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狗年已遠去,但是狗年的股市留給投資者的卻是一份無盡的傷感。全年股市走勢就是一個字:跌!一根年度跌幅高達25%的大陰線,是狗年A股的全部軌跡。那么接下來的豬年,股市會是一只什么的豬呢?本刊特邀請了幾名專業人士來談談各自對豬年A股的看法。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 桂浩明
經歷了2018年股市慘烈的下跌,投資者對于2019年的A股表現充滿期待,想象著在新的一年里,大盤能夠真正擺脫持續數年的低迷,有良好的表現。但是,筆者謹慎認為,畢竟現在的大環境還比較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股市明顯缺乏增量資金的參與。要我判斷豬年的市場行情,我的判斷:豬年的A股是一只“步履蹣跚的豬”。
自2018年的10月中旬起,市場形態開始顯示出了某種進入底部區域的特征。這突出表現為上證綜指沒有再創新低,與此同時個股的活躍度也有所提高。到了2019年的1月份,雖然全年的第一個交易日股市仍然下跌,沒有出現投資者普遍期望的“開門紅”,但隨后大盤還是出現了反彈,并且動輒以多股漲停的局面來顯示人氣似乎正在得到恢復。而且,熟悉技術分析的投資者更是看到了,2019年初的2440點與2018年10月中旬的2449點,遙遙相對,有形成雙底之勢。如果行情按這個樣子繼續演繹,那么在整個2019年,股市操作機會增加,行情有所表現,應該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過,在筆者看來,2019年大概率仍然是步履蹣跚的一年。雖然說大盤未必會像2018年那樣跌掉800點,甚至在各方面條件配合比較好的情況下,基本能夠守住2400點的底部,但是要形成20%以上的反彈,恐怕比較難。換言之,也就是2019年股市的高點將明顯低于2018年。理由有以下三個:
首先,2019年實體經濟在運行中所遭遇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大。前幾年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游行業的大型國企盈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為經濟活動中耀眼的一抹亮色。兩年多過去了,這方面的紅利已經基本釋放。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資源類產品價格的回落,國內相關企業的盈利也將出現下滑。而制造業中的很多中小型民營企業,雖然其生存條件從2018年11月份的民企座談會以來,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所面臨的困難仍然很大。特別是內需不足帶來的銷售不暢、利潤下滑,也令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益難以樂觀。經濟活動“穩中趨緩、穩中有變”的局面,對股市來說實際上是構成了上行的重大壓力。簡單來說,就是基本面不支持牛市行情。
其次,從2015年中期開始,證券市場經歷了幾輪大規模的去杠桿,相當數量的不規范資金撤離了股市,而它們留下的資金真空,則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填補。盡管一直有人說外資在不斷凈流入,而且絕對數量看上去也不算小,但是從相對值而言,則還是非常有限的。而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境內長線資金,譬如社保、養老等,盡管反復傳出將加大入市力度的說法,但因為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其實際動作并不是很大,以至于有財經作者發表文章呼吁:既然說股票有投資價值了,機構資金應該帶個頭。市場上有不少人士寄希望全面降準能夠帶來股市資金供應上的寬松。其實上,降準并不是針對股市的,從降準到有資金溢出并流向股市,這個傳遞線路太長,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無疑,流動性匱乏,對股市的全面上漲形成了根本性的制約。
最后,如果要展開一輪有力度的大行情,必然需要有相應的市場熱點,以此引領資金參與,產生合力。而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市場雖然看上去熱點不少,但普遍缺乏可持續性,而且大都沒有得到投資者的普遍認同。即便是年底前監管政策有所調整,市場活躍度有了相應的提升,但距離形成大行情的要求還是相距甚遠。時下,5G、新能源、軌道交通等被普遍認為是2019年的投資主題,但就這些題材而言,本身還是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以及概念與業績難以匹配的問題;其結果就是在這些板塊的行情中,真正上漲的并非是行業中的龍頭品種,而是一些市值不大、絕對價格又比較低的股票,相對說來還是投機的色彩。傳統的藍籌股大都在前兩年就已經有了較大的上漲,從行業運行的周期來看,有的現在正進入了調整階段,有的基本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因此就很難成為2019年大盤上漲的主角。這樣一來,市場在2019年要出現有重大影響力的熱點,現在看來難度還是很大的。僅僅依靠所謂的“創投概念”等的炒作,顯然無法支撐一輪大行情的出現。市場熱點對行情的最大效用,是在營造財富效應的同時,引導資金流入,從而形成資金與股指在運行上的正循環。
