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

2019-03-22 02:38:38楊祖義
江漢論壇 2019年2期

摘要:考察西方世界經濟史學的興起,梳理從歷史經濟學到經濟史學的學術演化路徑,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經濟史學與經濟學的學科共生關系。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缺乏成長為獨立學科的學術土壤與基因,傳統型的中國經濟史學更具有專門史的典型特征。經濟學東漸推動中國經濟史學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經濟學的理論工具與分析方法逐漸嵌入中國經濟史學研究。經濟學東漸改良了現代中國經濟史學形成與發展的內生基因,改變了以往作為專門史的學科成長格局,拓展并豐富了學科成長路徑。自此,中國經濟史學開始由敘述走向分析,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結下不解之緣,經濟學的經濟史破繭而出。

關鍵詞:經濟學東漸;歷史經濟學;中國經濟史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經濟史學的理論與歷史研究”(15AZD015)

中圖分類號:F12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19)02-0110-06

一、西方世界的啟示:從歷史經濟學到經濟史學

在西方,獨立學科的經濟史學,最早產生于英國。19世紀中期以前,英國大學的學科門類設置寬泛,道德科學和歷史科學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社會科學。1776年,《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正式產生。自此以后,經濟學在英國、法國、德國獲得快速發展,產生了諸如李嘉圖、穆勒、馬爾薩斯、魁奈、薩伊等經濟學大師。在當時,政治經濟學盡管很流行,但卻不是一個獨立學科,僅是道德科學和歷史學榮譽學位考試的從屬性科目。獨立的經濟史學科更是無從談起。例如,在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只是歷史學榮譽學位考試中的一門科目。① 在倫敦大學,“經濟學僅僅是一般學士學位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尚未躋身倫敦大學的考試科目”。② 經濟學不是一門獨立學科的現狀,與其在現實社會中的顯學地位不相稱,這刺激著經濟學家們開始努力尋求學科自身的獨立地位。讓經濟學成為獨立學科,是經濟學家們的集體訴求,但獨立成為什么樣的經濟學,在經濟學家內部則存在巨大分歧。19世紀最后三四十年,英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時期,英國農業出現嚴重的危機;由于來自德意志帝國和美國的強力競爭,英國工業品出口出現下降趨勢;三次嚴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導致工人運動接連不斷;在政治領域,開始出現“積極自由”的理論與實踐,政府公共支出規模大幅增加,國家干預經濟的力度大大增強。正是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催生出古典經濟學與新興的歷史經濟學持續半個世紀的論爭。

經濟學家們的分歧緣于方法論之爭。斯密在研究政治經濟學時,使用二元方法論:一是使用內在觀察法,即科學抽象法,探索各種經濟范疇歷史的或邏輯的內在聯系,用以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結構;二是外在觀察法,即歸納法,利用這種方法把生活過程中外部表現出來的東西,按照它的表現形式加以描寫、分類、敘述,歸入到概念規定之中。③ 斯密之后的古典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或者傾向于科學抽象法,或者傾向于歸納法,或者將兩種方法混在一起,在李嘉圖時代開始發生變化。李嘉圖完全否定歸納法,他運用抽象方法,以邏輯推論來發現經濟學法則,即經濟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李嘉圖的著作中,歷史、制度和事實這些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突出描述的東西都被看作是一種背景,他把復雜的經濟現象高度抽象成很少的變量,然后通過對這些變量的解釋進而對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進行詮釋。熊彼特把李嘉圖這種將高度抽象的經濟模型直接應用于錯綜復雜的現實世界的傾向稱為“李嘉圖惡習”。針對“李嘉圖惡習”,馬克思給予了比較客觀的評價,他肯定李嘉圖的邏輯演繹具有“歷史合理性”和“在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的科學必然性”。同時,馬克思也批判了李嘉圖的演繹存在的嚴重缺陷,具有“科學的不完備性”。④

