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能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具有疾病進展快,患者死亡風險高等特點, 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嚴重的影響[1]。而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時,搶救時間、效率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存質量。本研究分析了急診急救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將2016年3月-2018年1月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實驗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45-78歲,平均(58.24±2.24)歲。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46-78歲,平均(58.13±2.88)歲。兩組一般資料相似。
對照組施行常規化護理干預,實驗組應用急診急救護理。①急診接收過程的優化:打開綠色通道,可以先治療后登記。接受患者分診后的護士應盡快將患者推入急診室,以通知醫生治療。確保患者絕對臥床,建立靜脈通路并對患者進行進一步檢查。 ②急救過程優化:在救援過程中,應明確護理人員的責任。評估患者的病情,并短時間內完成鑒別診斷。應提供患者的心電圖檢查報告,為醫生的治療提供動態信息。 ③患者病情信息共享:通過醫院信息網絡共享患者病情,從而確保各個科室醫生聯動并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提高救援效率。 ④轉運優化: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對于接受PCI治療的患者確保介入醫生做好患者的術前準備,并確保家屬簽署同意書,之后進行轉運和移交交接單和護理單。在護送期間,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和生命體征的變化,以確保管道的順暢和患者的安全到達[2]。
比較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病情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急救所需的總時間、從入院到出院時間;護理前后患者心功能和焦慮心理(20-80分,得分越高則焦慮程度越高);心肌梗死再發概率。
SPSS20.0統計,計量資料施行t檢驗,計數資料開展χ2檢驗,P<0.05顯示差異顯著。
實驗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45(100.00)高于對照組35(77.78),P<0.05
護理前兩組心功能和焦慮心理相近,P>0.05;護理后實驗組心功能和焦慮心理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護理前后心功能和焦慮心理相比較(±s)

表1 護理前后心功能和焦慮心理相比較(±s)
組別 例數 時期 心功能 焦慮心理實驗組 45 護理前 3.13±0.25 68.31±0.21護理后 1.44±0.32 31.71±0.17對照組 45 護理前 3.12±0.25 68.25±0.26護理后 2.59±0.32 46.21±0.21
對照組病情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急救所需的總時間、從入院到出院時間為(2.57±0.71)min、(7.41±2.36)min、(35.42±2.12)min、(11.13±3.13)min,高于實驗組(0.42±0.21)min、(3.81±1.22)min、(23.22±1.12)min、(8.24±2.21)min,P<0.05。
實驗組心肌梗死再發概率2(4.44)低于對照組9(20.00),P<0.05。
良好有序的急救護理是降低急診患者死亡率的重要保證[3]。在傳統護理方面,沒有系統的護理目標和規范護理程序,致使搶救效果不佳。 在實施急診急救護理之后,護理人員的主動性得到改善,責任心提高,并且可以在短時間內確?;颊叩挠行е委?,節省檢查和診斷程序的時間,提高了救援效率[4-5]。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病情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急救所需的總時間、從入院到出院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實驗組心功能和焦慮心理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心肌梗死再發概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急診急救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改善心功能,緩解焦慮,縮短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心肌梗死再發概率,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