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籃儀 黃葉余
摘? 要:“海洋牧場”是指在某個限定海域范圍內,采用系統性和規模化漁業設施管理體制,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利用天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由人工放流的海洋生命聚集在一起,對藻、蝦、魚、貝、等海洋資源進行有目的和計劃性的海上放養。海洋牧場建設的目的在于提高其海產品產量。海洋生態方面的相關問題已經極大地引起了各界關注,為了更好的愛護自然,如何研發出一套低能耗、低成本、能節省人力物力的對應設計就成了海洋生態監測面臨的最大問題。
關鍵詞:海洋牧場;監測;研究
中圖分類號:X834?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06-0071-02
引言
隨著步入21世紀,中國近海漁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近海捕撈業的發展,中國近海漁業資源呈現出枯竭狀態,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成為目前擺在中國面前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
人們對海洋的資源所做的保護還是只能停留在能生長在海洋的魚類資源里去捕撈,但不能增殖。人口在不斷地增長,魚類對于人類的需求越來越多,如果單單靠大自然的饋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狀態,人們便開始進行一場海洋漁業領域方面的革命,使得海洋漁業跟陸地上那樣,由采捕天然野生動植物,過渡到以種植農作物,發展畜牧業的時代,很快地從一開始簡單的捕撈、等著大自然恩賜的約束下解放,進入一個在海上“耕作”的新時代,利用人類的智慧來控制魚類的生長和繁殖,這樣海洋就有越來越多的食物能夠為人類提供,成為一個可持續的蛋白質供應基地。從單一的捕撈到建設海洋牧場,就是海上“耕作”的新時代的標志。
近海水域局部水環境惡化,水產品質量下降和嚴重繁殖疾病等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的海水養殖模式難以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的要求。繼傳統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之后,中國海洋漁業正面臨新一輪產業升級,海洋牧場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漁業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滿足人們對各種優質海產品的需求,海洋牧場應運而生。一般意義上,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海域里,為了有計劃地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設置的人工漁場。隨著我國海洋牧場的研究建設越來越成熟化、規模化,迫切需要針對海洋牧場的環境信息和生物活動狀態進行實時、有效的監測,以更合理、高效、科學的管理海洋牧場。
2015年,農業部組織開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創建活動,旨在加強現代漁業建設,促進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養護。這一活動的開展使得沿海各省對海洋牧場建設的重視大大加強。
1 國內外研究動態
20世紀70年代日本首先構想了海洋牧場,并建成了日本黑潮牧場——世界上首個海洋牧場;1989年~1999年間,日本進行了項目“生物宇宙研究”,對于五十多種日本重要的海洋經濟生物和作物的繁育養殖研究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日本對海洋牧場的研究已經擴展到深水區域,并且基于上升流的產生和海域生產力的提高,對海底資源進行了生態研究。與此同時,已開發出深度超過100米的深水。它對大型和超大型珊瑚礁的研究開發和實踐具有顯著影響,主要用于誘捕和繁殖洄游魚類。
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韓國制定并實施了韓國海洋牧場業務的長期發展計劃。從1994年到1996年,韓國對海洋牧場的建設進行了可行性研究。1998年,啟動了“海洋牧場項目”,統營牧場于2007年6月完成并取得初步成功,然后推廣到其他四個海洋牧場,并將統營牧場的經驗和成果應用于其他海洋牧場。
普遍認為美國是最早進行人工魚礁建設的國家。1935年,為吸引更多的魚群,一個熱衷于海洋捕撈活動的組織在新澤西州梅角海域附近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人造魚礁,于1968年建設海洋牧場的計劃在美國正式被提出,1972年開始進行實施,據調查統計,人工魚礁建設后,海洋魚類資源是建設前的43倍,每年增加500萬噸漁業產量。
最近幾年,對于海洋生態領域相關方面的快速發展,我國也加大了發展力度,大力建設以監測與分析技術為基礎,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核心,以達到國際海域生態建設剛需為目標,逐漸實現了海洋生態合理開發、海洋生態監測與分析的功能。國家海洋局依照國際標準制定開發的各類相關監測產品為國家海洋生態合理開采規劃、生態因素的功能劃分、海洋生態保護要求的制定,控制海域生態危害決定的提出,以及處理全球變暖問題等均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基礎。