在19世紀最后三四十年期間,處于正統地位的古典經濟學家主張經濟學研究應該采用嚴格的演繹法,除穆勒以外,在愛爾蘭問題上一般主張大農場體制,在對外貿易和國內市場問題上篤信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反對工人聯合。另外部分經濟學家群體則從歷史角度來批判英國正統的政治經濟學,主張在經濟研究中采用歷史法和歸納法從而幫助解決緊迫的社會經濟問題,在愛爾蘭問題上提出自耕農體制的解決辦法,他們認為,企業承擔更多公眾福利以及國家加大干預經濟的力度要比自由競爭制度更可取。經濟學家們不僅在愛爾蘭農業、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工會等一系列具體政策上,而且在經濟理論層面都產生了明顯的分化傾向,由此產生了古典經濟學與歷史經濟學兩個不同的方法論學派。

新古典經濟學家和歷史經濟學家都認為經濟學應該從道德科學中分立出來成為單獨的學科。1885年到1920年間,在英國,開始了一場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運動。不過,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分立出來的經濟學應該是基于邏輯推理的演繹經濟學,而歷史經濟學家則認為經濟學應該是使用歸納法的歷史經濟學,他們認為古典經濟學的鼻祖斯密就是一個“使用歸納法的哲學家”。⑤ 為了爭奪當時幾所大學十分有限的經濟學學術職位,歷史經濟學家與理論經濟學家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歷史經濟學家在各自大學的經濟學職位上,不斷推動著歷史經濟學研究的發展,最終使得19世紀70年代克利夫·萊斯利規劃的創建兼有經濟史、應用經濟學、經濟思想史與經濟理論的歷史經濟學的方案消融在經濟史與應用經濟學的專業研究之中。

阿諾德·湯因比是牛津大學一名才華橫溢的年輕經濟史學家兼古典經濟理論批評家。1878年,湯因比在牛津大學獲得歷史學學位,隨即被任命為牛津大學貝列爾學院助教,并在這個位置上一直任職到1883年英年早逝。湯因比去世后,其學生根據他留下的文稿和筆記整理出《18世紀英格蘭工業革命專題講座》。湯因比通過對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經濟史的研究抨擊了自由競爭理論,并對李嘉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阿什利深受湯因比和德國歷史學派的影響,并成為當時英國才華橫溢、最有前途的歷史經濟學家。1878年,阿什利在牛津大學貝列爾學院師從湯因比和斯塔布斯,分別向兩位老師學習政治經濟學和憲政史。1886年,大約20名研究生、教師和大四學生發起成立了牛津經濟學會。阿什利任學會第一屆秘書長,該學會就經濟史領域的創造性研究和當前的經濟問題每學期舉辦兩次討論會,就經濟理論舉行一次討論會。在牛津大學時,阿什利曾希望根據歷史方法導出的經濟理論取代演繹性經濟學。1888年,阿什利出任多倫多大學憲政史和政治經濟學教授。4年后,他又遷往哈佛,成為英語國家第一位經濟史教授,在這一職位上,他一直工作到1901年,之后返回英格蘭出任新成立的伯明翰大學商學院首任院長兼商學教授。雖然阿什利未能在英國創立出歷史經濟學學派,但在加拿大,他為多倫多經濟史學派打下了根基。在哈佛,他開設了經濟史和應用經濟學課程,將經濟史研究穩固的建立在專業基礎之上。在英國,阿什利的工作最終得到了歷史經濟學家的認同,在J·H·克拉潘眼里,阿什利是將經濟史創建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1870—1926年,歷史經濟學家對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政策指導及學術等方面的統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把經濟史創建成一門獨立的、受到學術界認可的研究領域。1926年,英國經濟史學會成立,并出版會刊《經濟史評論》,此時英國主要大學里都已經設立了經濟史教授席位(劍橋大學1928年才設立經濟史教授席位),標志著經濟史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學科的興起。

考察西方世界從歷史經濟學到經濟史學的學科演進與成長路徑以及英國經濟史成長為獨立學科的過程,可見經濟學的基因與屬性決定了經濟史學科的本質特征。伴隨著經濟學東漸的節奏與腳步,中國經濟史學逐漸成長為一門獨立學科,開始由專門史形態向具有理論色彩的經濟學科轉型。

