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氣候不斷惡化已成為當前全球面臨的最大環境風險,其改善與否關乎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各國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健康和諧的人類生態共同體。化解氣候風險必須依靠氣候有益技術且使其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但目前氣候有益技術面臨著無法廣泛傳播的困境。中國應擔負起大國責任,積極參與多邊氣候談判,根據本國承擔的國際責任進行相應國內法的修改,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橋梁促進氣候有益技術轉讓的“南南合作”,共建綠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TRIPS協議;氣候有益技術;轉讓;南南合作
氣候問題的癥結在于能否促進和加強氣候有益技術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而阻礙氣候有益技術轉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執一詞,無法達成共識,由此爭議一直未決。[1]發展中國家為了改善氣候環境,達成減排目標,離不開氣候有益技術轉讓這種有效途徑,[2]但《巴黎協定》有關氣候有益技術轉讓方面的條款不明確,如何讓各國兌現承諾、促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轉讓氣候有益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減排目標將成為問題的關鍵。
1 氣候有益技術概述
1.1 氣候有益技術的概念
氣候有益技術也稱無害環境技術,是一種污染相對較少、資源利用方式持久、廢料和產品回收利用率高、廢料處置方式合理的環境保護技術。
1.2 氣候有益技術的特點
氣候有益技術目前是一種高新技術,用于改善氣候環境,技術門檻比較高,而且具有非常強的公共利益性質。發達國家的氣候有益技術起步較早,現已趨于成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面對發展中國家在氣候有益技術上的進步,發達國家希望制定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使其技術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
1.3 氣候有益技術轉讓的重要性
在處理氣候變化的問題中,氣候有益技術的轉讓能夠有效改善氣候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離不開氣候有益技術,只有通過轉讓才能讓其發揮重要作用,發展中國家從而順利完成減排任務。[3]氣候有益技術轉讓能夠有效改善氣候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氣候有益技術轉讓和可持續發展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氣候有益技術在世界各國之間的轉讓能否有效保障將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2 氣候有益技術轉讓的現實困境
2.1 僅僅依靠市場很難實現氣候有益技術轉讓
在市場機制下,國家以物質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忽視了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公平分配、反壟斷、生命健康和安全,從而制約了技術傳播。因此,對氣候有益技術而言,其公共物品的屬性在市場中進行轉讓很難實現。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國際義務,而技術轉讓和現行的國際貿易機制是不相融的,發達國家往往口惠而實不至,不會犧牲自身的競爭優勢來促進氣候有益技術轉讓。既然知識產權和良性氣候不可兼得,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各國不斷實踐和探索。[4]
2.2 現有知識產權制度實現氣候有益技術轉讓的局限
TRIPS協定內容包含了有關技術轉讓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其第7條規定“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實施應有助于促進技術創新、技術轉讓和傳播”,但規定中的技術轉讓是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的,是以保證專利權人最大利益為前提;第30條通過例外和限制條款,對各國依據本國具體情況做出必要的靈活處理。但并未給出具體標準,公共利益目標終將因“市場為主導”而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從WIPO到TRIPS協議,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體系堅持私人權利不可侵犯的原則,知識產權制度的目標和原則在本質上并沒有因當代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作出相應調整。[5]
2.3 “軟法”無法有效實現氣候有益技術轉讓
“軟法”是指具有一定規范性或實踐意義的規則體系,但這種體系的實施不具有約束力和懲罰措施。“軟法”不具有強制執行力,這是與“硬法”最大的不同之處。 由于“軟法”是以“自愿”為前提,缺乏強制性和懲罰性機制,氣候談判中制定的減排目標往往無法達成,多數承諾無法兌現,氣候有益技術轉讓也會停滯不前。所以多哈會議失敗后,國際氣候改善機制增加約束力顯得十分必要。“軟法”應對全球氣候惡化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和顯著效果,國際社會更傾向于“軟法+硬法”制度設計模式。
3 中國應對氣候有益技術轉讓的對策
3.1 積極參與國際技術轉讓機制談判
《巴黎協定》在對待“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時,全面考慮了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對氣候環境造成的影響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水平的差異,最大限度照顧了各方利益平衡,易被各國所接受。此原則不僅可以用于公平合理分配世界各國的減排任務,而且有利于明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有益技術轉讓中各自承擔的義務。[6]對我國而言,只有在談判中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才能在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制定出合理的減排目標,維護國家利益。中國應繼續發揮大國作用,積極推動并參與氣候會議中國際技術轉讓機制的談判,促進氣候有益技術轉讓。
3.2 不斷完善氣候有益技術轉讓國內法
中國應重視氣候有益技術轉讓的立法,建立和逐步完善技術交易機制。[7]一方面,通過立法對氣候有益技術的標準予以明確,可以借鑒歐洲專利局的“清潔能源技術”分類方案和WIPO推出的綠色發明分類系統,制定氣候有益技術分類表。另一方面,建立氣候有益技術轉讓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在反壟斷法和環境保護法中對氣候有益技術轉讓進行立法,并使相關法律之間有效銜接。
3.3 深化一帶一路下氣候有益技術轉讓之南南合作
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后,沿途國家繼續掀起合作浪潮,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相似的發展挑戰,開展互利共贏合作,進行經驗分享和交流,對實現全球氣候治理目標有深遠的意義。2011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累計安排7億元人民幣,通過開展節能低碳項目、組織能力建設活動等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將繼續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推廣氣候有益技術。對中國而言,加強氣候有益技術南南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中國亦可作為技術輸出國,鼓勵國內清潔能源產業出口技術,滿足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發展需要,實現“一帶一路”下綠色低碳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洛朗·法比尤斯.巴黎精神永續[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6.
[2]曹明德.氣候變化的法律應對[J].政法論壇,2009(4):166.
[3]劉艷華.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5.
[4]郝敏.《巴黎協定》后氣候有益技術的知識產權前景探析[J].知識產權,2017(03):93-98.
[5]蔣佳妮.論氣候有益技術轉讓法律協調制度之構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59.
[6]鄭書前.國際環境技術轉移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芻議[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51.
[7]馬忠法.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技術轉讓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449-556.
作者簡介
劉雨(1986-),男,漢,河南省夏邑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