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嘉
(江西日報社,江西 南昌 330038)
2018年4月23日,第二十六屆江西新聞獎正式揭曉,《江西日報》報送的由筆者采寫的消息《江西民企種糧赤道幾內亞示范農場水稻開鐮測產,結束該國不產水稻的歷史》獲一等獎。
消息傳來,筆者在欣喜之余,腦際不時縈回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這篇稿件是對我“四力”的鍛煉與提升。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報記者,筆者認為新聞工作者唯有在工作中身體力行踐行“四力”,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職責和使命,方能采寫出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如果我們不能在新時代采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佳作,就愧對當下這個偉大的時代。
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在給通訊員講題時曾這樣說:“寫新聞稿時常常掂量不出事件的新聞價值,不知道有沒有報道的必要。如何尋找新聞點呢?有沒有比較好的尋找新聞點的好方法?這涉及“新聞發現力”的問題。我們唯有通過勤跑,才能培養自己的“新聞發現力”。因為世界上并不缺少新聞,而是缺少發現,缺少鍥而不舍、包根問底的執著精神。
2018年12月7日,筆者到上海參加江西(上海)第十四屆農產品展示展銷會。當天下午,在參加江西(上海)第十四屆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布會剛開始,筆者見坐在前排的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處室的一位負責人在接電話,只見這位負責人對著手機小聲說:“好、好、我會后向省廳領導報喜。”我聽后當即站起身和這位負責人“打招呼”,他說:“現在開會,會后你到我房間來聊。”
會后,因這位負責人忙于會展布展,我直到晚上十點多鐘到才找到他,了解到了江西贛糧實業有限公司在援赤道幾內亞示范農場50畝水稻開鐮測產的詳情。這一會上“意外聽來”的新聞,觸發了記者的新聞敏感。我當即與這位負責人約定,回南昌后就去江西贛糧實業有限公司采訪。晚上,我就通過電話,與這家公司負責人取得了聯系,請他將相關資料發給了我。12月10日,筆者回報社后,立即向部門負責人匯報了這一新聞線索,引起了他們的“共同關注”,他們要我深入采訪,將此稿作為精品來采寫。
“處處留心皆新聞”。記者要善于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中“尋寶”。會上要善于抓“大魚”,甚至抱回“金娃娃”。回過頭來看,好新聞的最高境界是發現,也就是要不斷增強觀察力、發現力、判斷力、辨別力,在既見人之所見的同時,更要見人之所未見的新聞,簡言之,就是要有敏于發現的眼睛和耳朵,才能發現最新的事實,對受眾最有影響力的事實、對受眾最有實用價值的事實。
客觀說,世界上并不缺少新聞,而是缺少發現新聞的慧眼和刨根問底的精神。那么,怎樣培養自己的“新聞發現力”呢?我的體會是,記者要在增強“四力”中提高“新聞發現力”,發現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苗頭、新動向,關鍵在于發現新聞事實的新聞價值,要學會掂量新聞事實,采寫的新聞才能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領時代之風,也才會更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增強“四力”中,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發揚“腳板底下出新聞”的好傳統,深入基層一線“抓活魚”,才能采寫出好新聞。
在采寫此稿中,我不滿足于現有的素材,而是花了兩天的時間,深入采訪了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農科院的領導、專家、江西贛糧實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們告訴我,赤道幾內亞當地人喜歡吃大米,將水稻譽為“地上的石油”。但因多種因素,該國歷史上從未成功種植過水稻。為此,該國總統對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充滿期待地說:“希望你們能在赤道幾內亞種出水稻這一‘地上的石油’來。”正因為采訪深入,在稿件寫作中,我將此重大背景寫進了消息中,接上了“國際線”,展示了新聞的厚度和深度。