二、西方經濟學東漸及影響

中國經濟史學具有傳統與現代兩種形態,前者即傳統的“經世濟民”之學,植根于華夏悠久的經濟文化沃土而淵源流長;后者即其現代形態,伴隨著“西學東漸”大潮逐步轉型發展而來。⑥ 長期以來,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始終沒有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東漸拓寬了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路徑。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工業革命以前的2000多年,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中國古代的先哲們積累了異常豐富的經濟思想。先輩們基于他們的觀察,或針對他們時代所面臨的經濟問題,總結歸納出了令今人嘆為觀止的學術思想,其內容涉及到國家財政收支、貨幣管理、商品交易和市場價格管理、土地制度等諸多方面。然而,和亞當·斯密以前的西方經濟思想一樣,中國古典的經濟思想并未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科和理論。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主要是關于回答“應當如何”的問題,通常表現為對經濟問題提出的見解、主張及政策意見。例如對于工商業采取抑制還是鼓勵的政策,對于對外貿易采取保護關稅還是自由貿易政策等等。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中缺乏回答“是什么”的內容,缺乏對于經濟問題和現象本身及各種關系進行實證和理論分析說明。由于缺乏經濟學理論化的環境,經濟思想常常表現為政治諫疏的副產品,具有濃厚的“政治性”、“對策性”與倫理色彩,始終未能成長為一門獨立學科。這樣,從中國本土經濟學孕育、分化、演變一門獨立的經濟史學注定面臨著先天性基因缺失,傳統型中國經濟史學更多表現為專門史的學科特征。

在中國,西方經濟學與西方宗教、科技、法學等一起被介紹進來。⑦ 西方經濟學的西學東漸過程,也是中國發展、建設自己的經濟學學科體系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對中國經濟史學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早在19世紀20年代,西方經濟學知識就開始在中國傳播。有確切的歷史記載的先后有:1864年,狄考文創辦山東登州文會館開設“富國策”;1867年,丁韙良在北京同文館講授“富國策”,最先把西方經濟學介紹到中國來;1881年,林樂知在上海中西書院開設“富國策”;1895年盛宣懷在天津中西學堂開設“理財學”。在這個階段里,還陸續出版了一些譯作,主要是關于西方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主張的書,西方經濟學原理的譯本很少,而且譯者大多數是傳教士,他們對經濟學并不十分精通,漢語表達能力又差,譯文的質量不高。當時西方經濟學傳入中國還處于很初始的階段,談不上學術層面的問題,因此西方經濟學原理并未引起當時中國知識界的重視。⑧ 早期在中國翻譯出版的西方經濟學著作主要有1818年李憐翻譯的《生意公平聚散法》,1840年郭實臘翻譯的《貿易通志》,1847年鮑留云翻譯的《致富新書》,1857年王韜、偉烈亞力翻譯的《華英通商事略》,1880年汪鳳藻、丁韙良翻譯的《富國策》等。

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的傳播內容和渠道日益廣泛。當時對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的,首推嚴復。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就是由嚴復第一個譯成中文的。嚴復曾留學英國多年,英語和漢語的水平都相當高,對政治經濟學也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因此《原富》的譯文水平在當時是第一流的。全書按《國富論》原有結構分為五部,共八冊,前面附有“斯密亞丹傳”和“譯事例言”、“中西年表”等,書中夾著嚴復闡述自己見解的案語。⑨ 嚴復寫了許多發揮式的按語,對現代經濟科學中的有關范疇,諸如價值、貨幣、工資、利潤、利息、地租等,進行了介紹,并大力宣揚了經濟自由主義。嚴復對《原富》的譯、介、評,對后來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本土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原富》在中國的出版,標志著中國人正式把經濟學當作一門科學。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框架上力求精密的特點,對剛剛起步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梁啟超是對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貢獻的又一重要人物,他雖然沒有像嚴復那樣翻譯西方的經濟學著作,但他大力介紹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和觀點,提到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比嚴復的還要多。梁啟超對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領域的許多問題都有所論述。1903年梁啟超出版《生計學學說小史》,該書系統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史,上溯希臘、羅馬,下至德國新舊歷史學派,中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重商主義、重農主義和“斯密派”的經濟學說。這種經濟學說史譯著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西方經濟學日益廣泛地傳入中國,引起了系統地介紹它的學說源流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因為當時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在探索中國富強的道路時,企圖比較不同國家發展資本主義的途徑,擴大眼界,以資借鑒。這表明當時的知識分子已經開始嘗試運用西方經濟學的原理,作為分析和解決中國社會經濟問題的理論工具。

