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長江航運總醫院/武漢腦科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在臨床上,老年性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最有效的方式為全髖關節置換術[1]。該手術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手術的技術成熟,在臨床上的安全性較高。據研究發現[2],在手術后及時、有效的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效果比較穩定,能夠改善患者的疾病特點,促進其疾病的恢復。在此疾病基礎上,筆者為了進一步探究早期康復訓練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價值,分別對研究的患者展開探究,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抽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本科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99例老年患者,根據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把全部的患者分為研究組、參照組,研究組48例,參照組51例。參照組男性20例,女性31例;年齡68~93歲,平均年齡為(75.7±4.7)歲;病程為2~6個月,平均病程為(3.4±0.6)個月。研究組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齡為69~90歲,平均年齡為(76.9±3.9)歲;病程為2~7個月,平均病程為(4.1±0.7)個月。在患者的疾病資料上,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參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干預,在手術結束后,在其患肢下放置軟枕,避免長時間的臥床導致患者出現壓瘡。在患者的身體狀態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隨機性的肌力訓練,以增加患者的肌力狀態。依照患者恢復的程度,對訓練的量進行調整,在患者能夠接受的程度下增加康復訓練的量。對患者的態度溫和,增加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幫助其進行有效的干預。
研究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開展早期康復訓練,①術后6h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醫護共同制定詳細的康復計劃。護理人員嚴格根據康復計劃到床邊予以指導:指導患者緊繃或放松小腿肌肉訓練,行踝關節的屈伸及旋轉活動,逐步開始行髖關節的外展活動,膝關節的滑行活動,挺腰抬臀,次數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能最大主動耐受為原則。②術后3~5d,對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訓練,直腿抬高練習,依照患者恢復的情況,增加對患者康復訓練的量。③制定圖文并茂的全髖關節置換功能鍛煉宣教內容及鍛煉流程,使得宣教內容通俗易懂。④在患者的骨頭質量穩定后,能夠下床走動的時候,護理人員要協助其進行行走訓練,注意給予輔助器協助患者行走,循序漸進的延長行走的時間。
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做出觀察,統計相關的數據,分別展開研究、對比。
此次研究所有的數據,統計軟件利用SPSS19.0展開探究、處理,利用(±s)去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的檢驗使用t展開,計數資料的檢驗應用x2進行,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5.9±3.7)d,參照組為(29.8±3.6)d,研究組顯著短于參照組時間(P<0.05),見表1所示。
表1 患者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患者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研究組 48 15.9±3.7參照組 51 29.8±3.6 t 26.837 P 0.000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1%,參照組為19.6%,研究組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2所示。

表2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對于實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是保證患者早日康復的重要保障,在臨床上早期康復訓練,在患者的身體狀況穩定后及早的展開訓練,能夠幫助患者促進其肌肉快速的生長,從而恢復被損傷的肌肉[3]。對患者手術肢體的協調能力有積極的作用,對整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意義比較穩定[4]。早期康復訓練的實行對患者的生活能力的調整有積極的影響,能夠加快患者康復的速度,從而縮短住院的時間,幫助其快速的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對患者循序漸進的增加訓練量,能夠逐漸增加患者的運動量,全面的提升患者的耐受力。
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改善(P<0.05),住院時間明顯縮短(P<0.05)。由此可見,對于實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來說,實行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意義比較廣泛。能夠促進其肢體功能早期恢復,減少并發癥,早期康復出院。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價值明顯,對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有正面影響,建議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