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重慶 400067)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于2014年成功申報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最初定位于培養新媒體內容生產人才。但近年來,社會對網絡輿情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1]。在此背景下,培養網絡輿情人才成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新的發展方向。根據該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網絡輿情概論、網絡輿情分析、危機傳播管理等課程被納入課程體系,并為培養學生的輿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處置能力奠定了基礎。不過,從整個培養體系來看,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得到有效彌補,輿情信息工作室應運而生。
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初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主要觀念是將藝術教育和工藝技術培養相結合,以工作室為載體開展藝術設計教育。[2]隨著時代的變遷,工作室教學模式被廣泛運用,不再局限于藝術設計教育。當下,工作室教學模式被定義為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3]該模式將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強調通過實踐完成綜合能力的培養。輿情信息工作室的教學模式順應市場需求,注重能力培養。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工作室教學模式應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工作室教學與課堂教學相比,有優點也有劣勢。其優點在于,能充分彌補課堂教學實踐性不足的缺點;其劣勢在于,相對松散的管理體制不太適宜系統知識的講授。輿情信息工作室揚長避短,以有效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作為建設目標。
工作室教學強調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能力,實現與行業的無縫銜接。而課堂教學則更關注理論體系的建構,因此知識性學習是重點,實踐能力培養相對弱化。
工作室教學相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一方面,工作室教學時間、地點不受課表限制,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安排;另一方面,教學內容不受教學日歷限制,可根據項目進程和學生的表現調整教學內容,凸顯針對性。
工作室考核既重視形成性評價,又重視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習過程的全面測評,診斷性評價是對學生能力水平的測評。工作室的形成性評價主要圍繞學生在工作室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態度進行評價,診斷性評價則主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為了充分體現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優勢,輿情信息工作室積極探索、實踐,在導師制度、對外合作、指導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都進行了嘗試。
在學校大部分課程的教學中,通常由一位老師獨立承擔一門課程。有時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會采用由不同老師講授同一門課程的AB角競爭機制。無論獨立承擔還是AB角競爭,授課者仍為本校教師。有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行業訊息,個別課程會聘請校外行業專家授課,但多以講座形式集中時間開展。輿情信息工作室為了更好地與行業接軌,推行雙線多導師制。所謂雙線多導師制是指校內校外兩條線,校內導師與行業專家共同組成導師團隊,兩條線上都有多名導師參與工作室建設。校內線吸納了輿情方向的主要任課老師,校外線則由身處不同崗位的行業專家組成。校內導師主要負責工作室成員的分組管理及部分理論教學工作;校外行業專家主要負責實踐指導、項目引入以及部分理論教學。
該制度最突出的特點是:充分整合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各有所長的校內導師在輿情人才培養中,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工作室建設。另一方面,行業專家對人才培養的參與面更廣、參與度更深。講座不再是參與教學的唯一形式,系統課程教學、實訓項目指導、對外合作談判都到了他們的支持。此外,共建導師團隊,對于培養了解行業需求、適應行業發展的雙師型教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積極謀求對外合作,接受市場檢驗是衡量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手段。為此,工作室注冊微企,并以獨立的法人身份與行業接軌,引入校政、校企合作項目,借助生產性實訓檢測輿情人才培養效果。
(1) 引入校政合作項目。各級政府網信辦是該校網絡輿情人才的去向之一,因此,建立校政合作,引入生產性實訓項目,對于了解行業需求,接受行業檢驗有著重要作用。輿情信息工作室與多個政府網信辦簽訂了使用協議,承擔輿情信息稿寫作任務。該任務分為兩類,分別是日報項目和專報項目。日報項目是根據前日晚間或每日清晨收集到的有價值信息撰寫輿情報告并提交至輿情管理系統。其寫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向上級領導呈現每日應關注的輿情信息,因此,日報項目主要訓練學生的輿情監測、篩選能力。專報項目不同于日報,向上級部門報送信息不是其主要目的,對某些重大的輿情事件進行深入解析,梳理各種不同的輿論聲音,針對輿情事件提供處置建議,總結某些輿情事件處置的經驗和教訓等才是專報應當發揮的作用。因此,專報項目主要訓練學生的輿情分析、研判、處置、反思能力。
