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娟
(南京市第三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3)
高熱驚厥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驚厥之一,絕大多數預后良好,指的是小兒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在體溫上升期時(38度以上)發生的驚厥,并排除顱內感染及其它原因導致驚厥的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治療原則就是控制驚厥,高熱患者要進行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同時預防驚厥復發[1]。為分析針對性的急救護理模式在小兒高熱驚厥急診護理中的效果,本院展開相關研究,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兒高熱驚厥患兒46例,采用入院順序奇偶數隨機分組,每組23例。實驗組患兒中,男14例,女9例;年齡0.7-4歲,平均年齡為(1.7±0.5)歲;常規組患兒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1-3歲,平均年齡為(2.1±0.3)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說明可進行比較研究。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兒實施針對性急救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小兒驚厥高熱病癥的患者年齡偏小,如果發現自身處于陌生環境下往往會有緊張或焦慮等不良情緒,再加上身體比較疼痛,導致其對相應的治療很排斥。因此,相關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肢體動作,如摸頭或輕拍等給予患兒安撫,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及時與家屬進行溝通交流,顯著提高家屬配合度。另外,患兒有高熱癥狀時要及時應用物理降溫等方式,溫水擦拭患兒皮膚。如果患兒具體的降溫效果并不理想,相關醫師要綜合考慮患兒的實際情況,采用退熱劑等相關藥物進行治療。從某種角度上講,患兒在整個發熱階段,其自身體內新陳代謝會加快,使得患兒會有大量出汗的情況發生。因此相關護理人員在整個臨床治療期間,要密切觀察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要及時更換患兒的潮濕衣物,并且要對患兒進行補液治療[2]。
對比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統計兩組患兒的驚厥消失時間以及高熱消退時間,所用時間越短,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越好,護理效果越顯著。
護理滿意度:兩組患兒家長在出院后填寫本院自制的健康問卷調查表,分為滿意、良好以及不滿意三項,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護理效果越顯著[3]。
以SPSS2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護理滿意度以n(%)表示,卡方檢驗。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用(x±s)表示,t檢驗。對比有統計學意義參照P<0.05。
實驗組采取針對性急救護理后,小兒高熱消退時間以及驚厥消失時間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s)
驚厥消失時間(d)實驗組 23 25.41±1.65 3.29±1.04常規組 23 43.16±1.72 5.43±1.16 t-35.7152 6.5875 P-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高熱消退時間(h)
實驗組針對性急救護理后,小兒高熱驚厥患兒總滿意率(95.65%)明顯優于常規組(73.91%),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護理滿意度對比[(n),%]
小兒高熱驚厥患兒較為常見的癥狀是抽搐,有時還會有雙眼球凝視、上翻等臨床癥狀,甚至在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患兒可能會意識喪失,對其自身日常生活造成直接影響。目前在臨床上治療小兒高熱驚厥大多采用藥物治療,取得的效果較為理想,但是有的患兒在急診護理中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其自身生理及心理因素,使得相應的治療效果呈下降趨勢,對整個治療過程的順利進行造成阻礙。大量研究數據表明,在急診護理中采取合理的護理方式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目前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的是針對性急救護理模式[4]。采用該護理方式能以患兒實際情況為基點,穩定患兒緊張等不良情緒的同時,使其能更好的配合相關醫師開展工作,確保整個治療過程能順利進行。另外,相關護理人員還需要積極主動的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交流,緩解其不良情緒,從而有效的改善醫患關系。除此之外,小兒高熱驚厥患兒往往會有出汗現象,相關護理人員要對患兒皮膚清潔工作加以重視,降低其自身感染疾病的幾率,從而顯著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5]。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采用針對性急救護理后,患兒驚厥消失時間以及高熱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常規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由此可證:對小兒高熱驚厥患兒實施針對性急救護理模式能有效縮短其自身的高熱消退時間以及驚厥消失時間,同時顯著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