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沙日古拉,崔艷軍
(內蒙古包鋼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急性腦出血是腦血管疾病中病情最兇險的類型之一,致死率及致殘率極高,主要發生于腦基底節、腦干、丘腦等部位[1]。院前急救主要是指醫療救援者到達現場后,第一時間對患者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將患者移送醫院救治。隨著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的應用,優化了急救護理流程,對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針對該程序在急性腦出血患者救治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到我院急救治療的42例急性腦出血患者,其中,實施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患者22例,作為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71.23±5.45)歲,平均病程(2.02±0.52)h。家屬直接護送入院2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71.56±5.18)歲,平均病程(2.13±0.44)h。
對照組患者為患者家屬直接護送到急診室,運送期間未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入院后,由醫師詢問家屬相關事宜,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救治。觀察組患者應用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具體包括:(1)出診指導:接到120指揮中心指令后,應在5min內出車,盡快到達現場,路上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詢問患者癥狀,根據其描述指導家屬進行簡單處理,禁止隨意搬動患者,使患者保持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因嘔吐物窒息;(2)現場急救:到達現場后,立即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使用早期預警評分表迅速判斷患者病情[2],0~3分病情相對穩定患者,可安全轉運;4~7分患者應立即準備藥品及搶救儀器,密切監測患者體征;對于8分以上的高危患者,由于死亡風險較高,應立即進行搶救,病情穩定后安排轉運;對神志清醒患者,應穩定患者情緒,避免引起顱內壓升高;松解衣服領口、胸衣、腰帶等,立即清除分泌物、嘔吐物;給予吸氧處理;建立靜脈通路,適當使用地塞米松、甘露醇;對抽搐或痙攣患者,應適當使用鎮靜劑;(3)轉運途中急救:途中繼續吸氧,穩定靜脈通路,嚴密監測患者體征,穩定患者情緒,隨時準備應對意外狀況,與急診科取得聯系,告知其患者情況,使其做好急救準備;(4)院內急救:快速、準確填寫早期預警評分表,交代患者情況及用藥,做好交接工作;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搶救。
對比兩組患者的有效救治時間以及預后情況,包括搶救成功率、致殘率、病死率等。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x2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有效救治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0.88±0.20)VS(1.28±0.36)h](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n(%)]
急性腦出血病情危急,可在短時間內發展為危重,患者多表現為頭暈、惡心等癥狀,嚴重可表現為暫時性失明、失語、肢體癱瘓、昏迷等,急救不及時,可能造成腦部不可逆性損傷,具有極高的致死、致殘率。為充分利用最佳搶救時機,應樹立“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觀念,盡快到達現場,第一時間采取處理措施,提高患者生存幾率。大量實踐表明,家屬護送入院患者由于缺乏及時、正確、有效的救治,入院后需要對患者進行詳細檢查診斷,才能采取救治措施,耽誤救治時間,影響救治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有效救治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0.88±0.20)VS(1.28±0.36)h],且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68.18%VS35%),差異明顯(P<0.05);提示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有利于患者順利得到有效救治,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通過出診指導及現場急救護理,能夠對患者病情進行初步評估,維持其生命體征穩定,并為病情危重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實現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的無縫銜接,避免病情延誤。充分利用轉運途中時間,進行物理降溫、情緒干預、體征監測等,控制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能夠減少腦缺氧、腦水腫等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出血患者應用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能夠縮短有效救治時間,改善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