2 研究意義
首先,對海洋生態進行跟蹤監測與分析是完善海域使用論證和環評中監測工作必不可缺的環節。由于人類對大海的認知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目前來看海洋生態尚處在初級開發階段,海洋區域的合理使用和海洋生態因子對其影響的研究尚有很大的弊端,很難精確的預測出相關因子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因此需要通過對各類相關因子的跟蹤監測來獲得實際的環境影響資料。不僅可以通過分析得到實測數據來建立或改良預測模型,還可以利用這些實時的相關數據得出更加精確的初始條件,為日后的預測分析提供更準確的信息。我國雖然規定對此類相關因子研究項目“環評”實行驗收監測,但目前主要是針對一些因素引發的狀況及效果進行驗收,而對各類相關因子本身對海洋生態保護各階段中的實際“環評”預測的結果沒有進行監測,難以檢驗相關因子的變化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的準確性以及所提出的環保措施的有效性。
其次,可以為累計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提供證據。隨著新一輪海洋開發熱潮迭起,用海活動又呈現出新的特點。而實際上,同一片海域內影響因子對海洋生態的綜合影響并不等同于單個因子簡單的線性疊加結果,而往往呈現的是非線性曲線情況,因此如果只針對單一影響因子的實用論證會無法避免地存在許多局限性。雖然目前已經普遍認可各個影響因子的累積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的重要性,但依舊缺少簡易便捷的技術支持,所以還需要對海洋生態因子的數據變化與海洋生態影響的關系進行更多的實時監控與分析,為大力發展海洋生態累計因素評估技術提供依據。
3 面臨的發展與挑戰
所謂“海洋牧場”,就是在漁類產業發展中,在當代科學技術的支持下,以現代管理的方式進行管理,以此實現生態健康、資源豐富、產品安全和環境優良的現代漁業生產方式。
通過海底改造、藻場建設和增殖放流等達到使海洋更加美麗、富饒,健康,“海上的寶貴糧倉”更加豐富,促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漁業經濟。
至今為止我國對于建設海洋牧場已形成一定規模,然而由于海洋牧場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基礎研究薄弱、整體規模小以及沒有形成完善的科學養殖體系是當下還存在的問題。國內雖然有專門研究“海洋牧場”的研究所,但是,由于實驗時間短,無法獲得足夠的數據支持,也無法建立大型的理論體系。海洋牧場的科學分布和繁殖很難實現。針對海洋牧場生態監測系統的設計可以檢測和控制海洋牧場海洋環境的動態變化。通過對試驗數據的分析,獲得了近海魚類養殖的最佳環境,這對海洋生物的可持續再生利用具有重要意義。而根據目前的數據來看,我國沿海地域發展呈現相當不平衡的狀態,對海洋空間的開發不集約,海洋資源盲目消耗,使得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根本沒得到良性的扭轉。尤其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矛盾愈加突顯、經濟下滑壓力增大的大背景下,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目標,加強海洋生態的建設等相關方面的創新,對現代化海洋應用管理和建設海洋強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海洋牧場”的監測提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強預先防備方針的制定和實施,有效防止海洋環境退化,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加快漁港建設,最大限度發揮漁港配套設施。進一步優化海洋牧草環境監測監測指標,加大監測頻率,加強海洋牧場環境狀況和趨勢評估,對海洋牧場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和定期評估,科學合理地建設海洋牧場。
(2)加大先進技術的研發,引進和推廣力度,加強科學水產養殖技術的培訓,使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在最短的時間內取代傳統的落后耕作方式,逐步實現精細養殖、混合養殖和立體化養殖,挖掘海洋牧場的最大潛力。
(3)針對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加強調查研究,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建立科學的海洋牧場管理體系,逐步實現海洋牧場科學精細化管理。根據國家和省級漁業的最新規章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加強立法調查,盡快完善當地漁業規章制度,規范制度。
(4)在制定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政策時,應當涉及到海洋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為海洋生態環境提供政策依據;對于有可能使得海洋資源遭受嚴重不利影響的行為、活動必須進行預先評價,保證預先評價的有效性、及時性。
參考文獻:
[1]王方軼.濰坊市海水養殖業發展對策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2.
[2]田濤,秦松,劉永虎.海南省海洋牧場的建設思路與發展經營策略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