當然,股指波動有限、上漲空間不大,并不意味著市場就沒有機會。在一個不確定因素相當多的市場環境下,雖然大盤很難形成趨勢性的持續上漲,但形成事件驅動性行情還是完全有可能的。展望2019年,應該會有很多事情會發生,因此關注事件驅動,就能夠找到相應的投資機會。另外現在市場資金成本不太高,并且無風險收益率還有進一步回調的可能,這就使得很多投資者不得不提高自己的風險偏好。只要有了相應的財富效應后,資金面存在階段性改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這也為2019年的股市運行提供了某種契機,不排除因為某個事件的發生(當然也可以是某個問題的解決),最后會引發一波比較像樣的行情出現。
圣匯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祁大鵬
A股經歷多年的持續下跌,不斷創出新低,令許多投資者一直不看好豬年A股的行情。如果筆者說未來幾年上證指數能夠出現大幅上漲,能夠創出歷史新高,可能很多投資者都不會相信。筆者評論大盤或個股走勢時經常會說物極必反,指數、個股跌多了就會反彈,長時間下跌就會反轉。截至2019年1月31日,大盤的跌幅已經非常巨大了,筆者對基本面和技術面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認為2019年將成為大盤大漲的起點,豬年的A股或許是只“樂觀向上的豬”。理由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支持股市持續穩步上漲的最重要因素是國家經濟狀況。我國的經濟在低谷徘徊的時間已經很長了,雖然還沒有明確的信號傳遞中國經濟將走出低谷,但穩定經濟、支持企業發展、支持股市穩步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筆者注意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了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這一政策可以直接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特別是對那些經營遇到困難的企業來說是天大的利好。企業成本降低了,就會度過最艱難的階段,大批的企業經營轉好,國家經濟也就能慢慢的從低谷中走出來,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當然會率先做出反應。
第二,201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公司法》回購條款做了修訂。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及滬深交易所都發布了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實施意見。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可以說是穩定股價最有效的方法。有數據顯示,2018年三季度上市公司的貨幣資金占流通市值的26.4%,貨幣資金如此充裕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了。其中346家上市公司的貨幣資金比同期的流通市值還多;有474家上市公司的貨幣資金占流通市值的50%到100%;近2000家上市公司的貨幣資金超過流通市值的20%。筆者認為,上市公司有充裕的貨幣資金,如果股價嚴重低估,公司回購的概率就會很大,實際上已經有多家上市公司推出了回購計劃,個股回購會直接封殺股價的下跌空間,為大盤真正企穩并開始大幅上漲創造條件。
第三,大盤已經跌了44個月,上證指數跌幅已經達到52.8%,創業板的跌幅更是達到了70.6%,這樣的跌幅對于任何具有足夠大規模的市場來說都已經非常大了。上證指數2001年之前的第一輪牛市歷經11年,漲到2245點,漲幅為5.91倍,其后的下跌幅度為55.5%。一輪大牛市的調整幅度也不過如此。目前的大盤下跌只是第三大浪的第二小浪,即使有比較大的負面因素影響,調整的空間也已經足夠了。筆者詳細的描述一下大盤目前的形態:2005年6月,上證指數已經完成了一輪級別比較大的牛熊交替,中國股市第一個大的形態運行結束;2005年6月,上證指數的998點開啟了新一輪牛市,這一輪牛市的第一波上漲到6124點,第二波調整結束時上證指數下探到2013年6月的1849點;2015年的巨量大漲到5178點,只是牛市的第三大浪的第一小浪,當年6月出現高點后至今是在做第三大浪第二小浪的調整。理論上,上證指數最重要的支撐位是第三大浪的起點998點與第三大浪第二浪的低點1849點連線的延長線。目前這條延長線運行到2450點左右。
