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冠華,張艷麗,陳 娜,史菲菲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安徽 蚌埠 233004)
標準化病人(SP)指的是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穩定、逼真地復制真實臨床情景的正常人或病人[1]。目前隨著患者法律意識及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醫學教育與教育資源缺乏的矛盾日益突顯。用標準化病人進行教學和臨床技能考核,改變了過去機械呆板的教學模式,同時不必直接面對真正的病人,從而杜絕了病人不合作的情況,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醫療工作的全面開展,臨床護理工作逐漸變得復雜。為了進一步提升護理培訓效果的精準化,有必要使護士與患者進行零距離接觸,從而對患者病情進行更加準確的了解與認知,因而標準化病人的應用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我院對選取的糖尿病聯絡護士60人分組實行不同培訓模式,發現SP模式應用取得成效更為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糖尿病聯絡護士60人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4~35歲,平均年齡(27.3±2.3)歲;工作年限3~15年,平均年限(8.1±0.2)年;文化程度:大專45人,本科13人,碩士2人;主要從事非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工作。按照隨機原則劃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人,兩組護士在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TSP(教師型標準化病人)納入標準:
①內分泌科糖尿病專科護士;②N4層級護士以上,學歷本科及以上;③工作經驗≥8年,臨床帶教經驗≥5年;④具備一定的表演力,良好的語言表達及應對能力,記憶力良好,有責任感。
1.3 培訓方法
對照組30人采取常規培訓方式:依據護理相關理論及技能要求,統一進行知識技能培訓,采取集中授課、操作示教及回示、觀看視頻等常規形式進行培訓。研究組30人采取標準化病人培訓模式:培訓形式包括理論培訓與情景模擬訓練,SP劇本內容包括糖尿病患者診斷協助、飲食護理干預、用藥護理、運動指導、低血糖及糖尿病足防護、血糖監測及胰島素注射等。參考相關文獻[3-4]后制定培訓方案:①理論培訓:包括案例情景內容介紹,關鍵環節處理流程規范,相關理論基礎、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要求,集中授課。②情景實踐:糖尿病聯絡護士6名一組,根據案例需要進行角色分配,護士按角色分別對TSP采取相應處理、實施護理以及護患溝通,其余護士為觀察員,輪流交換角色。③反饋與討論:糖尿病聯絡護士自評、小組內互評,查找實踐過程中的不足和改進方法。TSP以病人、指導者、評價者身份分別就護士角色扮演給予反饋和評價。對于難以模仿或無法模仿的體征、癥狀可通過圖片、視頻或模型等方式開展培訓,從而使SP的模仿更加接近實際病例。培訓時間要求為2次/周,2~3個學時/次,總培訓周期2個月。
1.4 評價指標
對兩組護士理論考核成績及護理能力進行對比,考核于培訓前、培訓2個月后對護士關于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估測量,采用自制試卷進行考核,滿分100分;護理能力調查同樣以問卷形式執行,調查項目包括“護理態度”“護理診斷”“溝通能力”“倫理知識”“實踐技巧”,按照(Likert五級評分方法)單項目計分均為5分,總分25分。分數越高,提示考核成績越好、護理能力越強。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培訓前后理論考核成績對比
對照組培訓前后理論考核成績分別為(72.8±5.2)分、(82.4±3.7)分;研究組培訓前后考核成績分別為(72.6±5.0)分、(90.1±2.4)分。兩組培訓后考核成績較培訓前均明顯提升,P<0.05;研究組培訓后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培訓前后護理能力變化對比
兩組培訓后護理能力評分均有所提升,P<0.05;研究組培訓后護理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培訓前后護理能力評分變化對比(±s,分)

表1 兩組培訓前后護理能力評分變化對比(±s,分)
注:相比培訓前,^P<0.05;相比對照組,*P<0.05。
組別(n) 時間 護理態度 護理診斷 溝通能力 倫理知識 實踐技巧 總分研究組(30) 培訓前 1.7±0.3 1.2±0.2 1.9±0.5 1.1±0.3 1.3±0.4 7.2±1.4培訓后 3.2±0.5^* 3.1±0.6^* 3.5±0.9^* 3.5±0.8^* 3.0±0.6^* 16.3±3.5^*對照組(30) 培訓前 1.6±0.4 1.3±0.5 1.9±0.4 1.1±0.4 1.2±0.3 7.1±1.3培訓后 2.6±0.7^ 2.0±0.5^ 2.7±0.7^ 2.9±0.7^ 2.1±0.6^ 12.3±2.8^
3.1 標準化病人培訓模式提高了糖尿病聯絡護士的理論考核成績。本研究顯示,兩組培訓后理論考核成績均較培訓前有所提升,但研究組培訓后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可能與SP可以恒定、逼真地復制真實臨床情境,表現某種體征或表演某些癥狀,使糖尿病聯絡護士記憶更為深刻有關。牟一坤等[5]研究也顯示,應用SP技術輔助兒科臨床教學,學生的平時、理論及總成績高于對照組。
3.2 標準化病人培訓模式提高了糖尿病聯絡護士的護理能力。培訓后兩組護士的護理態度、護理診斷、溝通能力、倫理知識、實踐技巧得分均較前提升,但研究組培訓后得分高于對照組,可能與SP 培訓要求護士通過多個“模擬場景”,完成一系列任務,克服了傳統培訓中機械、呆板的操作訓練和理論講解,將護理思維、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護患溝通、人文關懷等融為一體有關[3]。臨床護理能力是護理專業人員進行臨床護理實踐的基本要求[6],SP培訓模式從傳統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向重視實踐和思維能力為主的培訓轉變,注重了臨床護理能力的培養。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培訓后考核成績評分與護理能力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培訓后的評分。由此可見,對于糖尿病聯絡護士采取SP培訓模式可有效提升理論考核成績,并且能夠顯著改善護士的護理能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