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嫦,鐘 婷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干細胞來源于胚胎和胎兒組織,即胚胎干細胞。對小兒造血干細胞進行移植,需要患兒首先接受超大劑量的化療或放療,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些時候會配合使用免疫抑制藥物,達到清除體內的腫瘤細胞、異常克隆細胞的目的,最后再回輸采自自身或他人造血干細胞,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一種治療手段。因為在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階段需要對患兒采取化療、放療的醫療措施,所以治療階段會對很多患兒的心理上產生不良的反應,例如恐慌、悲觀、焦慮、抑郁等,這對于患兒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成長都有著非常消極的影響[1]。因此給予患兒們心理護理干預是必要的。本文對從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心理護理干預治療的72例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例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2017年3 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兒共72例,男性患兒42例。女性患兒30例,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齡為(9.45±1.84)歲;觀察組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齡為(9.04±2.12)歲。將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展開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的方法;觀察組采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方法,根據實際出現的問題制定不同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以應對不同的患兒出現的不同心理上的問題,并在住院期間處在的不同階段實行不同程度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前,大多數患兒由于年齡較小,對于自身疾病的認知不夠,對于手術和醫療等方面的措施極易產生恐懼和抵抗。因此,在術前觀察組人員與患兒及其家屬多進行交流,向患兒及其家屬普及造血干細胞移手術的基本知識,尤其對患兒做好心理上的疏導,消除其焦慮的心理。同時帶領患兒及其家屬熟悉院內基本環境以及相關的設施設備,消除患兒因為對新環境的陌生而產生的緊張感。多向患兒介紹成功的案例,培養其戰勝病魔的信心,對待患兒的態度及護理措施要盡量溫和, 讓患兒與醫生更熟悉,培養患兒對醫生的信任度。同時在住院期間提供患兒舒適的休息環境,給予適當的娛樂設施,例如電視、音樂等,轉移患兒的注意力,讓患兒不會長期的將精力集中在疾病上。
對實行兩種不同心理護理方法的兩組患兒在住院期間產生心理問題的百分比以及采用PSC兒科癥狀檢查表進行調查,調查表中評分大于或等于22分的界定為有心理問題。通過這兩組數據進行比較。
選SPSS20.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經客觀比對2組指標,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護理前產生心理問題的百分比與觀察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產生心理問題的百分比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在護理前和護理后出現心理問題的百分比
對照組護理前的PSC評分和觀察組比較差異不明顯,護理后對照組患兒PSC平均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t=9.02,P<0.05)。

表2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和護理后的PSC兒科癥狀檢查表中的評分
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治療許多血液病,包括: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某些血液系統非惡性腫瘤,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2]。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時造血干細胞來源于正常供者,無腫瘤細胞污染,且移植物有免疫抗腫瘤效應,故復發率低,長期無病生存率高,適應癥廣泛,甚至是某些疾患惟一的治愈方法[3]。低年齡段患兒對于醫院、手術類的事情大多先天都會有恐懼感,如若對于心理護理方面的干預和措施做的不夠有效和到位,這些心理問題就會使患兒產生消極對待治療,對于治療過程中不配合等行為,這對于手術的結果甚至患兒的身心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因此,護理干預是整個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前后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護理干預能夠培養患兒對于康復以及戰勝病魔的信心,使其更主動的配合治療以及向醫護人員交流病情。同時容易培養患兒與醫生之間的信任,使得手術及治療工作能夠更快速及有效的完成,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對患兒的康復都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兒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在護理效果以及患兒屬滿意度方面都要優于傳統護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