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高 佳
(淮安市康復醫院,金湖縣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11600)
慢性阻塞性肺是臨床上較為多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具有很高的致病率以及死亡率。該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反復咳嗽、咳痰呼吸氣流不通暢、呼吸困難等癥狀[1]。本文主要對呼吸康復護理運用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臨床價值進行觀察分析,以下為主要研究報告。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有3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均值為(68.7±8.5)對;病程均值為(6.3±3.5)年。研究組:有3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均值為(69.2±8.1)對;病程為7~15年,病程均值為(7.2.3±3.4)年。所有研究對象經臨床診斷后均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且均未患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比較兩組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研究組在其護理方法上采取呼吸康復護理。
常規護理內容包括了生命體征的監測、用藥指導、生活護理等。呼吸康復護理內容包括了:①飲食指導:為患者提供高營養、高熱量以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②心理疏導:為減輕患者因疾病而產生的不良情緒的影響,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交流和溝通,積極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③肺呼吸功能鍛煉: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患者放松全身肌肉,分別將手放置于腹部與胸腔位置,之后進行深呼吸,患者在深呼吸時應盡量挺腹,也可將手按壓腹部,并使腹部內陷,最后將氣體呼吸。每日2次,每次10-15分鐘。縮唇呼吸: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經鼻深吸氣,呼氣時縮唇微閉,(吹口哨樣)緩慢呼氣4-6秒,同時收縮腹部,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或1:3,與吹蠟燭火苗結合練習,距離蠟燭距離從20cm開始,逐次延長距離至90cm,每日2次,每次10-20分鐘,每分鐘7-8次。④運動練習:為增強患者體質,可對患者進行有氧運動,開始是可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時間為每次5分鐘左右,1天可進行4~5次,逐次增加運動強度。⑤營建舒適的護理環境:要始終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干預對策以減少并發癥,此外還需要做好患者的防寒保暖工作等。
評價兩組的臨床護理效果,可將護理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種。其中,顯效:肺功能的各項指標改善效果明顯,能獨立進行社會及日常活動;有效:肺功能的各項指標得到緩解,能進行一定的社會及日常活動;無效:肺功能的各項指標于護理前相比無較大變化,并且有惡化趨勢,不能獨立進行社會及日常活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加強分析,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x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在總有效率96%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8%(P<0.05)。如下表所示。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老齡人口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深入而在不斷上漲,這就是使得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也在隨之增長。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作為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會加重患者的肺功能,甚至會導致患者 引發多種心肺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質量造成嚴重不利影響[2]。呼吸康復護理就是建立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心理疏導、肺呼吸練習、運動練習以及住院環境的營建等,從多方面對患者開展護理干預。因此患者除了接受各項臨床治療外還需要實施護理臨床護理,這對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質量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
本文通過研究得出,研究組在總有效率96%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8%(P<0.05)。此研究結果與李莉等人的研究結果相近[3],表明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實施呼吸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在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中實施呼吸康復護理,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