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裴修文
2018年末,一部現代版歌劇《奧菲歐與優麗狄茜》(法語版)在第八屆北京東城國際喜歌劇公益演出季中上演。作為在中國的首秀,它為很多觀眾揭開了德國作曲家格魯克歌劇作品的面紗;在藝術表達的求同存異上,此版演出也做了不少改變。
為了去冥界救不幸遇難的妻子,奧菲歐與愛神有了契約,那就是救妻子時不要轉身看她,但不轉身會換來妻子的猜忌……這個古希臘神話題材自歌劇誕生以來,有許多作曲家為之著迷,這其中包括佩里、卡契尼、蒙特威爾第、格魯克、奧芬巴赫等,而他們的相關題材的作品在歌劇的發展史上也都有著重要地位。
歌劇《奧菲歐與優麗狄茜》就處處體現著格魯克的改革精神。格魯克提倡藝術應該回歸質樸和真實,甚至應該重塑古希臘的藝術風貌,這種藝術理念在他的歌劇《奧菲歐與優麗狄茜》《阿爾切斯特》《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中尤為突出。整體上來說,格魯克對歌劇的最大貢獻在于對樂隊以及人聲的規范性以及歌劇的舞臺美學呈現上。
三幕歌劇《奧菲歐與優麗狄茜》最初為意大利語版,劇本由意大利劇作家卡爾·扎比吉撰寫,作品1762年首演于維也納,目前上演最多的是意大利版。而本次在中國首演的是法語版,該版是在格魯克的推動下,于1774年在巴黎首演的。演員方面,在格魯克最初的意大利版本中,奧菲歐由閹伶歌手扮演,但時至今日,這個角色一般多用假聲男高音或女中音扮演。

本次中國演出中,奧菲歐由法國女高音呂西·慕斯卡黛扮演,優麗狄茜和愛神分別由中國女演員潘杭葦和段妮娜扮演。呂西·慕斯卡黛的聲音明亮、飽滿,又不失細膩,既能體現出奧菲歐的男性氣質,又能表達出他的人物性格。
不像莫扎特歌劇中復雜的情節人物,格魯克力求簡單,舞臺走極簡路線,整體呈現上也是肅穆而靜謐的,此次該劇的中國首秀就凸顯了這一點。此版演出規模有相當大的縮減,沒有龐大的合唱,而是由演員在幕后演唱,樂隊音樂也僅僅交給了一臺鋼琴。
大幕拉開,舞臺背景是奧特萊斯的招牌及一些奢侈品品牌標志,地獄儼然變成了奢侈品聚集地。群眾演員飾演的購物人群在舞臺上與愛神交流著,愛神變成了地獄的酒吧老板,開始的舞臺氣氛輕松、愉快。時代背景上,我們已經很難發現古希臘神話的影子,而是非常現代、時尚,人物的著裝也是當代的。當奧菲歐來到地獄門口,銀行卡代表著地獄之門,幽默詼諧地暗諷了當代部分人的消費觀……
如果說優麗狄茜體現了沉迷、偏執、猜忌的一面,那么奧菲歐則表達著惻隱、理性、猶豫的一面。導演在作品篇幅上做了較大的刪減,故事并不是以奧菲歐試圖自殺、愛神讓兩人再度重逢作為結尾,而是以優麗狄茜重回地獄作為結局。當優麗狄茜堅持要奧菲歐轉身看她時,奧菲歐最后掏出了一張銀行卡,優麗狄茜拿去,隨后她又回到了地獄中沉淪下去。此時,奧菲歐唱出了詠嘆調“沒有了優麗狄茜,我該怎么辦”。導演為了表現當下部分女性的消費觀,刪去了原本故事中圓滿的結局,雖然現在的結尾處理似乎平淡了些,但這種意猶未盡之感也給觀眾帶來了思考的余地。

上:這部作品的現代版演出告訴我們,在這個充斥著物質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一種理智的思維,而不是去打開所謂的地獄之門
在現代版《奧菲歐與優麗狄茜》的演繹中,我們看到了藝術理念方面的某些“同”,也看到了現代審美表達方面的一些“異”。忠于原作并強化對原作的二度改編,這是當今不少歌劇作品的創作路徑。這部作品的現代版演出告訴我們,在這個充斥著物質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一種理智的思維,而不是去打開所謂的“地獄之門”沉迷其中。當然,欲望并不僅僅是消費這一點,導演只是借助這一點去呼喚理性,就如同西西弗斯推石頭一樣,我們也不希望看到奧菲歐一次又一次地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