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周濟群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廣東 廣州 510080)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英文縮寫為TTP,臨床較為常見發展迅速的疾病,一旦沒有及時治療將威脅患者生命[1]。臨床治療TTP常用血漿置換的方式,明顯降低了死亡率,但常出現不良反應,因此血漿置換期間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與治療的效果密切相關[2]。為了進一步研究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血漿置換期間不同護理方式的臨床療效,特選取我院50例患者進行研究的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急診全科醫學科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0例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25例)和觀察組(25例)患者。對照組有12例男患者,13例男患者,年齡18-50歲,平均(32.21±9.43)歲。觀察組有10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年齡20-55歲,平均(30.04±10.0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入院宣教、TTP基本知識講解、治療過程講解、注意事項講解等護理工作。對照組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干預:(1)置換前: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里狀況,耐心傾聽患者的顧慮,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回應。對患者靜脈插管留置承受耐力、心肺功能等進行評估,治療前半小時可靜脈注射10mg地塞米松以減少過敏反應。(2)置換中:密切關注患者脈搏、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的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時刻關注患者是否有出冷汗、頭暈、面色發白等癥狀。由于置換屬豬的ACD-A抗凝劑可能會引發低鈣反應,因此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情況,一旦出現手足抽搐、變態反應等應及時靜脈推注20ml10%的葡萄糖酸鈣。(3)置換后:治療結束要告知患者食用較軟或流質食物,注意保暖和臥床休息。護理人員應定期檢查導管,保持通暢,防止擠壓、堵塞、脫落等情況發生。置換結束進行沖管(20ml生理鹽水)、封管(肝素稀釋液)。護理人員要注意避免患者輸液過重有氣體進入體內形成空氣栓塞,程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保持潔凈,及時處理患者口腔、鼻腔的分泌物。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出血、穿刺部位感染)發生概率。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數據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樣本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概率(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n(%)]
TTP是免疫系統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有升高趨勢,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皮膚黏膜出血、血小板生存時間縮短,此病發病原因復雜,治療較為困難,易復發。現今治療TTP最有效的方式為血漿置換,能夠降低血液中血小板凝集因子,血小板聚集活性受到抑制同時加強了血漿抗氧化劑的能力,使患者血漿中PG12恢復正常,從而使TTP的死亡率下降[3]。進行血漿置換術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不良反應,因此良好的護理對策十分重要。通過試驗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概率(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整體護理是結合常規性、創造性、整體性于一體的個性化的護理,進行有預見性、有針對性、有計劃地護理干預。整體護理要求護理人員首先在心理、病情、身體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對患者治療后可能出現的風險采取前瞻性的干預,避免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從而使預后得到改善[4]。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溝通能夠解決患者擔憂的問題,使患者了解TTP相關的知識,對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有利。TTP患者易出現穿刺部位感染、低鈣、過敏等情況,通過整體護理干預的實施,護理人員主動地、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各項操作,密切監測患者插管部位皮膚是否有滲血、熱、中等情況,及時干預減少過敏和低鈣的發生,避有效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概率[5]。同時術前的心理護理有效減少了患者由于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因素導致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明顯降低了TTP患者血漿置換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有利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患者康復,增加其對醫院的滿意程度,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值得臨床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