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濤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醫療制度的改革和不斷優化,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高,因此各個區域門診接受患者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門診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也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嚴重影響了醫院的治療效果,也會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心傷害。
將本次抽取的6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8±11.3)歲。對照組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7.5±12.1)歲。
1.2.1 對照組護理管理 護理內容包括預診分診,按照門診號核對患者基本信息,了解患者的疾病和病情變化,每日為患者測量體溫和血壓,危重患者要采取急診前護理和保健護理。
1.2.2 實驗組護理管理 為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取風險因素管理。首先要進行風險因素的評估,有醫院選拔出臨床經驗非常豐富的醫生護士等組成風險因素管理小組,通過對門診接收患者出現的各種風險事件等進行分析和評估,完善醫院的環境、進行環境安全檢查,改善便民服務[1]。增強導診和就醫的功能,設置危重患者的綠色通道,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和感染管理條例進行合理,定期召開護理質量安全討論會議,不斷提高醫生和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服務態度,培養護理人員和醫生與患者的溝通技巧,提高護理人員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其次,采取環境風險因素的管理,門診中的保潔人員,要做好地面、衛生間等區域的衛生,保證熱水持續供應,放置一些綠色植物,在宣傳櫥窗中張別疾病的宣傳畫冊,注意檢查門窗、電路等安全,安排專門的護理人員即使幫助患者,盡可能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等待時間。將收費窗口、檢查室、藥房等安排在一個樓層,幫助患者節約時間[2]。最后,注意就診流程因素的管理,在門診的入口設置導醫臺,張貼門診的就診流程圖,每個科室也都要設置分診臺,可以采用叫號的方式,有效控制好就醫的人數,避免人員過多出現交叉感染。在加強隔離措施的同時,還要注意消毒,不斷優化危重患者的就醫流程。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用x2進行檢驗,用%表示,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實驗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33%,對照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6.67%,實驗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對本次護理的滿意度較高,與對照組相比有差異,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風險事件律與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在服務態度、溝通能力、主動性責任心、護理技術、急救能力等方面的護理質量評分較高,與對照組相比有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風險管理是從患者入院后到出院,護理人員要從護理操作,藥物管理,病房環境和護理人員自身情況等方面,分析可能會影響護理效果和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嚴重影響的危險因素,從而加強對這些危險因素的管理,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
綜上所述,為門診患者采取風險因素管理護理,能夠有效降低門診中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為門診患者采取風險因素管理護理,能夠有效降低門診中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促進醫院中門診護理的護理質量,從而可以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促進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護理效果,對促進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