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芳
(黃陂區人民醫院,湖北 武漢 430300)
創傷致殘是殘疾的主要形成原因,但由于在創傷嚴重程度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基本是以傷情描述為依據對其嚴重性予以確定,導致創傷救治效果的報道存在很大的差別。一般創傷嚴重程度評分是以一些主要體征、癥狀或損傷的生理學和解剖學改變作為參數,利用模糊學的方法對創傷的預后、嚴重程度進行量化評價[1]。可以說,創傷評分是通過量化受傷程度的方式進行表達,并以此進行指導復蘇、轉運及分類處理,本文針對院前急救的不同評價方法來分析影響院前急救患者的診治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60例患者,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210例,以患者的體征、主要表現癥狀、病史為依據予以急救診斷;觀察組患者250例,以創傷評分法為依據對患者進行急救診斷。對照組患者中男123例,女87例,年齡范圍為15~80歲,平均年齡(48.9±10.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138例,女112例,年齡范圍為16~79歲,平均年齡(47.8±10.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等基線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對照組利用前瞻性研究的方式,根據患者的體征、癥狀、病史來進行院前急救診斷;觀察組利用創傷評分進行院前急救診斷。其中創傷評分主要是值將患者的昏迷程度、毛細血管充盈、收縮期血壓、呼吸幅度、呼吸等參數分別加權與賦值獲得的總分值,分值范圍為1~16分,得分越低則表明傷情越重,反之則說明患者的情況良好。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在急診科延續搶救死亡例數、現場急救死亡例數、入專科病房或ICU2h內死亡例數、轉運死亡例數等方面均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救失敗情況的比較[n(%)]
對照組的急診科延續搶救成功例數、現場急救成功例數、現場明確急救診斷例數、轉運成功例數等均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院前急救情況比較[n(%)]
急診醫療服務體系主要指的是為急危重傷患者及時提供醫療措施,通過院前急救(現場初步急救),將患者安全護送至就近的醫院進行診治,少部分危重患者需立刻實施手術,其他則送入專科病房或監護病房。作為影響急救醫療服務質量的關鍵環節,院前急救和院內接續急救的銜接深受醫學界的關注[2]。通常創傷評分的基礎可選為急救體創傷后在中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中的反應,利用定量化的數字形式來表達患者的創傷嚴重程度;同時創傷評分具有簡單易行的特征,多用于院前急救工作中。根據相關統計,因創傷導致死亡的患者中,死于創傷早期和死于創傷現場的患者分別達30%、50%。現階段,我國缺乏統一的大型創傷數據庫以及完整的急救體系,需要各地醫院積極開展創傷數據的收集工作。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利用創傷評分實施院前急救診斷,能讓患者快速進入到標準化治療中,確保急救對癥治療,有效規避或減少患者的運轉死亡或現場死亡,促進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提高,為延續搶救贏得先機[3]。
綜上所述,在對院前急救患者診治中實施院前急救創傷評分方法,能夠有效縮短術前準備時間及現場反應時間,很好地銜接專科或ICU延續急救、院內急救、轉運急救、現場急救等環節,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