(2) 引入校企合作項目。輿情信息工作室與業界比較有影響力的輿情服務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一方面承接該企業從市場獲取的調查任務,主要涉及企業品牌形象、產品評價等相關輿情。另一方面,創設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見習、實習提供服務,同時也為學生開拓了就業渠道。此外,輿情信息工作室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關注高等教育發展態勢,積極地為市場資本進駐教育市場搭建橋梁。
由于工作室課程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其偏重于實踐,故學校對工作室課程教學規范的要求有所不同,使得工作室課程教學的靈活性得以充分發揮。
(1) 面授與線上指導相結合。面授方式是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場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更適用于傳統理論課程的教學。為了提升教學效率,工作室課程通常采用面授與線上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校內指導老師針對輿情能力培養中未能開設的有價值理論課程開展補充教學時一般采用面授。一方面通過面授增強儀式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面授方式能更直觀、準確地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但這并不是工作室教學的唯一形式,為了降低教學成本,盡力發揮行業專家的作用;也能及時解決各種工作室教學中的突發狀況,線上指導成為與面授平分秋色的重要指導方式。為此工作室不但創建各類QQ群,微信群用于線上指導,同時還嘗試使用藍墨云班課、YY直播開展線上教學。
(2) 整班教學與分組教學相結合。整班教學是針對工作室全體學生成員開展教學。工作室成立初期,在學生知識水平、能力缺口幾乎一致的情況下,多采用整班教學模式。但隨著工作室新老成員共存,承擔的生產性實訓項目各有不同,整班教學的需求減少,針對性指導的需要攀升,分組教學成為更常用的教學方式。分組教學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轉變教學信息交流的質量和數量,為學生合作互助、學習交流提供路徑。[4]工作室通常按能力、任務、渠道等因素劃分小組。按能力分組,有固基教學小組與提高教學小組,一個夯實基礎,一個追求卓越,滿足不同能力程度的需求。按任務分組,有日報培養營和專報培訓營,一個注重信息的收集與篩選,一個強調對來龍去脈的剖析。按渠道分組,有傳統媒體小組和新媒體小組,一個監測傳統媒體信息,一個追蹤新媒體信息。不同的小組,成員并不固定。以按渠道劃分的小組為例,輿情信息工作室成員會在兩個小組間進行輪換,使之掌握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信息追蹤技巧。
(3) 以老帶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工作室的成員組成與教學班級整齊劃一的情況不同,其成員結構類似于混齡教育的班級結構,成員進入工作室有先后,參與輿情項目有先后,因此在知識、能力上成員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這種情況對于整班教學的推進帶來了挑戰,但也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了機會。工作室在分組時,多由表現突出的老成員擔任組長,他們既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也有參與生產性項目的實踐經驗。因此,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對于工作室建設很有價值。目前輿情信息工作室從三個方面入手,充分挖掘“以老帶新”教育效益。一是,挑選優秀的學生負責人,培養管理能力,發揮示范作用;二是,實行組長負責制,由組長承擔組內成員的部分培訓任務;三是,邀請畢業后從事輿情工作的老成員擔任校外導師。
盡管工作室課程教學與傳統的課程教學存在著諸多不同,但對于考核機制改革的重視程度卻是一樣的。輿情信息工作室在考核上體現了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雙重關注,實施多元評價。
(1) 態度考核。學習態度一般指學生在學習時所表現出的心理傾向,它通常包括學習的注意力、狀態、情緒、意志等。基于此,工作室關于態度的考核被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態度,主要是指學生的注意力及其學習狀態,通過出勤率、面授表現、課后討論參與度等進行衡量。二是工作過程中的工作態度,主要是指工作室項目實訓時學生的情緒及其意志狀況。由于輿情時時可能發生,每天都需要進行信息收集、篩選、寫作,因此工作室引入的生產性實訓項目強度高、壓力大。那么學生的工作的積極性、抗壓的能力等將作為衡量工作態度的標準。
(2) 效果考核。效果考核是針對學習效果和工作效果,傳統課程通常利用書面考試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工作室課程則傾向于利用工作效果來反饋學習效果。因此,工作效果考核是工作室課程效果考核的主要方面。在工作效果考核中,學生所撰寫稿件的采用情況是行業對稿件質量的評價結果。因此,采用率是衡量工作室課程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稿件是否采用并不單純以質量為標準。有的稿件選題好、質量高,卻因為報送時機的問題而落選。可見,僅以行業反饋來衡量工作室課程的學習效果并不科學。為此,工作室采用了另一種效果評價制度,由校內導師、行業導師共同組成考核團隊,對學生在學習期限內所撰寫的稿件進行審閱,并根據稿件完成質量進行評分。
輿情信息工作室以培養卓越的輿情工作者為目標,以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為定位,積極探索工作室課程教學模式在輿情人才培養中如何發揮積極作用。目前,在導師制度、對外合作、指導方式、考核形式上,都進行了有益嘗試,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工作室教學模式在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在工作室建設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調動導師的工作積極性;在對外合作中,學生從事生產性實訓的時間與其他課程學習時間的沖突如何協調;線上教學效果如何保證;考核是否應增加行業評價的比重等。可見,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推行,單從工作建設出發還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需要整個輿情人才培養體系的各個板塊相互協調、配合,才能使工作室教學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