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穎虹,李 婷,吳 霞
(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江蘇 無錫 214000)
血管性癡呆是一種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屬于認知功能障礙疾病,引發原因為缺血性腦卒中或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后會極大的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質量。目前,由于特效藥物或系統性療法缺乏,臨床多采用針對性療法治療老年性血管性癡呆患者,此過程中,還需要給予患者適當的護理,以促進其病情及功能恢復,改善預后情況。研究指出,強化護理應用到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護理中后,功能恢復效果可明顯升高。因此,本院護理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時,即采用強化護理,效果較好。
本院56例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為研究對象,接收時間2014年1月~2017年12月,男31例,女25例;年齡58~86歲,平均(63.7±3.1)歲;病程1~7年,平均(3.5±0.8)年。納入標準:(1)與診斷標準相符;(2)癡呆程度為輕度和中度;(3)年齡55周歲以上;(4)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促智力藥物在1周內應用過;(2)老年性癡呆、譫妄、假性癡呆者;(3)重要臟器伴嚴重損傷。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8例,兩組無明顯資料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含指導患者用藥、健康教育等;此基礎上,觀察組應用強化護理,具體如下[1]:
(1)組建強化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共8名,其中,主管護師1名,擔任測評員職務,專業護師8名,擔任強化護理員,負責實施具體強化護理措施;(2)制定強化護理計劃:護理方式為一對一訓練結合集體訓練,即1名強化護理員訓練1名患者結合1名強化護理員訓練幾名患者的方式,訓練地點床邊結合專門訓練室,一對一訓練每周4次,集體訓練每周1次,均每次30min;(3)實施強化護理:①以問答方式進行生活能力訓練,題目為相關生活的各種事件,如做飯步驟、吃飯環節有順序的說出,使患者邏輯等各種能力得到鍛煉,讓患者將自己喜愛的水果、蔬菜說出,并按照喜愛程度排序,強化患者選擇與歸納能力,把1~2種水果、蔬菜的單價告知患者,讓其計算購買一定數量后的總價,訓練計算能力,各項日常生活能力指導、協助患者完成,包含洗漱、穿衣、吃飯等;②定向力訓練需反復的進行,引導患者按照順序講述家庭住址,即街道、小區名稱、單元、樓層、門牌號,將家與醫院的距離告知患者,介紹期間會遇到的主要建筑物、經過的路口等,經常提問,強化記憶;③護理人員幫助患者認識周圍的人、事、物,訓練患者理解能力及語言能表達能力,訓練形式包含交談、看電視等,訓練難度由簡單逐漸的過渡到復雜,通過與患者溝通的方式,讓患者對過往的重要事情、開心事情做出回憶并講述,如果不能良好理解,或表示不能完整進行,可先從家屬處了解答案,再將幾個答案提供給患者,讓患者選擇其中一個回憶、講述。
觀察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分別利用簡易智力測試量表(MMSE)、Barthel指數(BI)、社會功能活動問卷(FAQ)評價,護理前后各1次;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利用老年癡呆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AD),護理前后各1次。
采用SPSS20.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MMSE、BI、FAQ、QOL-AD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MMSE、BI、QOL-AD評分高于對照組,FAQ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s)
研究表明,人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非常強,對于癡呆患者來說,功能鍛煉有效、規范開展后,可一定程度的修復其神經細胞,使患者認知功能改善,最終提高生活質量[2]。因此,臨床治療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過程中,不僅針對性治療要積極開展,同時要配合適當的護理,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等功能的恢復,改善預后[3]。常規護理模式下,患者一般需求可得到滿足,但在恢復功能方面,上升空間仍比較大。常規護理基礎上,本研究應用了強化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各功能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反映出了強化護理在患者功能恢復方面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強化護理方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符合患者個體特點,加之各種功能訓練護理的加入,使患者精神狀態改善的同時,提高其認知能力、記憶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
綜上,臨床護理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時,強化護理應用后,可顯著提高護理效果,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等功能良好的恢復,提升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