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為 之
安德里·格林姆列特(André Gremillet),美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行政總監。得知他的全名后,我說這名字感覺并不像是美國人,他笑著告訴我,他確實是“美漂”。格林姆列特出生在加拿大,是加拿大與法蘭西的混血。而享譽世界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中,目前共104位樂手,有三分之一是像格林姆列特一樣的“外來者”。但是,當他們成為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一員的時候,就完全沒有了“內外之別”。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和諧大家庭,所有人都會為自己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而驕傲。當然,能夠進入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人,必定是行業內的佼佼者。最重要的是,在克利夫蘭市,如果人們知道,你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一位樂手,立刻就會得到超乎尋常的尊敬和禮遇。因為這支歷史悠久的樂團,是克利夫蘭人的驕傲,是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文化符號和品牌。
2018年,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建團百年紀念。1918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美國中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誕生。當年創辦樂團的是以阿黛拉·普倫蒂斯·休斯(Adella Prentiss Hughes)為代表的一群熱愛音樂、富有遠見、深信音樂力量的有識之士,他們的目標是讓樂團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卓越地演奏偉大的作品。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首場音樂會于1918年12月11日舉行。樂團成立的第二年,就開始在周邊的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俄亥俄州的楊斯頓等城市演出,從此巡演成為樂團的傳統。格林姆列特說:“樂團巡演是為了更加廣泛的音樂傳播和交流。我們希望通過巡演,讓更多熱愛音樂的人們欣賞到高水準的演出。這也是當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建立的初衷。”
以下是樂團巡演史上的幾個“首次”。1922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首次亮相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同年,首次跨出國境到加拿大巡演。1927年,樂團首次越洋巡演,目的地是古巴。1957年春季,樂團開啟首次大規模的國際巡演,在歐洲各地演出共28場次,時間長達五周。1970年,樂團首次踏足亞洲,在日本與韓國演出12場……此后的幾十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不斷擴大巡演范圍,足跡遍布歐美、加拿大、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
格林姆列特在2016年1月走馬上任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行政總監。因為從小生活在加拿大,之后在澳大利亞工作過,都是華人比較多的國家,所以入職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之后,格林姆列特加強了對于亞洲特別是中國的關注度。他說:“很長一段時間,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巡演足跡更多的是在歐美,但是今天的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巡演的視角、視野都應當拓寬,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有著巨大的觀眾市場。”

左頁:安德里·格林姆列特 上:2010年演出的《女人心》劇照(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提供)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曾于2017年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提供)
2019年,是指揮家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st)就任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的第17個樂季,而2019年的亞洲巡演是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第19次國際巡演,也是第二次在中國內地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武漢等城市的大范圍巡演,同時也將在澳門和中國臺北巡演。
這次巡演的曲目安排非常精心,可以全面地展示樂團精深的藝術造詣。巡演曲目共有四部宏大的管弦樂作品,分別是兩首19世紀經典與兩首20世紀杰作: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由明星鋼琴家丹尼爾·特里弗諾夫擔任獨奏;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理查德·施特勞斯交響詩《英雄生涯》與普羅科菲耶夫令人遐思的《第三交響曲》。
在克利夫蘭管弦樂團2019年度的音樂季當中,除了大規模的巡演計劃,還有一大看點就是在1月推出的理查德·施特勞斯的全新歌劇制作《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這部舞臺版的最新歌劇制作由英國著名歌劇導演弗雷德里克·維克-沃克執導,可以說完全是根據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自身條件量身定制,引起了諸多歌劇粉絲的關注。作為一個管弦樂團,克利夫蘭有著悠久的歌劇制作和演出史。百年來,這個樂團制作演出了無數的舞臺版和音樂會版的歌劇作品。

理查德·施特勞斯歌劇《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演出現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提供)

