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敏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馬蘭屯鎮衛生院,山東 棗莊 277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最高。該病需要患者長期服用藥物、飲食調控及合理運動等,但由于大部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因此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從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所以及時給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確保患者治療效果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為此,本次研究詳細分析了延續護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詳情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人數為25例、20例,年齡59-79歲,中位年齡(69.0±3.5)歲;對照組中男女患者人數為24例、21例,年齡58-78歲,中位年齡(68.0±3.4)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經計算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臨床常規護理,發放疾病健康宣傳手冊,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出院前告知患者正確用藥方法、合理飲食及運動方法,囑咐患者定期復查;給予觀察組患者延續護理,①首先由豐富經驗的護士長及護士組成延續護理小組,評估記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度、自我護理能力及心理狀態,制定針對性的延續護理方案。②出院前開展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對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自我護理方法、科學飲食及合理運動方法,并將遵醫用藥重要性進行詳細講解,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③建立患者個人檔案,將患者電話及微信等聯系方式詳細填寫,開設微信平臺、電話溝通及家庭回訪,及時掌握患者病情、用藥情況及心理狀態,解決患者生活中所存在的護理問題;每月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增強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度、健康意識及自我護理能力,并在患者每次復查前及時進行電話通知,確保患者及時復查[1]。
采用漢密頓焦慮和抑郁量表評分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況,總計24項,評分結果越高表明心理健康越好;并采用我院自制調查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及生存質量進行對比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調查內容包括疾病知識掌握度、自我護理方法、科學飲食、合理運動及遵醫用藥等5項;生存質量調查內容包括心理狀態、認知功能、睡眠質量、生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等5項標準,每項分值為5分,綜合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存質量越好。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以(±s)描述兩組之間的計量資料,行t檢驗,數據差異在P<0.05時為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對比差異經計算發現(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數據相比,觀察組患者心理健康情況得到明顯改善,且自我護理能力及生存質量均明顯提高,兩組評分數據差異經計算后顯示(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評分對比詳情(n=45,±s)

表1 兩組各項評分對比詳情(n=45,±s)
組別 心理健康情況評分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22.3±3.3 5.3±0.5 14.3±1.1 23.2±1.4 15.2±1.2 24.3±0.4對照組 22.5±3.4 13.2±1.1 14.2±1.0 17.6±0.8 15.1±1.3 18.2±0.9 T 0.2831 43.8588 0.4512 23.2974 0.3791 41.548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胸悶或呼吸困難等癥狀。其具有發病率高、治療周期長及治愈率低等特征。據相關研究表明,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延續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確保患者治療效果[2]。
延續護理是指將臨床護理服務延伸至院外患者家庭中,通過組建延續護理小組,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延續護理方案,在患者出院前開展一對一的健康教育,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增強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管理能力。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同時通過電話及微信督促及鼓勵患者,并定期進行家庭回訪,及時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觀念、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使患者疾病得到良好控制[3]。
在本次分析結果中也顯示,與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相比,采用延續護理后的觀察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明顯改善,且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存質量也均得到有效提高。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對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確保患者治療效果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起著重要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