第四,去年10月19日和今年1月4日上證指數兩次下探到這條上升趨勢線時,都獲得了支撐,這足以說明這個位置對指數的支撐力度非常強。值得注意的是,上證指數去年11月13日已經有效突破去年年初高點3587點與反彈第一高點3219點連線的延長線,雖然1月4日上證指數創出新低,但指數并沒有再次跌破3587點與3219點連線的延長線。形態理論認為,上證指數出現這樣的形態非常明確的傳遞了大盤已經轉強,只是還沒運行到正式的上漲形態。如果判斷正確,上證指數今年上半年會有一次級別比較大的反彈,預期反彈的空間應該在500點左右;即便有足夠大殺傷力的利空,大盤至少也應該有300點左右的反彈。如果出現極端事件,上證指數有可能跌到1900點到2100點之間,但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極低。從時間上測算,上證指數最后一次確認結束的時間最早應該在6月份前后,最晚可能拖到11月份,筆者武斷一點判斷,上證指數年內正式上漲毫無懸念。
既然筆者認為大盤年內會構筑完成中長期底部并正式上漲,投資者就要考慮未來轟轟烈烈的大行情中那些板塊或個股機會更大。實際上每一輪大牛市都會涌現漲幅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大牛股。這些個股上漲的主要動力有兩個:第一個是國家政策支持,第二是基本面好,長線資金提前進場耐心收集籌碼。在豬年,哪些板塊會有更多的機會呢?筆者認為最具價值的板塊有以下幾個:醫藥板塊,因去年下半年以來利空不斷,個股大幅下跌,已經充分釋放了做空能量,通過反復筑底,會有較好的表現;券商板塊,中國的券商板塊最大的特點是市值遠遠小于銀行和保險,這種情況很不健康,從穩定市場健康發展的角度看,券商板塊做大做強是一種必然;5G板塊,筆者認為5G推出后會帶動新的行業高速發展,比如說自動駕駛、新一代智能手機等;最后一個就是建筑板塊,特別是環保類建筑的機會最為突出,應有驚喜。
廣東省新興經濟體研究會證券研究中心主任? 黃智華
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轉換階段,而2018年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美元匯率和利率“雙升”,一些新興經濟體受到較大沖擊,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均明顯上升。所以,豬年的A股會是一只“撲朔迷離的豬”。但是,豬年的A股有幾個看點還是值得關注。
關注之一:大盤有兩道重要防線。回顧過去一年A股市場,大盤總體上形成持續下跌的走勢,創出4年來低位。2018年10月19日,滬指跌至2449點,跌近2013年2月18日高點2444點區域,同時也為2005年6月6日998點與2013年6月25日1849點兩重要底部連線(與20年均線2420點附近交匯),在政策利好刺激下,形成支撐效應。
2019年1月4日,滬指跌至2440點剛好再次跌至上述兩重要底部連線,以及跌至20年長期均線附近。該20年均線是重要的長期趨勢線,2013年6月25日1849點、2014年3月12日1974點、2018年10月19日2449點等重要底部均在其上形成強支撐。
當日滬指跌至2440點,在券商板塊大漲帶動下絕地反擊,滬市再現2018年10月19日2449點“政策底”效應。券商股長期超跌,而有券商股也公布回購,并引發股價連續大漲,刺激券商板塊走強,后市看,券商和科技板塊仍是市場風向標。
從中長期趨勢看,滬指有兩道長期趨勢線構成未來長期趨勢支撐帶,第一道為1990年12月95點、1994年7月325點、2005年6月998點三個底部連線(目前大概在1950點上下);第二道為1999年5月17日1047點、2008年10月28日1664點、2014年3月12日1974點等底部連線(目前大概在2300點上下)。
一般來說,這兩道長期趨勢線及其之間區域(1950~2300點)是長期底部所在的區域,而隨著其不斷上移,支撐帶也不斷抬高。
關注之二:2月和8月為周期段。經過2018年近一年的持續調整,2019年1月或2月可關注是否形成階段甚至中期支撐轉折點效應,而逐步走出一波中級反彈修復行情。同時,2019年第一季度是2008年底至2009年初底部以來的10年周期,為重要時窗,2018年10月下旬以來大盤反復形成抵抗。
按長期周期循環分析,2019年2月和8月,分別為2009年2月啟動點和8月頂部的10年周期,或為重要周期轉折段,不排除2019年1月、2月為低點啟動點,7月、8月為壓力點。
另外,從歷史走勢看,A股市場表現為見大頂后調整5年的周期波動性,如2001年見頂后調整至2005年下半年,后啟動2006年和2007年牛市;2007年10月見大頂后調整5年,至2012年12月初見重要支撐點。此外,2009年8月見頂后反復調整筑底了5年,于2014年7月形成一波大漲勢的啟動點。如果按5年周期推斷,2015年6月見頂后,或在2020年(例如可能在下半年)形成下一波牛市的周期啟動或構筑點,而期間或還會有波段修復漲勢。當然,這僅歷史周期分析,還需要結合未來具體的基本面變化。
關注之三:半年線和年線是上方壓力帶。從階段上看,滬指60日均線(2600點上下)屬2018年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套牢整理區地帶,同時也為2018年9月26日2827點、同年11月19日2703點、同年12月4日2666點等高點連線所在,階段上需要消化,至少是板塊結構性消化。
