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溢 柯麗芬
摘? 要:市場化的碳排放規制政策正在逐漸取代行政命令式的碳排放規制政策。中國的碳排放政策也逐漸由沒有規制的自由排放、行政命令式為主的控制規制過渡到市場化為主的排放機制。針對市場化碳排放規制,分析了其實施要點,最后提出規制政策的實施應以準確量化為基礎、循序漸進為準則、政府引導為方向及以市場機制為核心。
關鍵詞:碳排放;市場化機制;政策實施
中圖分類號:X196?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06-0067-02
碳排放所導致的氣候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重要議題。隨著碳排放理論及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消費者也更傾向于選擇低碳的產品。采取高效的政策制度引導企業降低碳排放是構建生態型經濟的關鍵[1]。當前市場化碳排放規制政策還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更加全面的實施市場化的碳排放規制政策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1 不同時期的碳排放規制政策
從西方國家及我國的政策發展進程來看,碳排放規制政策經歷了從沒有規制、行政命令式控制規制為主到市場化控制規制為主的過程。
1.1 沒有規制的自由排放期
縱觀各國經濟的發展史,無不是從前期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式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根據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環境問題不是社會主要矛盾,經濟發展大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2]。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伴隨著高能耗,碳排放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大幅增長。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層次,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危害嚴重威脅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得采取相應的環境規制措施。
1.2 行政命令式為主的控制規制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政府普遍采取的是命令式的控制規制。政府部門通過設定排放目標,并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及相關命令要求相關企業在一定期限內采取施來降低碳排放。對于未能完成任務的企業進行行政處罰,對超額完成的相關企業進行獎勵。命令式的碳減排政策簡單而直接,減排效果能夠較快得到體現。但是這種控制方式主要依賴行政處罰手段,相關企業被動減排,不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命令式控制規制政策主要包括碳排放上限、技術標準以及其他形式的規章制度等工具。
1.3 市場化的控制方式
市場化的碳排放控制規制把碳排放權因素納入到企業內部,作為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成本組成部分,從而促使企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尋求通過市場機制在排放企業之間合理分配碳排放量,降低整體的碳排放控制成本。市場化的控制規制需要以準確的碳排放量計量為前提,而碳排放測量方法在理論和實踐上日益成熟。當前主流的碳排放市場化規制方式主要為上限-交易機制。
2 中國碳排放規制政策路徑
中國對于氣體污染物的重視,并提倡“低碳”的生活觀念最近幾年才真正進入民眾的視野。事實上,氣體污染防治作為我國環保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于1972年參與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后[3]。我國環境規制政策演化的過程,按其不同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1973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環保會議上,通過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4]。這個階段主要針對工業“廢水、廢棄物和廢渣”污染。并提出了三項制度:要求在生產、施工和投產的過程必須同時考慮防污設施的建設;超標排污制度;立項的環保審批制度。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20世紀80年代初,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結合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的幾項規定》,提出了資源環境的政策,并把環境保護上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提出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等五項制度[5],這五項制度的推行,說明我國的環境政策逐漸開始嘗試定量的管理方式。這個時期對于氣體污染的防治,主要表現在對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排放的規制上。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廢棄物總量控制的基礎上提出了排污權交易制度[6],并于90年代中期開始在包頭、開封、柳州、太原、平頂山和貴陽這6個污染較為嚴重的城市進行了“大氣排污交易試點”,從單純的濃度控制向濃度控制和排放總量控制相結合轉變、由計劃為主向市場為主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1999年中美兩國環保部門簽署合作協議,開展“運用市場機制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的研究”,在江蘇南通和遼寧本溪進行試點,這成為中國運用排放權交易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開端,針對的仍然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
