5%,說明文化產業即將成為該地區的支柱產業。
另外,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陜西(0.999)、福建(0.998)、四川(0.971)、安徽(0.966)、江西(0.918)等地區文化產業區位商接近于1,說明上述地區文化產業的專業化程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不多。其他地區文化產業區位商大致集中于三個層級,一是0.821—0.706,在此區間的有河北、重慶、西藏、云南、河南、湖北;二是0.684—0.540,在此區間的有海南、黑龍江、青海、遼寧、廣西、貴州、寧夏、山西;三是0.5以下,在此區間的有甘肅、內蒙古、新疆、吉林。
2. 從比較勞動生產率和比較資本產出率來看,各地技術效率和經濟效率并不一致
從表2中可見,19個地區比較勞動生產率超過1,另外12個地區大部分比較勞動生產率接近于1,這說明在當今的經濟結構中,文化產業已經基本上跨越初級階段,行將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即文化生產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從一般勞動力轉向聚集各類高素質人才。就文化產業規模較大的地區來說,上海(1.498)和北京(1.278)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雖不如其區位商那樣優勢明顯,但是同樣反映了兩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技術效率高于全國大部分地區。
另外,比較資本產出率前八名與區位商排名差不多,分別為上海(0.102)、北京(0.068)、廣東(0.033)、遼寧(0.025)、浙江(0.019)、天津(0.017)、江蘇(0.016)、四川(0.012),僅湖南(0.009)、山東(0.010)被遼寧、四川替代。其他地區比較資本產出率結果與區位商結果排名雖有位次順序不同,但是各區間所涵蓋地區大致相同,基本上反映了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率。
3. 從梯度系數來看,地區間文化產業梯度已經出現
從表2中梯度系數的情況來看,地區間文化產業梯度已經出現,雖然整體上并不是按東中西部順序均勻分布,但是前八位分別是上海(0.243)、北京(0.173)、浙江(0.032)、廣東(0.031)、天津(0.024)、江蘇(0.022)、四川(0.018)、山東(0.013),除了四川來自西部地區外,其他均來自東部地區;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和北京兩地的優勢極為明顯。在排名后十位中,除河南、山西、吉林外,其他均為西部地區省區市。
三、文化產業梯度轉移分析
1. 文化產業梯度已經形成,產業轉移將會不可避免
隨著近幾年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深化,文化產業大格局初步形成——即兩超多強,東中西部發展差距仍然相當明顯。在有關利好政策的促進和市場機制的調節下,部分省區市文化產業優勢有愈加極化的趨勢,產業梯度已經形成。
北京和上海兩地源于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享有更加完善的政策服務體系、更多高水平的文化企業和文化人才、更加優越的產業資源與消費環境,活躍的投融資環境更是讓文化產業的發展如虎添翼。從表2中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區位商遠遠超出其他地區,由此可以說明兩地文化產業擁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專業化程度大大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北京和上海兩地的文化產業梯度系數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區市,進一步說明無論是文化人才,還是文化資本,抑或是政策支持力度等文化產業核心資源稟賦,兩地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以浙江、廣東、天津、江蘇為代表的第二梯隊,則得益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加之文化開放程度也處于全國前列,更為重要的是均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這些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些地區的區位商均大于1,文化產業梯度系數排名第3至6位,并且與其他省區市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中西部的四川、陜西、云南、湖南等地文化產業雖在各自所在區域發展勢頭良好,并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但是多未能在所屬區域內形成壓倒性優勢,尚未成為產業格局中的高點,無法形成具有相當分量的輻射力。以中部六省為例,湖南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長年處于中部地區的第一位,但是近年來與其他五省的差距并未拉開。其他的中西部省區市,其區位商大多低于1,即說明文化產業的專業化水平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上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梯度系數也遠低于文化產業發達的東部地區。
綜上所述,從各省區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已經形成了北京和上海兩個制高點,同時基本形成東部地區發展狀況優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整體狀況好于西部地區的態勢。另外從東中西部文化產業發展的差距來看,東部與中部的差距相比于中部與西部的差距更為明顯,具體情況從各省區市的梯度系數可以看出。由此可見,現階段區域間文化產業梯度已經存在,產業轉移則將會是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相對成熟的產業。
2. 相對產業轉移已經出現,絕對產業轉移的條件尚不成熟
正如學界所論及,傳統產業轉移一般是按照“先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次資本密集型產業,最后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順序進行。由此看來,地區間文化產業的相對產業轉移已經出現,而絕對產業轉移的條件尚不成熟。目前地區間文化產業的相對產業轉移主要集中于對生產要素依賴度較高的文化行業,例如對土地和勞動力依賴度較高的文化制造業和文化旅游業。其中華強方特文化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的布局趨勢便是一例,從汕頭、青島、沈陽等東部沿海城市到蕪湖、鄭州、株洲等中部城市,進而布局荊州、洛陽、昆明等中西部城市。
現階段文化產業尚未出現絕對產業轉移,其原因主要在于東部地區文化產業轉移難以實現文化企業成本的明顯下降,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內文化產業人才的自由流動,使得東部地區在人才吸引和聚集方面更具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打破勞動力區域間的流動壁壘方面出臺了很多改革措施,勞動力在國內流動日趨自由和暢通。這些政策措施使得全國范圍內人才向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集聚,一些科教資源豐富的中西部省區市成為文化人才的輸出地。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人才,而東部地區普遍經濟基礎較好和開放程度較高,可以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高的薪資待遇,使得文化人才主要聚集在東部地區。在這一點上,中西部地區很難與東部地區相抗衡。從2016年我國人口密度等高線來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人口密度最高。但在2017年,人口流向迎來了轉折,廣州、深圳接棒北京、上海成為新的重要據點,核心二線城市人口正在聚攏。⑥ 由此可見,在我國人口不會大規模自然增長的定勢下,各地區的人才爭奪戰必定愈演愈烈。中西部中心城市(如成都、武漢、長沙、西安等)爭相出臺引進人才的政策措施,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整體情況而言,東部地區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度仍高于中西部地區。
其次,東部地區良好的經濟基礎為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東部地區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憑借國家賦予的制度先行優勢和國內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經濟實現率先崛起。時至今日,東部地區相對于中西部而言,其經濟優勢依舊明顯,例如東部地區在人均文化消費水平上遠高于中西部地區。以2016年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例,北京和上海分別為2351.4元和2638.2元,江蘇、浙江和廣東分別為1311.8元、1209.2元和1153.0元,湖南和湖北分別為915.2元和589.7元,云南和廣西分別為540.5元和441.7元。⑦