反映一個事物的整體面貌,要抓事物本身在發展過程中的細節,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尾。所以說,細節是故事的剛需。在采訪中,我在企業深挖新聞“富礦”,不厭其煩了解細節。如,他們告訴我,2018年5月份,當他們在10畝農田里試種水稻成功后,該國總統的夫人代表總統請專家們到總統府喝咖啡。雖然這一細節很生動,但在寫作時為了凝練主題,忍痛割愛,沒寫到稿件中去,但使我更加了解到了江西民企種糧赤道幾內亞的重大意義。
細節是記者采訪得來的,不是道聽途說來的。首先記者要“走”這就是腳力。“走”得好的關鍵如何“走”?“腳板勤”不僅僅是要下到基層,還要跟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自己放在他們中間,想他們所想,這樣才能體會采訪對象的真實的思想,寫出的稿件也才是最鮮活的,感受也才是真的,能接地氣的,否則只能是漂浮在表面,沉不下去。
“腳板勤”,要“入”眼“進”心,才能采寫出有深度的新聞。不善于從深度開掘上著力。我們寫新聞,要讓讀者在讀了你寫的稿件后,能對新聞現場感同身受,能領悟到通俗易懂的文字的背后的深層含義。事實證明,用腳采寫出來的稿件才最有深度、溫度。為了打磨出精品稿件,我專門到省農科院,采訪了曾多次到這家示范農場指導水稻種植的專家,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將專家的權威“發聲”寫進了稿件中。這樣處理的效果是,在短短七百多字的消息中,權威人士提供的細節成為最終的表現蓄力,也成為這條消息的厚度,讓人印象更加深刻。
廣大新聞工作者有了“腳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廣大精微,還要有“腦力”的深思熟慮、“筆力”的表達呈現,堅持短實新[1]。為寫好這一消息,筆者緊貼時代脈搏,抬高新聞“站位”,樹立精品意識,秉持工匠精神,精雕細刻來寫好這條消息。
“筆力”的前提是要有“腦力”。好“腦力”,主要體現在聚焦熱點采寫新聞上,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把領導視角與受眾視角相結合,注重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化為受眾關注的亮點、熱點,通過“沙里淘金,大海撈針”,才能采寫出好作品。好“腦力”,還要做到思維勤。思維是記者重要的武器,下筆之前,甚至在采訪過程中就要積極思維,對采訪中呈現出的大量散亂的事實進行快速的邏輯歸納,用獨到的新聞視角和清晰的思維邏輯來達成[2]。因此,只有心中有大主題,筆下才有新視角、稿件才有大力度。從全國來看,如何有效地推動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小微企業“走出去”,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建設,是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這家民營“走出去”取得的佳績,為推動我省民營企業更高水平“走出去”具有示范作用。站在這一高度寫新聞,就把一則民企新聞上接了“天線”、下貼了“地面”,彰顯了新聞價值。
好“筆力”,要求記者“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走在田埂上找感覺”,要緊跟新時代的步伐,堅持不懈,精心提煉主題,寫出入腦入心的優秀新聞作品。為此,我們要謀篇布局,并加以觀察與思考,才能采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現實意義的新聞作品,將稿件做深做活做透。更重要的是,才能在有了好的新聞素材后,要站位高,打磨精,凝練主題,選材精當,層層遞進,抓人眼球,多角度展開,畫龍點睛。寫好一篇好的新聞作品,尤其要清晰地交待新聞背景,說明新聞事件的起因,才能突出新聞稿件的新聞價值,讓稿件迸發大能量。比如,文中的第三、第四自然段,大都是寫的背景,這樣處理,不僅回答了5個W,還起到了襯托、深化主題的作用。同時,我還將新鮮信息放在稿件的導語中傳遞:2018年江西現代農業大事記將記下這不尋常的一刻:12月2日,我國援赤道幾內亞示范農場種植的50畝水稻開鐮測產……[3]這一闡述,收到了突出主題,增加新聞“厚度”之效。
內容為王,寫好一篇好新聞,要滿懷激情,精心謀篇布局,才能寫得生動精彩、可耐可讀,引人入勝。筆者對素材反復推敲,對此稿認真思考,進行了精心篩選,從廣度、深度上著力,對稿件反復打磨,在追求“短平快”的同時,力爭做到精益求精。以小見大,用鮮活的細節,用心做精品。如,在稿件中,將初稿中關于農業專家組攻克了一系列困難的400多字凝練到70個字,字數雖少,卻言簡意賅,使稿件有思想、“冒熱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