嚴復之后,中國經濟學學科的現代化進程加速。京師大學堂在1898年設立之時就開設了經濟學課程,聘請日本教師教授。1905年,隨著“科舉制”的廢除與“學部”的成立,政府頂層設計層面完成了學術體制的轉型,經濟學成為近代學科之一。1912年,北京大學設立了中國最早的經濟學系“商學科”。在此前后,陸續有不少學生留學歐美學習經濟學。對西方經濟學的譯介也更為全面,出版了不少經濟學原理、經濟學說史等方面的書。

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引進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學的建立,中國傳統的經濟思想體系逐步瓦解,而代之以一種符合世界潮流、具有理性思維和科學成分的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大量引進,使得經濟學在中國完成由傳統向現代的學術轉型,經濟學開始由“經世濟民”之學向現代形態的方向發展。

在中國,經濟學開始演變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它為中國經濟史學的演進與成長注入了新的學術基因,經濟學與經濟史學科的共生關系再次得以檢驗。現代形態的經濟史學發端于20世紀初,它與經濟學東漸的學術大環境密切相關。首先,經濟學東漸使得經濟理論與方法進入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1904年,梁啟超的《中國國債史》由廣智書局出版,這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該書運用西方財政理論對晚清國債的源流進行了初步梳理,分析了國債產生的原因,考察了西方各國的公債歷史,被視為中國經濟史學萌芽的開端。

其次,經濟學東漸影響著中國經濟史作為一門課程開始走進大學課堂。在中國,大學課堂開始講授有關經濟史的內容,最早可以追溯到京師大學堂。專門的經濟史課程的開設,無論是其學術地位的提高,還是專門人才的培養方面,都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

最后,經濟學東漸吸引了海外留學生群體將專業的興趣更多地轉移到經濟學與經濟史研究。近代中國的學術轉型,海外留學生群體扮演了重要角色。個人的天賦與勤奮,歷史的機遇等因素成就了他們在經濟學與經濟史學科的特殊地位。如冀朝鼎1934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1936至1938年,湯象龍留學歐洲,學習歐洲近代經濟史,成為第一代經濟史學家群體中的領軍人物。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東漸的影響和意義

在人類學術史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無疑是經濟史學科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產生以前最為杰出的經濟史學家。恩格斯說,馬克思的“全部理論是他畢生研究英國的經濟史和經濟狀況的結果”。⑩ 正如美國著名經濟思想史學家亨利·威廉·斯皮格爾所說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就是一絲不茍的經濟史學者。……他們屬于最早借助新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工具書藍皮書即政府文獻,包括工廠視察員、濟貧法當局、政府信訪部門的報告以及關于社會和經濟狀況的相關信息——來做這項工作的人”。{11} 恩格斯本人則明確提出了構建廣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廣義政治經濟學實際上是對人類全部經濟史的科學抽象。恩格斯身體力行,進行了大量的經濟史研究,寫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經濟史著作。他們開創的經濟史與經濟理論、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結合的研究方法,是對英國古典經濟學和德國歷史學派方法論的科學繼承,是經濟學方法論的一次科學革命。

1898年夏,上海廣學會出版《泰西民法志》,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20世紀初,一批日本學者寫作的社會主義專題論著,被相繼翻譯介紹到中國。梁啟超于1902年在《新民叢報》第18號上發表文章稱馬克思是社會主義的“泰斗”。朱執信于1906年寫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用了3000余字介紹了《資本論》的內容,講到了勞動價值論,指出唯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影響最大的是陳獨秀和李大釗。1919年5月,李大釗主編的《新青年》馬克思專號上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和《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兩篇文章,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歷史地位和《資本論》的主要內容,指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是改造舊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社會主義批評》和《馬克思學說》兩篇文章,對《資本論》作出了許多介紹,特別強調了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他主要從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和實質,剩余價值的分配和利息、地租的來源、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趨勢等三個方面,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在五四運動前后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中國的傳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還有陳啟修。1920年,他在北京大學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概論課,按照《資本論》的體系講授馬克思經濟理論。《資本論》在中國的翻譯與出版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最重要的事實。最早翻譯《資本論》的是1921年在北京大學由鄧中夏、羅章龍等19人發起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當時譯出了第一卷,譯稿交給了陳啟修。后來陳啟修翻譯出版《資本論》第一冊時,曾參考了這個稿子。第一次把《資本論》全部譯成中文的是郭大力、王亞南。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其他一些著作也陸續通過翻譯,傳播到中國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使得中國的經濟學在內容和方法上,發生了質的變化。使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進一步覺醒,對運用現代經濟理論分析中國社會的經濟狀況產生了強烈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歷史學家必須掌握的重要理論。大概從圣西門以來,一切嚴肅的歷史思想家,無不重視經濟活動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法國王朝復辟時期的資產階級歷史學家,也曾把人們的財產關系看作歷史發展的最深刻的原因。但是,他們都沒能對人們的經濟生活作出科學的解釋。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通過把上層建筑的變革歸之于經濟基礎、把社會關系歸因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因于生產力的高度科學抽象,才找到了人類歷史運動真正的終極原因,從而科學地論證了人們的經濟關系對于一切社會關系的至關重要性,確認經濟運動是歷史運動的基本內容。并且也只有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揭示了生產關系運動的真正規律,為人們研究各種經濟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即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20世紀西方學界的主要敵人波普爾也認為“馬克思對社會科學與歷史科學”的一個“不可磨滅的貢獻”,就是“強調經濟條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這可以說完全扭轉了先前歷史學家的觀念”{12}。