從中期看,滬指2017年12月5日、2018年2月9日、2018年3月23日、2018年6月19日、2018年7月24日這幾次放巨量下跌形成的低點或反彈高點連成一條趨勢能量線,作為近年來多個單日巨量的連結線,可以說是多空強弱分水嶺。2018年9月26日受其所壓而見高點而后展開調整,目前與半年線交匯于2670點上下,未來需要有效突破才能扭轉弱勢。半年線位于2018年7月至9月的整理區,為需要消化的階段壓力帶。
未來,只有60日均線和半年線有效突破,或才能確認市場底形成。而目前位于2950點上下的年線與2018年6月19日下跌缺口2984~3008點位于2018年2月至6月中旬整理區的下沿,為中期較大的壓力帶。
關注之四:部分板塊存在結構性機會。從證監會透露的信息看,2018年工作重點已經明晰。科創板的推進呼之欲出,監管部門將確保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盡快落地,統籌推進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基礎制度改革。與此同時,強化風險防范、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優化再融資制度、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完善交易制度等都是監管部門推進2019年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的重點。
科創板的推出,擴大直接融資的范圍,刺激科技創新,利好實體經濟;同時將又是一場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狂歡盛宴。科創板的推進,相關概念或反復受關注,如科技、電信、創投,以及券商等板塊。同時,這些板塊近幾年嚴重超跌,或存在結構性收復機會。
關注之五: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2018年年終,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在其展望報告中持續看穩2019年中國經濟,并身體力行深入布局中國市場。這些機構普遍認為,財政政策或將繼續成為中國保持經濟穩健增長的關鍵,總體風險相對均衡。
在業界看來,A股市場的全球配置價值在逐漸顯現,全球資金的陸續進場是大勢所趨。A股成功“入摩”“入富”,有利于把海外成熟市場經驗引進來,同時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促進A股市場的價值投資行為,加快價值投資理念深入人心。
另外,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實施《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推動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業務本源,培育和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引導理財資金以合法、規范形式支持實體經濟,投資金融市場。
股權質押風險曾被市場人士視為2018年市場的“頭號風險”。針對市場風險情況,各個金融部門聯手“排雷”,隨著各項措施的陸續落地,滬深兩市股權質押風險有所緩解。
2018年市場基本形成單邊下跌,沒有出現持續的漲升行情,經過1年下跌后,2019年期間出現一波修復性的反彈浪機會或較大,但形成牛市仍有待時日。
2019年1月4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降準1個百分點,而且是首次以“兩步走”的形式實施: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此次降準將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雖為全面降準,但是并不意味貨幣政策基調轉變。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強調,此次降準仍屬于定向調控,并非大水漫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釋放流動性,但從歷史看,股市表現并沒有出現立竿見影的持續效果,這主要是貨幣政策只是一種調節工具,并不是最終的結果。
一般情況下,釋放流動性和降低融資成本包括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銀行利率,對股市有一定短期支撐效應,但不會改變整體市場的趨勢。在實體經濟存在較大下行壓力下,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銀行利率是為穩定實體經濟,從歷史上的走勢可以說明。股市走牛有賴于經濟復蘇增長。
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和銀行利率回落到相對低位而止跌回升,市場需求旺盛,經濟進入景氣階段,這將刺激著股市大漲。牛市總是伴隨著存款準備金率和銀行利率從低位上調,經濟進入景氣階段而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