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花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呼吸機相關肺炎(VAP)是指患者使用呼吸機實施機械通氣48h以上到拔管48h內發生肺部感染的情況,屬于臨床高發機械通氣并發癥[1]。機械通氣患者VAP發生率約為8~24%,病死率超過了30%,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2]。為了探討更加科學的機械通氣護理方案,防控VAP發生,本文以我科收治的重癥監護室(ICU)機械通氣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分組后就不同護理模式的預后情況進行了探索,以供參考。
選取本院ICU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重癥機械通氣患者84例,采用抽簽法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2例。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19~81歲,平均(67.15±5.46)歲。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21~83歲,平均(67.45±5.23)歲。全部患者或其家屬均獲知情權。納入標準:①ICU機械通氣患者;②機械通氣時間>3d。排除標準:①入ICU接受治療3d內死亡患者;②機械通氣前合并肺部感染;③妊娠及哺乳期病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內容如下:(1)加強環境護理,定期通風消毒,維持室內整潔;(2)定期對患者進行細菌學檢驗,結合藥敏結果對癥給予抗感染干預;(3)限制ICU人員流動,落實無陪護制度;(4)在日常護理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預防交叉感染;(5)遵醫囑完成各項護理工作。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1)加強呼吸道管理,保證導管氣囊閉合嚴密,防止消化道或呼吸道內容物返流,定期處理呼吸機管路中的冷凝水,定期更換呼吸機管道,次/48h,定期吸痰,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給予患者持續濕化呼吸道干預。(2)適度抬高床頭約30~45°,患者取半臥位,促進胃內食物消化、排空,避免食物返流或誤吸引發呼吸道感染。(3)定期清潔患者口腔,2次/d,防止細菌下行引發呼吸道感染,定期更換氣管插管固定帶和牙墊。(4)心理護理,對于意識昏迷患者應每日定期趴于患者耳畔,輕聲呼喚患者;對于頭腦清醒患者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樹立預后良好案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5)注意觀察管路有無脫落、扭曲現象,對插管深度予以標記,交接班時明確插管深度位置,確認無位移發生。(6)鼻飼護理,采用小孔胃管,鼻飼前可充滿氣囊,鼻飼時適度抬高患者上半身約30°,鼻飼遵循“少量多餐”原則,100~130ml/次,次/5~6h,鼻飼后適度抬高胃管3min。
(1)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ICU住院天數和機械通氣時間;(2)統計VAP發生率。
用SPSS18.0處理數據,以X2檢驗計數資料(%、n),以t檢驗計量資料(x±s),P小于0.05說明存在統計學差異。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天數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ICU住院天數和機械通氣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ICU住院天數和機械通氣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ICU住院天數(d)機械通氣時間(d)觀察組 42 10.84±3.46 7.65±3.02對照組 42 15.29±4.73 10.46±4.59 t 4.921 3.314 P 0.000 0.001
觀察組VAP發生3例,發生率7.14%(3/42),對照組VAP發生11例,發生率26.19%(11/42),組間對比,x2=5.486,P=0.019。
實踐證明,臨床中VAP應以預防為主,通過實施機械通氣護理干預加強呼吸管理,及時幫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及口腔內的痰液,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VAP發生[2-3]。本文采用護理干預方案通過實施管道護理、口腔護理、體位護理、心理護理等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改善口腔、鼻咽部致病菌定植情況,阻斷外源性傳播途徑,效果優良。國內外相關報道顯示,在ICU機械通氣患者護理期間加強呼吸管理,結合細菌培養結果和藥敏結果科學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VAP發生情況[3]。有學者認為給予患者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縮短患者ICU監護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降低VAP發生風險,預后效果良好滿意[4]。與上述分析一致,經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機械通氣和ICU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對比顯然更短,表明觀察組采用的護理干預方案能夠有效縮短患者預后恢復時間。觀察組患者VAP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充分說明觀察組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預防VAP事件發生。
綜上所述,在ICU重癥病人護理中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機械通氣過程中VAP發生情況,促進患者良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