對經濟史來講,馬克思主義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首先,馬克思主義從正反兩個方面推動了經濟史的研究。從正面來說,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使得歷史學界不得不重視經濟史方面的研究,不得不把經濟史的研究提高到歷史研究領域中應有的高度和地位。從反面來說,由于馬克思的結論是不利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因而遭到肯定這個社會秩序的學者們的反對。但要反駁馬克思的論點,就要對經濟史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促進了這個學科的發展。其次,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經濟史研究中一些關鍵的理論假設。馬克思所創造的概念不斷被后人所吸收,比如資本主義、分工、生產力、生產關系、階級等等,都成為其后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不得不接受的分析工具。

四、經濟學的學術轉型與中國經濟史學成長

西方經濟學的東漸使得經濟問題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較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中國人認識到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性,經濟學研究開始有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中國經濟學開始具有了科學的成分,開始獨立成為一門學科。中國經濟學獨立成為一門學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首先,中國經濟學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后,第一次使得運用經濟理論解釋中國歷史成為可能。換句話說,經濟學成為一門學科的過程,也就是中國經濟史萌芽、成長的過程。正確認識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經濟變遷規律,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經濟學成為一門學科后,學術界在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歷史時,一方面以研究中國社會經濟歷史演變過程為對象,著重揭示中國社會經濟歷史是怎樣演變和引起這種變化的具體因素,另一方面運用經濟學范疇和歷史學范疇,分析社會經濟生活演變過程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抽象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經濟學范疇與理論。

其次,運用現代經濟理論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對中國經濟史學的萌芽和產生也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翻閱本世紀頭30年中國經濟史論著,人們會獲得一個強烈的印象:它們是適應現實需要而出現的,因而是立足現實的。從選題的時限上看,大都屬于近世。其論證的目的,大都是為了說明中國經濟現狀的來龍去脈。其研究成果,大都有助于改造現實。”{13} 當時,他們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目的就是認識國情,尋求救國與振興中國經濟之道。從研究的對象來看,有兩類,一類是研究近世之經濟史,屬于經濟史學的領域和范疇;另一類注重研究現實的經濟狀況,但論證的目的,也是為了說明中國經濟現狀的來龍去脈。今天的現實經濟問題研究到了明天就成了歷史,所以經濟學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后帶來的運用現代經濟理論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從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來看,也屬于經濟史學的領域和范疇,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工具也將融入到中國經濟史學的發展中。1946年,王亞南發表《中國經濟原論》,該書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經濟結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發展方向,以及舊中國政治經濟學概貌。《中國經濟原論》被學界公認為“影響新中國經濟建設的10本經濟學著作”之一,也是20世紀上半期最具有理論色彩的中國經濟史學論著。

