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奧麗,李艷蓉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醫院神經內三科,湖北 襄陽 441100)
本研究將80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集束化護理,觀察護理情況,評價探討集束化護理在預防腦卒中患者皮膚壓力性損傷的應用價值,現匯報總結如下。
2017年3 月-2018年6月期間,隨機選擇我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進行分組,先入院的40例設為對照組,后入院的40例設為實驗組。對照組,27例男性,13例女性,35-79歲,平均(56.1±5.93)歲。實驗組,25例男性,15例女性,33-80歲,平均(55.4±5.35)歲。分析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等,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及時打掃病房,保持病房干凈整潔,勤更換床單被套,間隔2h,輔助患者翻身1次,交替取側臥與平臥,交接班時,觀察并記錄受壓皮膚情況。
實驗組實施集束化護理,具體如下:(1)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其中,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小組成員包括1-2名經驗豐富的臨床護理專家、3-5名責任護士,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整體協調一致。護理專家定期評估皮膚壓力性損傷風險,組織責任護士培訓,要求責任護士落實護理措施并詳細記錄。責任組長負責出院隨訪,提供延續護理服務。護士長每日督查護理措施落實情況,并及時反饋至責任護士,每周進行總結分析,持續改進。(2)集束化護理措施實施:第一,動態分析皮膚壓力性損傷風險系數,待患者入院后,1h內,護士應用Braden評分量表[1],進行評估,包括活動力、潮濕、摩擦力、感覺、移動力、營養狀況等,總分低于9分表示極度危險,10-12分表示高度危險,13-14分表示中度危險,15-18分輕度危險,19分及以上表示無風險。其中,Braden評分<12分者,每日評估1次,13-14分者,每兩天評估1次,15分以上,每周評估1次。第二,積極預防皮膚壓力性損傷。待患者入院后,指導患者臥在氣墊床上,Braden評分<12分者,每小時翻身1次,13-14分者間隔2h翻身1次。交替取健側臥位與仰臥位,控制翻身操作時間。側臥位時,背部放翻身枕予以支撐,雙膝間放軟枕,翻身時,避免拽、拉、拖等,翻身后,受壓位置床單、衣物保持清潔、平整。出汗多者,及時更換潮濕病號服。大小便失禁者,及時清潔皮膚,維持皮膚干燥、清潔,必要時,遵照醫囑,留置尿管。體型瘦弱者,通過康惠爾泡沫敷料保護骨隆突處,或者墊腳圈、防壓瘡墊等,減輕局部壓力,防止皮膚壓力性損傷。
統計兩組患者皮膚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同時,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表,調查滿意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越滿意。
計數資料用百分比(%)進行表示,用卡方(x2)檢驗,而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數據顯示,實驗組皮膚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而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觀察兩組患者皮膚壓力性損傷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也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指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血管阻塞,血液不能流入大腦,導致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2]。皮膚壓力性損傷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不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增加醫療費用,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嚴重時,可因感染致死[3]。集束化護理(bundle of care)屬于現代護理模式,以現代護理觀念為指導,是一種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處理某種難治疾患的護理方式,由美國健康研究所最先提出,旨在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4]。腦卒中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在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的基礎上,動態評估皮膚壓力性損傷風險系數,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預防皮膚壓力性損傷,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皮膚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據此分析,集束化護理在腦卒中患者皮膚壓力性損傷預防中,應用價值高,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