再次,各省區市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于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逐漸增大,為各類文化企業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直接和間接地減輕了文化企業的成本。縱觀各省區市的文化產業政策,主要為供給型、環境型和需求型政策⑧,且多以供給型和環境型政策為主。相對而言,東部地區需求型文化政策頒布和執行的情況更好,為文化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制度環境。
由上可見,盡管東部地區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造成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生產要素的使用成本增加,然而其在文化人才聚集、經濟基礎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生產要素使用成本的增加,這也是近年來我國未出現大規模文化產業轉移的根本原因所在。
3. 文化產業轉移的區位選擇,有別于傳統產業轉移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就已經存在,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雖然中西部地區近年來受益于國家戰略紅利,但是與東部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不但沒有消除反而持續擴大,與此同時東部地區產業結構也更趨于合理。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GDP總量已逼近9萬億元,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和首次突破8萬億元的江蘇穩坐“8萬億俱樂部”;位列第三的山東則首次突破7萬億元;躋身“3萬億俱樂部”的是福建和上海,隨著這兩個省市GDP達到3萬億量級,“3萬億俱樂部”的成員也增至6員,上海也成中國首個GDP超3萬億的城市;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五省份暫未進入“萬億GDP俱樂部”。⑨ 雖然近年來中西部地區GDP增速高于東部地區,但是中西部地區經濟數據基數相對較小,地區間差距依舊明顯。整體看來,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并且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明顯不如中部地區,東中西部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經濟發展梯度。
從表2中可以看到,東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也存在較為明顯梯度差異,且產業梯度順序表現為東部高于中部,而中部又高于西部。就目前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而言,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本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密切,但不是必然相關。以中部六省為例,湖北的整體經濟水平和科教資源均優于湖南,但是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卻好于湖北,無論是整體規模上,還是文化企業質量上,湖南多優于湖北。從理論上看,產業轉移的區位選擇通常是沿著轉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由高到低的順序進行,但是文化產業發展有其特殊性,文化產業的區位轉移是否遵循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還需進一步驗證。
四、結論
本文認為,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梯度已經形成,但是地區間文化產業梯度轉移不同于產業的國際梯度轉移,也不同于傳統產業的梯度轉移,故在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文化產業轉移時絕對不能機械地照搬現有的產業轉移理論,而需要在充分了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前提下,運用多種實證方法進行深度分析和討論,進而得出經得起實際驗證的論斷。
同時,目前地區間文化產業發生大規模絕對梯度轉移的條件尚不成熟,主要以小規模相對產業轉移為主。因此,試圖通過東中西部之間的文化產業轉移來實現我國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目標還相當困難。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在產業梯度已形成的背景下實現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戰略訴求,其重心在于留住人才,實現文化人才集聚,特別是擁有豐富科教資源的省區市,應為高素質文化人才從事文化活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創業氛圍,在與國家制訂的區域發展戰略進行銜接的同時,根據自身發展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承接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轉移。
另外,中西部省區市應致力于走富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實現創造性加工,形成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而非進行簡單的復制和模仿,從而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所以,中西部省區市還須立足于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尋找自己獨特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徑,進而實現我國區域文化產業均衡發展的戰略目標。
注釋:
① 王婧:《長江三角洲文化產業發展現實及反思》,《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3年第2期。
② 韓平、苗秀娥:《基于產業轉移理論的中國魯西南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對外貿易》2012年第3期。
③ 常靜、欒曉梅:《文化驅動視角下的產業轉移與湖北省文化產業升級路徑研究》,《商業經濟》2015年第5期。
④ 戴宏偉:《區域產業轉移研究:以“大北京”經濟圈為例》,中國物價出版社2003年版;陳蕊:《區域產業梯度轉移調控研究》,合肥工業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⑤ LQ=地區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GDP占比/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GDP占比;CPOR=地區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地區文化及相關產業勞動力占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勞動力的比重;CCOR=地區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地區文化及相關產業資本占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資本的比重。
⑥ 中國指數研究院:《中國人口大遷移,在2017年已發生巨大轉折!》,《21世紀經濟報道》2018年4月20日。
⑦ 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司、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編:《2017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頁。
⑧ 參見林明華等:《中國動漫產業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第五屆全國文化產業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12月。
⑨(記者)馬麗婭:《31省區市2017年GDP出爐 高質量發展將成未來主線》,《人民網》2018年1年27日。
作者簡介:鄒榮,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湖北武漢,430072;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