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 蕙 圖:費 斌
中央歌劇院的年度大戲《命運》有很多炫目的說法,文化和旅游部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劇目、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主創團隊也是大咖云集——作曲撈仔,編劇朱海,指揮楊洋和袁丁,導演曹其敬,舞美設計師馬連慶,執行導演沈亮,上演之前已然是如雷貫耳,因此首演之日就迫不及待觀之。
這是一出很“女人”的戲,是由幾個女人撐起來的。女主趙曉云是貨真價實的女一號,從第一幕到尾聲,所有的戲幾乎都是圍繞她展開,應該說,趙曉云就是這部戲的靈魂,沒有趙曉云,就不可能有《命運》。開場序曲喻示命運的旋律響起,直擊人心;俄而進入抒情柔板,帶著江南水鄉特有的溫柔;主題旋律出現,與命運交相輝映,似乎也就預示這出戲溫柔蘊藉與命運跌宕的糾纏。
趙曉云在這部戲里難度很大,不但歌唱難度大,表演跨度大,對體力的挑戰亦很高,從18歲的鄉下姑娘到40多歲的商界精英,對演員的唱功、表演、體能、氣質、化妝、服裝等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所幸,擔綱女主一角的阮余群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完成了這一使命。
初初出場的18歲姑娘,打著紅紙傘,梳著兩個麻花小辮,身著一身飄逸的粉裙,帶著清純的稚嫩和善良,唱著富有江南特色的《繡娘曲》,姍姍走來。《繡娘曲》是該劇的主題曲,抒情悠揚,作為該劇的主旋律貫穿始終,在無數的場景間穿插引用,使主題得以強化。一曲《繡娘曲》被阮余群唱得委婉深情,一如女主對家鄉一往情深無怨無悔的大愛。
善良而感恩的姑娘為了家鄉的發展選擇了離開家鄉,去往特區深圳,打工為家鄉還買染缸的錢。三年多后,曉云彷徨在海邊,成熟的目光里略帶幾絲憂傷,思念牽掛著家鄉,邂逅了四位志同道合的姐妹,在主題旋律的牽引下,姐妹們一起唱響了《一顆紐扣的向往》:“我只想做件美麗的衣裳……”成功而巧妙地完成了向時尚時裝界的轉換。
此時的戲,視野大大地豐富了起來,有魯鎮的發展變遷,有深圳的都市繁華,有意大利米蘭的國際風,多媒體靈活運用,不同時空之間的對話,不同歷史與文化的撞擊,讓戲的色彩更加繽紛多彩了起來。
這時,另一個重要的女人斯卡拉夫人華麗登場,一頭銀發,永遠高昂著睥睨眾生的頭,霸氣橫溢。這是一個非常出彩的角色,無論是編劇、作曲還是導演,都對她下了不少的功夫,因此人物塑造真實可信。作曲還特意寫了精彩的花腔,舞美渲染和導演調度也可圈可點。斯卡拉夫人是由青年歌唱家陳藝寶飾演的,她唱腔高亢優美,但如果能夠更多地展現角色的剛愎自用和高傲霸氣,將會更加精彩。
上半場一共三幕戲,著力點更多在于女主從一個鄉村繡娘到一個獨立品牌設計師的蛻變,在十多年的時間跨度中,舞美較好地利用了多媒體技術,巧妙地進行了時空交織,極大地拓寬了舞臺的空間表現力。
下半場第四幕是全劇最有看點和淚點的一幕戲,非常感人。衣錦還鄉的曉云回到魯鎮,在歡慶的喜悅中,發現昔日一起奮斗的好姐妹阿靜居然瘋了。這場戲最出彩的就是阿靜。瘋狂的阿靜唱詞有點破碎,有點語無倫次,但一個因痛失愛子而瘋魔的母親形象被女中音歌唱家牛莎莎演繹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她無知無覺、竄進竄出,機械地重復著“有代價!有代價!有代價!”,更是加重了犧牲環境的代價之沉重。
對待曉云宛如親人的村支書牛叔之死,終于使得曉云痛下決心,放棄以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舉起大錘,砸掉染缸,希望帶給家鄉真正的幸福。這里的合唱非常精彩,熟悉的主題旋律再次響起,此時的曉云已經完成了自我蛻變,剛毅果決,但不變的是對家鄉、對鄉親們的愛。
尾聲中康民和曉云的對唱非常精彩,曉云展現了自己還家鄉青山綠水的決心和信心。全劇收尾在曉云成功地為大地“繡”出了青山綠水,處理得干凈利落,以精彩的大合唱推向高潮。
作為一部反映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正劇,從整個故事來看,全劇既具有典型性意義,也具備充分的戲劇因子,戲劇性非常不錯,是一部好看易看能看懂的歌劇,也是一部接地氣的歌劇。更難得的是,全劇在兼顧民族性和國際性方面表現出色,有魯鎮的鄉土氣息,有深圳的都市氣息,還有米蘭的國際時尚范兒,這讓故事更加多元、耐看,人物設置也簡明扼要、脈絡清晰。不足之處在于上半場有點冗長,鋪敘太多,精彩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該劇的音樂創作手法不拘一格,以浙江地方戲婺劇和當地民歌為素材,同時兼收并蓄,吸收外來的音樂養分,自如地運用多種手段為劇情服務。主題旋律清晰明確,優美動聽,與故事的發展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以個人的審美來看,如果音樂對人物的個性化處理更鮮明一些或可更上一層樓。
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作為音樂藝術皇冠上最璀璨明珠的歌劇,也是充滿缺憾的藝術。但作為一部初登舞臺的現實題材原創歌劇,中央歌劇院能夠“交織”出這樣的《命運》,以小人物折射出大時代,以一種近乎潤物無聲的方式,以生活中角色的自然呈現來演繹時代,摒棄符號化和口號化,展現出一個個生活在現實中鮮活的個體,不得不為導演點贊、為歌劇院的演繹點贊。也期待著中央歌劇院能對《命運》進一步精心打磨,使這部原創歌劇邁上新的臺階,為歌劇舞臺奉獻一臺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