最后,經濟學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走進中國,直接推動了中國經濟史學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的出現。從“五四運動”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學術界先后就幾個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爭論。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后,如何正確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成為與中國革命前途攸關的重大問題,由此引發了中國社會性質的大論戰、中國農村性質的大論戰和作為它的延伸的中國社會史的大論戰。早在20年代后期,一些學者已經根據一些習見的歷史材料,運用當時傳入的社會科學理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歷程作鳥瞰式的敘述,提出各自的見解。以后這些不同的觀點逐步展開了激烈的交鋒,這種交鋒主要在以《新思潮》雜志為主要陣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以《動力》雜志為主要陣地的托派分子之間展開,而在王禮錫主編的《讀書雜志》關于中國社會史論戰的4個專號中達到高潮。對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應該如何理解?中國歷史上是否經過奴隸制社會?春秋戰國以后是否是“商業資本主義社會”?這是討論中的幾個主要問題。其中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爭論關系到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學說和中國社會歷史特點的認識,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的影響最為久遠。這場論戰激發了人們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興趣和愿望,人們不滿足于論戰中那種粗枝大葉的或公式化的論述,迫切要求在進一步發掘材料的基礎上把研究深入下去,從而推進了中國經濟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直接導致30年代初中期中國經濟史研究熱潮的出現。{14} 在中國社會史論戰中,一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致力于運用社會經濟形態的理論來研究中國歷史的發展階段,論證馬克思主義對于研究中國歷史的普遍適用性。郭沫若發表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30年),書中運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周易》、《詩》、《書》、卜辭、彝銘的材料,用犀利的文筆生動而明快地論證了中國歷史上依次經歷過原始共產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這本書雖然在方法的運用和材料的鑒別上都存在一些缺點,但卻是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理論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次嘗試,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繼郭沫若之后,呂振羽在《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1934年)、《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1936年)等著作和一系列論文中,第一次把考古發現和神話傳說等資料相結合,對中國原始社會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堅持奴隸制社會的普遍性,首先提出并論證了殷商奴隸社會說;從生產方式的角度闡述西周社會的封建性質,創立了西周封建說;又首先把中國封建社會區分為領主制和地主制兩個階段,明確提出秦漢以后的封建社會是封建地主制社會。郭沫若、呂振羽的上述論著,不但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奠基之作,而且對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經濟史也有開創意義。{15}

綜上所述,19世紀的中國,經濟史獨立作為一門學科出現的社會條件不成熟,盡管傳統史學中孕育著豐富的經濟史學胚胎,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外部條件和社會環境,中國經濟史學卻不能自然發育、成長起來。中國經濟史學的產生,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它是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隨著西方經濟學、歷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理論的傳入才得以形成的。20世紀的中國,由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各種機緣,西方的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不斷地滲透到中國來,西方各種社會科學理論、學說的不斷傳入,在中國思想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中國的知識分子力圖用科學的理論方法改造傳統的中國文化,尋找中國文化與西學的結合點。西學東漸引起了中國社會科學的一場革命,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第一次在中國演變成為獨立學科。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為傳統型的中國經濟史學轉型嵌入了新的學術基因,進一步拓展了學科成長的學術路徑。現代型的中國經濟史學開啟了與經濟學共生的成長之路。

注釋:

① D. E. Moggridge, Method and Marshall, in P.Koslowski, ed., Method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Ethics,and Economics in the Newer Historical School, Berlin:Springer, 1997, pp.342-369.

②⑤ 杰拉德·M·庫特:《英國歷史經濟學:1870—1926》,喬吉燕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12頁。

③ 湯在新、顏鵬飛:《近代西方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頁。

⑥⑦ 葉坦:《中國經濟史學的新發展——以1896年的經濟學術公案為中心》,《貴州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

⑧⑨ 李競能:《論清末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傳入中國》,《經濟研究》1979年第2期。

⑩ 恩格斯:《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頁。

{11} 亨利·威廉·斯皮格爾:《經濟思想的成長》(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頁。

{12} 卡爾·波普爾:《二十世紀的教訓:波普爾訪談演講錄》,王凌霄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頁。

{13} 趙德馨:《發揚面向現實、反思歷史的優良傳統》,《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1期。

{14}{15} 李根蟠:《二十世紀的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歷史研究》1999年第3期。

作者簡介:楊祖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湖北武漢,430073。

(責任編輯? 張衛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亚洲视频色图|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成人国产|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9在线视频精品| 在线色国产|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天堂伊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亚洲天堂2014|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亚洲天堂.com|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九九香蕉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黑丝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日本欧美午夜|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经典三级久久|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亚洲精品另类|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国产精品30p|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