2016年演出的《藍胡子公爵的城堡》劇照(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提供)
當初,建團不到兩年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就在首任音樂總監尼克拉·索科洛夫的領導下,與其他音樂團體聯合,舉辦了《阿依達》與《羅恩格林》的音樂會版演出。此后,樂團每年的演出季都會安排歌劇演出。1934年到1935年僅一年時間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就制作了六部歌劇。建團百年來,這個樂團演出過的劇目有《浪子的歷程》《三個橘子的愛情》《阿爾貝·埃林》《加爾默羅修女的對話》《塞墨勒》《埃萊科特拉》《波吉與貝絲》《魔笛》《風流寡婦》《菲岱里奧》《女武神》《萊茵的黃金》《沃采克》《唐卡洛斯》《漢澤爾與格蕾泰爾》《法爾斯塔夫》《玫瑰騎士》《藍胡子公爵的城堡》《水仙女》《費加羅的婚禮》《女人心》《唐喬瓦尼》以及現代歌劇《兒童與巫師》《西班牙時光》等。
格林姆列特認為,歌劇的演出對于一個樂團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歌劇是綜合性非常強的藝術,演好一部歌劇,需要的是各方面的相互協作,所以,演奏歌劇,對于樂團的協作力、默契度都會有很好的訓練,讓樂團駕馭不同風格作品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同時,很多大型歌劇的演出,對于樂團演奏員的體能也是一種鍛煉。格林姆列特自豪地說,2017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曾經在三周當中,演出了貝多芬的第一到第九交響曲、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及梅西安大型交響曲《圖倫加利拉交響曲》。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沒有超乎尋常的藝術領會力和想象力,是很難在短短三周之內完成如此強度和密度的作品演出的。
作為樂團的行政總監,格林姆列特的職責是要盡量為樂團籌到更多的錢。雖然樂團屬于非營利機構,但是日常的運營開銷都離不開錢。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每年的財政預算是5500萬美元,來自政府的支持僅有250萬美元,票房能賺回預算的35%~40%,剩下的缺口,就要依靠社會資助完成。
格林姆列特原本是鋼琴家,后在蜚聲全球的頂尖學府、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讀了MBA。畢業后,格林姆列特走上了職業經理人的道路,但是他的職業軌跡都沒有離開過音樂。他從麥大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專賣風琴的公司工作。四年之后,格林姆列特轉到非營利的藝術團體擔任CEO。當初在風琴公司工作,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但是在非營利的樂團,吸引贊助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賺錢。格林姆列特說,資助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人們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那就是他們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音樂藝術的“未來”而投資。從一開始只有克利夫蘭本地的,到現在遍布全美、加拿大、歐洲、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樂團贊助人,正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對于音樂藝術不懈追求的強大動力。
重視社區民眾和青年人的藝術培養,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傳統。在吸引贊助的同時,樂團也會服務于社區及學校的公益演出,這也是對于民眾支持的一種回饋和承諾。近年來,這些活動延伸至各個巡演與駐場計劃,在音樂廳、學校課堂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觀眾與音樂建立起最緊密的聯系。在近幾年的演出季當中,樂團特別推出了獨特的“在家里”社區駐場計劃,讓樂團與市民以嶄新的方式走到一起。音樂總監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倡導的,為了吸引任何年齡段的人得以直接參與音樂演出的“造音樂”計劃也正在籌備當中。
事實上,“一切為了未來”,并不是作為行政總監的格林姆列特為了拉到贊助而喊出的一個口號,因為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從來都沒有忽視過對于“未來觀眾”的培養。
在過去100年的時間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始終不遺余力地推廣音樂教育項目。2010年,樂團創辦的“未來觀眾中心”引起美國與國際媒體的關注。格林姆列特說,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樂團的演出堅持低票價,而且要降到年輕人都能負擔的標準——最高票價120美元,最低只有5美元。格林姆列特強調,現在美國觀眾老齡化的現象很嚴重,但是克利夫蘭樂團的觀眾群還是保持了很好的年齡梯隊,每場演出基本上有超過20%的觀眾是25歲以下的青年人。

1933年演出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劇照(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提供)

2016年演出的巴托克歌劇《神奇的滿大人》劇照(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提供)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除了每年的演出季,還有夏季音樂節,2018年也是克利夫蘭夏季音樂節的50周年。演出季每年會有130到150場演出,通常是從每年9月底開始到來年的6月初結束,工作日程還是相當密集的。而從7月初到8月底則是在戶外廣場舉辦的夏季音樂節,這是整個克利夫蘭市最盛大的文化節日,每天精彩的演出,不僅會吸引本市的觀眾,也會吸引美國其他州和城市甚至是國外的觀眾前來觀賞。
“音樂是最宇宙性的語言,”格林姆列特說,“全球的人民可能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與環境當中,可是坐在音樂廳一起聽音樂的時候,彼此的距離其實相當之近。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用音樂把人與人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