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一種創新的方式,通過政府引入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解決公共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與政府文化所提供的統一性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達州市達川區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現狀進行相關研究,對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達州市達川區
1 引言
隨著中國邁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國加快了對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探索步伐。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同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四部門聯合下發的文件—《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對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做了進一步部署和細化。[1]全國各省市也相繼出臺相關文件,推動政府購買共公文化服務工作的展開。
2 達州市達川區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現狀
達川區政府從2015年以來,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并不斷探索政府購買共文化服務的新舉措。
1)政策法規逐步完善。近年來,先后出臺了《中共達州市達川區委辦公室達州市達川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及《達川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達川委辦發〔2016〕74號)《中共達州市達川區委辦公室達州市達川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對2016年度"文旅靚區"實行目標績效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對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作出了詳細的規劃。
2)財政投入不斷加大。2015年以來,達川區財政堅持將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投入增幅高于地方財政一般性財政支出增長比例。2015年達川區投入417.8萬元用于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到百場文化下鄉補助、文物保護、圖書館運營、優秀文藝創作等公共文化服務中;至2018年,專項資金已達957萬。
3)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范圍逐年增大。達州市達川區堅持購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門類齊全的各類文化服務。自2016年以來,年均開展送文化下鄉100場以上,開展圖書下鄉免費閱讀服務10000冊次以上,書畫展、圖書展、文物展、非遺展等各類展覽30場次以上,開展秧歌賽、腰鼓賽、健身舞蹈賽及文化培訓10次以上,放映公益電影7300場以上,惠及群眾80萬人次以上。[2]
3 達州市達川區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1)基層政府對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解不夠。政府從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有些部門對實施政府采購服務的重要性,目的,意義,目標,任務和相關要求認識不足。沒有結合自己的職責,認真考慮如何進行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以及如何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其作用和價值。
2)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不完善。基層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因此,政府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購買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群眾的不同的文化需求。然而,由于基層政府事務繁多,財政支出有限,人員配備不到位等問題造成在實際購買的過程中對群眾對公共文化需求信息的搜集有限,致使政府購買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存在著不匹配、不協調現象、主要體現在購買服務內容不一致、購買時間不及時以及購買方式不恰當等問題。
3)承接主體市場不健全。達州市達川區部分地方在探索將部分文化場館運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移交社會力量組織實施,但承接該項工作的企業較少,沒有形成比較充分的市場競爭,在實際的購買合同實施中,承接企業總是會提出各種理由增加政府投入,但服務質量卻沒有明顯提升。由于達州市達川區當地公共文化服務市場發育不成熟,缺乏優秀的公共文化服務生產商,近年來雖然有較快發展,但合格的社會文化組織數量仍然較少。一些社會文化組織不僅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而且公共服務能力也非常弱,更缺乏提供公共服務的實踐經驗。
4 達州市達川區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議
1)加強基層干部群眾教育,提高對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認識。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性舉措,是解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是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多樣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的重要方式,對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具有重要意義。[3]加強對實施政府購買服務的重要性、目的、意義、目標任務和相關要求的認知教育,可以通過舉辦相關培訓班,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或者全國其他地區優秀基層代表講座等方式進行。同時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廣泛宣傳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目的、意義、任務和政策要求,做好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回應社會關切,爭取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2)建立完善的群眾需求調研機制。對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的調研,可以通過實地調研與群眾反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政府可以安排相關人員或者委托第三方相關機構進行問卷設計,發放調研及數據統計分析工作。同時,建立滿足群眾需求的反饋機制,暢通群眾需求的表達通道。一方面暢通以電話、信函、群眾來訪等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渠道,同時積極利用電視、廣播和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充分發揮傳統媒介群眾認可度高、易于接受、便于管理的優勢;另一方面疏通微博、微信、論壇、網頁留言等為主要形式的網絡表達渠道,發揮網絡平臺快速傳播、雙向互動、反饋及時的優勢,第一時間掌握群眾的需求與意見,從而實現全面了解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要求。
3)大力培育社會文化組織,完善承接主體市場。提高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首先需要有一批形態多樣、專業能力較強的、組織構架合理、運行規范的社會文化組織來承接這些任務。[4]一是政府應降低注冊門檻,將普通民營文化組織納入到政府購買范圍內,同時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增強其發展活力。二是強化培訓力度。文化部門應針對本地公共文化組織發展現狀制定本地文化人才培訓規劃,通過進行業務指導和培訓充分發揮民辦文化組織的活力。三是加強當地文化組織和其他地區文化組織的交流工作,促進文化隊伍的整體水平提升。四是加強對組織團體的管理工作。根據現代企業要求,強化民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逐步改善民營組織結構松散、管理不規范的現狀。五是大力培育專業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公共文化組織長久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參考文獻
[1]羅川山.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創新——基于惠州市文化惠民卡制度探索試點的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2015.01.19--24
[2]達州市達川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情況的自查報告2017
[3]葉托:多元視角下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中國行政管理,2014,(04):56-61.
[4]陳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M].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田景苑(1991-),女,漢族,四川達州市人,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