第四階段(21世紀至今):這個階段更加重視環境政策實施的有效性。提出環境政策要從轉變觀念做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薦清潔生產、循環經濟,運用市場化的環保政策規制手段。從主要用命令式的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市場、技術來解決排污問題。
3 市場化碳排放規制政策要點
市場化碳排放規制政策具體包括碳排放的碳排放量測算、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及獎懲制度四個方面。
碳排放監測核算是保證碳排放核算的規范性、數據的準確性與真實性的重要措施。由于產品所對應的供應鏈幾乎所有環節和節點都會產生一定的碳排放,所以對各企業碳排放量的數據準確獲取難度極大,需要建立適當的碳排放量轉換標準,如建立單位能耗碳排放量、單位產品碳排放量標準。
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將企業碳排放權具體化為配額,是碳排放權交易的基礎。其分配主要以行業特性、區域經濟特性、當地產業結構并結合企業具體情況為依據,力求配額分配兼顧效率和公平。但是由于不同行業特性、不同地區經濟結構不一,其配額的制定公平與合理顯得尤為重要。
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首先通過政府或者行業協會對區域內的可排放的總量進行限定,可排放的總量為總碳排放權;其次,政府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通過招標、拍賣等方式將總碳排放權出讓給相關的排放單位,各排放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獲取的碳排放權進行排放,不足或者多余的碳排放權可以在市場上購買或者出售。
履約獎懲制度對不遵守碳排放管控制度、配額管制度等碳交易相關制度的行為進行處罰,對積極參與碳市場的參與者進行獎勵,是碳交易機制運行的重要保障。
4 構建市場化機制為核心的碳排放規制政策實施建議
4.1 準確量化為基礎
要構建市場化機制為核心的碳排放規制措施需要以準確、詳實的碳排放數據為基礎。碳排放方式多種多樣,來源于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企業,排放的渠道和方式也千差萬別。因此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建立詳細的量化排放計算準則及換算標準。一方面既要使每個供應鏈企業節點能夠準確計算其碳排放量,為其制定碳減排目標提供數據依據;另一方面又能使碳排放量易于量化統計,為后續排放規制政策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4.2 循序漸進為準則
碳排放規制政策的實施可能以某種方式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而成本增加難免為企業經營帶來更大的壓力從而降低企業利潤,并最終影響到終端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在短期內給社會經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果實施進度過于激進,將導致企業難以為繼,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在碳排放規制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應采用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原則,在實現碳減排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4.3 政府引導為方向
不同碳排放規制政策的實施不僅需要政府主導推動,還需要企業、各種協會組織及所有消費者的共同努力。在政策實施的進程中,會有較多的阻力以及社會不認同的現象,需要政府加強引導。如引導消費者積極使用綠色環保的產品、對低碳環保的產品在財政政策上予以傾斜、經常性的組織開展各種公益講座和活動,加強相關參與方的認同。只有各參與方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相關的碳規制政策得以順利實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4.4 市場機制為核心
行政命令式的控制方式因為其僵化和無法合理有效利用資源備受詬病。行政命令式的控制方式雖然對環境的保護立竿見影,但是簡單粗暴的方式卻對經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故逐漸被市場化規制機制所替代。市場化的碳排放控制規制促使排放企業由被動減排變為主動減排,減排能力強的企業還可以通過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權來獲取額外的收益,尋求通過市場機制在碳排放實體之間有效地分配碳排放量,降低整體的污染控制費用是未來碳排放規制政策的核心。
參考文獻:
[1]趙丹,戢守峰.多重碳政策下供應鏈最優減排投資策略[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8,23(04):53-61.
[2]胡智愚.中國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研究:以產業結構變動視角[J].中國商論,2018(11):150-153.
[3]董海軍,郭巖升.中國社會變遷背景下的環境治理流變[J].學習與探索,2017(07):27-33.
[4]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J].工業用水與廢水,1974(02):38-41.
[5]國務院頒布《關于結合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的幾項規定》[J].勞動保護,1983(03):2.
[6]肖天柏.我國排污權交易法律制度構建問題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8,17(0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