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燦
(魚臺縣人民醫院兒科,山東 濟寧 272300)
小兒輪狀病毒腹瀉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病發可導致患兒出現大便不成形、發熱、嘔吐等癥狀,重者甚至會出現水電解質失衡和脫水等現象,故而及時的治療和護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我們則主要分析系統化護理在小兒輪狀病毒腹瀉中的應用詳情,目的在于總結經驗供臨床參考,現將研究詳情做出整理報道,其內容如下。
將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內80例小兒輪狀病毒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兒的病程為3-7天,平均病程為(5.32±1.23)天,其年齡為6個月-3.5歲,平均年齡為(2.32±0.12)歲,其中男女分別為24例和16例。觀察組患兒的病程為3-6天,平均病程為(5.16±0.32)天,其年齡為6個月-3.0歲,平均年齡為(2.63±0.15)歲,其中男女分別為25例和15例。兩組患兒基本情況均相近(P>0.05),故組間可實施對比。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即保持患兒所處環境的整潔、干凈和安靜,同時對其家屬進行相關指導,使其能夠對患兒進行協同和配合,進而按照醫囑對患兒用藥,促進其及時恢復。
觀察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系統化護理,其常規護理和對照組相同,系統化護理包括以下內容:(1)系統化評估:對患兒的年齡、體質、病發情況等均實施了解和評估,便于按照其綜合情況制定系統化的基礎、飲食和心理等方面護理內容;(2)系統化基礎護理:多數患兒在腹瀉的同時伴隨有嘔吐現象,因此應該協同或指導家屬對其尿布等物品及時進行更換,腹瀉頻繁者則應該使用溫水做好清洗,同時做好口腔的沖洗,避免出現細菌定植或引起感染等現象[1];(3)系統化飲食護理:飲食護理時應該充分考慮患兒的體重、腹瀉次數、大便量、液體攝入量等情況,并結合其年齡計算出對應的營養攝入量,此后指導家屬對其喂食相關熱量的食物,保證患兒的營養攝入達到身體所需標準;(4)系統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實施應該將患兒和家屬均作為重點,語言能力尚可的患兒應該給予其耐心的疏導和講解,使其能夠最大程度的和醫護人員進行配合[2];并將疾病相關的小手冊向家屬進行發放和講解,使其在引導下正確了解患兒病情,并能夠對患兒實施相關健康管理,促進其及時恢復。
分別護理后觀察并對比其效果,即患兒的腹瀉、嘔吐、體溫恢復時間;同時對家屬的滿意度實施調查,其中共計包括不滿意、較滿意和很滿意三個選項,較滿意率+很滿意率表示總滿意率,組間統計其比例并實施比較[3]。
本次研究數據中計數資料以n統計、計量資料用(±s)統計;并分別使用x2檢驗、t檢驗,檢驗后P值在0.05以內表示兩組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25.0軟件。
觀察組中4例不滿意、15例較滿意、21例很滿意,其總滿意率為90.0%;對照組中10例不滿意、16例較滿意、14例很滿意,其總滿意率為75.0%,觀察組顯著較高;此外觀察組患兒的恢復時間顯著較快,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其數據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兒恢復時間比較(±s)(單位:d)

表1 兩組患兒恢復時間比較(±s)(單位:d)
組別 腹瀉恢復時間 嘔吐恢復時間 體溫恢復時間對照組 2.50±0.45 2.82±0.52 2.52±0.79觀察組 1.26±0.21 1.53±0.25 1.24±0.19 t 16.32 8.54 10.72 P<0.05 <0.05 <0.05
臨床可對小兒輪狀病毒腹瀉患者應用多種方法進行治療,進而控制其病情進展,但是由于小兒的思想和身體系統均未發育成熟,因此難以依照醫護人員的囑咐進行配合,這無疑給護理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則主要以更優質、更全面的護理模式對其進行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此外觀察組患兒的恢復時間顯著較快,組間比較均為差異顯著(P<0.05)。而觀察組護理的優勢在于:其在護理過程中秉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利用科學、系統化的知識對患兒病情實施分析,隨后以時間為軸線對患兒展開飲食、用藥等多方面的干預,使得其不適感最大限度降低,并在持續有效的護理下得到良好恢復[4]。
綜上所述,將系統化護理應用于小兒輪狀病毒腹瀉中的護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