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亞楠
(新疆庫爾勒市巴州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新疆 庫爾勒 841000)
腦梗塞是由人腦供血系統紊亂所并發的一種常見腦血管疾病。老年人在機體全身衰退階段由于各種器官功能均顯著降低,更容易引起腦梗塞。在積極救治腦梗塞同時注意對老年腦梗死病人開展有效護理指導,對于改善病人的病情,提升其生存質量至關關鍵。本研究分析了優質護理用于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腦梗塞患者88例根據護理方法分組。本研究分組遵循隨機數字表法,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60~79歲,平均(64.27±5.28)歲;合并高血壓有14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冠心病6例。對照組男27例,女17例;年齡60~78歲,平均(64.32±5.18)歲。合并高血壓有14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冠心病5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
對照組用普通護理方案,常規進行治療性護理,用藥過程給予患者指導,加強巡視,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1)情緒安撫。與患者進行充分、良好護患溝通,了解患者需求,并在治療過程及時掌握患者的情緒變化,通過安慰和鼓勵、開導,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更好應對治療和康復。(2)創建舒適環境。室內溫度保持在22至25℃,相對濕度則50%至55%,并且進行每日消毒和清潔。通過維持室內安靜,確保患者充分休息,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3)并發癥的護理。腦梗塞患者一般容易出現臥床褥瘡和尿路感染等并發癥,要求護理中除了嚴格遵守無菌原則,還需要在一些方面加強干預,以預防感染的發生,如保持會陰清潔、給予腹部熱敷按摩、給予患者定時翻身護理、做好口腔漱口護理等。(4)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上下肢屈曲訓練、伸展運動。每次進行10至15分鐘,每天重復2至3次,以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疾病認知水平、康復鍛煉依從性(得分和疾病認知水平、康復鍛煉依從性成正比,滿分100分)、護理前后患者神經功能(0-45分,分值越低越好[1])、肢體活動能力[2](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生活自理能力(18-126分,分值越高越好[3])。
SPSS15.0統計,±s為計量資料并作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作x2檢驗,P<0.05顯示差異顯著。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滿意18例,較為滿意13例,不滿意13例,總滿意度70.45%;觀察組滿意41例,較為滿意2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度97.73%。
護理前兩組神經功能、肢體活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相近,P>0.05。
護理后觀察組神經功能、肢體活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神經功能、肢體活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相比較(±s)

表1 護理前后神經功能、肢體活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相比較(±s)
組別 例數 時期 生活自理能力 肢體活動評分 神經功能缺損指數觀察組 44 護理前 27.54±0.14 43.71±0.67 22.13±1.24護理后 63.21±0.11 94.25±0.61 11.56±0.12對照組 44 護理前 27.45±0.16 41.62±0.27 22.14±1.24護理后 45.92±0.35 78.14±0.41 13.72±1.24
觀察組疾病認知水平、康復鍛煉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疾病認知水平、康復鍛煉依從性96.55±2.24分、98.62±1.24分優于對照組82.50±3.91分、82.67±2.14分,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塞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康復不僅依賴于及時手術治療和用藥干預,還依賴于后續的康復護理。 近年來,醫療技術發展大大降低了腦梗塞患者死亡率,而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對于患者救治后機能、功能的康復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非常關鍵。優質護理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 其應用基于患者,以患者為中心,綜合考慮不同因素包括心理,生理和社會因素對患者產生的影響,為患者提供全面,整體、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可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促使患者獲得更佳的預后和生活質量[4]。將優質護理用于腦梗塞患者的護理中,可借助良好的心理疏導、環境護理、并發癥預防和康復訓練為患者身心改善創造條件,促使其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全面舒適,更好接受治療和康復訓練,加速康復進程。
本研究顯示,優質護理在腦梗塞護理中的作用確切,可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和康復依從性,更好改善其肢體活動、神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