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梅士娟*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婦產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4)
當前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人們對妊娠期孕婦的安全也越來越重視[1],現有研究證實, 孕期聯合產后盆底鍛煉可有助于孕產婦的產后恢復,對孕產婦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盆地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2,3]。本文針對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間我院收入的76例孕產婦,總結并歸納孕期聯合產后盆底鍛煉對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取得一定的療效,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間我院收入的76例孕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我院產科入住的孕產婦;②依從性較好者;③本人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病史者;②臨床資料不全者;③有既往會陰部手術史者;④未出現先兆流產者。將76例孕產婦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預防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其中預防組:年齡21~37歲,平均(28.03±1.21)歲;初產婦15例,經產婦23例;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27.97±1.23)歲;初產婦16例,經產婦22例。兩組孕產婦,在各項指標上P值均大于0.05,數據從統計結果,不具有意義,具有比較價值。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對孕產度進行持續性護理支持,首先,對孕產婦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宣教和指導,增強其對孕產婦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孕產婦孕期安全性,加強對產后盆地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預防;此外,于產后6周進行盆地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進行干預,刺激盆地肌的正常反饋機能。
預防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產后盆底鍛煉,包括①取平臥位,雙腿微張,吸氣的同時收縮肛門和會陰,維持10s;呼氣時放松,持續10s;每次連續鍛煉20min,每日鍛煉2次;②產后6周時開始進行生物反饋治療儀的鍛煉,記錄盆底肌肉的收縮力量,達到鍛煉的目的,每次持續鍛煉20min,每周進行2次鍛煉。
兩組均持續治療2個月,比較兩組對象產后尿失禁發生率以及盆腔器官脫垂情況。
盆腔器官脫垂采用POP-Q分度測定:①0度:無盆腔器官脫垂;②1度:盆腔器官脫垂最低點位于處女膜上方>1cm;③2度:盆腔器官脫垂最低點位于處女膜下方>1cm;③3度:盆腔器官脫垂最遠點位于處女膜下方>1cm;④4度:下生殖器外翻。分別記錄0、1、2、3和4分。POP-Q評分越高,盆腔器官脫垂越嚴重。
本次研究中,將76例孕產婦的研究數據均輸入至SPSS17.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有效處理,POP-Q評分采用(±s)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t檢驗;產后尿失禁發生率采用%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x2檢驗,結果顯示,P<0.05,便形成統計學意義。
預防組產后尿失禁發生率為2.63%(1/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8.42%(7/38)兩者之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預防組產后POP-Q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之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POP-Q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產后POP-Q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產后1個月 產后3個月預防組 38 0.28±0.51 0.31±0.54對照組 38 0.67±0.74 0.70±0.71 t值 2.6750 2.6951 P值 0.0092 0.0087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孕產婦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孕產婦產后恢復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4]。傳統的孕期護理滿足了孕產婦的營養需求和安全生產,但對于孕產婦產后的盆地功能障礙性疾病缺乏一定的預防。孕期聯合產后盆底鍛煉可完善這一點。
此項試驗中,預防組產后尿失禁發生率為2.63%(1/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8.42%(7/38)兩者之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預防組產后POP-Q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者之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上述材料,表明在孕產婦的臨床護理中,使用孕期聯合產后盆底鍛煉,有助于孕產婦的術后恢復,與段文艷等[5]人的研究內容相符,降低產后尿失禁發生率,預防產婦盆地器官脫垂。
綜上所述,孕期聯合產后盆底鍛煉可有效改善孕產婦產后盆地器官脫垂的情況,可有效降低產后尿失禁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