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江蘇省南京溧水區人民醫院,江蘇 南京 211200)
產后出血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因素[1]。臨床關于出血量評估一般和實際值偏少,對于臨床工作經驗總結非常關鍵,疾病治療一般需要醫生、護理人員以及病人三方一起的努力,臨床護理人員需要高度重視產后出血的預防與處理工作,為臨床護理工作總結大量的經驗,減少產科產后出血病人的死亡率[2]。文獻資料顯示,對于產后出血病人開展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夠促進病人健康的恢復,本文對于我們醫院在過去一年之內所收治的產科產后出血病人資料100例施行分析,現匯報如下。
對于我們醫院在過去一年之內所收治的產科產后出血病人資料100例施行分析(2016.1-2017.1),所選100例病人完全自愿接受此次研究,所選病人全部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以及嚴重心肝腎重要臟器疾病病人;根據病人所接受的護理方案差異對其施行分組,給予對照組病人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病人人性化護理,對照組病人中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39歲,平均28.3±7.8歲;研究組病人中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38歲,平均28.2±7.9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對比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兩組病人全部接受常規止血處理,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在產前護理人員需要完善分娩器械以及物品的準備工作,產時依照醫囑給予病人針對性止血操作,產后開展常規出血監測,為病人提供用藥護理以及生活指導等[3]。
給予研究組病人人性化護理:護理人員在產婦入院之后,為病人和家屬介紹醫院的環境,同時介紹醫生和護理人員信息,和病人和家屬保持良好的關系,提高病人信任度;為產婦建立舒適的治療環境,按時進行通風與消毒,確保溫度與濕度適宜,依照病人的實際需求為其布置病房,產前需要提高和病人之間的溝通,一對一為其介紹分娩基本知識,同時需要為病人降解分娩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分娩過程,指導病人正確認識分娩過程,掌握病人的心理情況,緩解病人的不良情緒,告知病人不良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分娩結局,給予病人鼓勵和安慰,使其能夠良好的配合分娩;為病人開展有效的護理評估,掌握病人的心理需求和物質需求,盡量滿足其需求,針對具有出血高風險病人,需要為其開展著重干預,產前需要幫助病人開展常規檢查,掌握病人出血風險情況,完善止血準備工作;當病人進入到產程,護理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全程的陪伴,幫助病人保持舒適的體位,鼓勵并且安慰病人,當病人產生出血癥狀,護理人員需要為其施行心理安慰和鼓勵,幫助醫生開展止血處理,明確病人出血原因,針對胎盤因素導致出血的病人,需要幫助其將胎盤娩出;產后護理人員需要嚴格檢測病人的出血情況,記錄血壓、宮底情況、心率、膀胱以及脈搏情況,為其開展補液以及輸血措施,當產生異常情況需要馬上告知醫生[4]。
記錄兩組病人產后出血和恢復情況,產后24小時出血量、排尿時間、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通過我院自制滿意度問卷記錄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情況,將結果劃分為滿意、一般與不滿意。
將研究結果所得的各項數據采取SPSS22.0統計學軟件施行數據處理。 在對數據進行處理期間,t值采取檢驗計量資料,卡方采取檢驗計數資料, 組間差異通過P值加以判定,其標準判斷標準:如果所得P值<0.05,那么代表所得數據具備統計學意義;如果 所得P值>0.05,那么代表所得數據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病人產后24小時出血量為600.3±82.3ml,排尿時間為22.6±6.8小時,排便時間為42.0±6.9小時,住院時間為6.0±1.9天,對照組病人產后24小時出血量為855.2±111.7mL,排尿時間為32.4±6.9小時,排便時間為58.7±6.8小時,住院時間為9.7±2.2天,兩組病人產后24小時出血量、排尿時間、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病人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人性化護理指的是將病人作為中心,結合整體化護理理念所建立的新型護理方式,為病人開展產前、產時以及產后護理措施,護理期間將病人主觀需求作為主導,依照病人具體護理評估結果和護理需求開展護理工作,保證護理內容的針對性。人性化護理完全覆蓋整個分娩,護理內容非常全面,可以充分滿足病人需求,所以能夠提升病人護理滿意度[5]。
綜上所述,在產科產后出血病人護理工作中開展人性化護理,能夠顯著降低產后出血量,提高病人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