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人物訪談類視聽新聞作品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主持人有一些發揮的空間,或者說這類新聞作品天然地滲透著主持人的個性特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三個有代表性的視聽新聞作品加以研究,旨在厘清主持人個性特征對人物訪談類視聽新聞作品品格的影響這一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對訪談節目主持人提出幾點建議。
拉里·金,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有“世界最負盛名的王牌主持人”之稱。定義新聞脫口秀風格的人是拉里·金,他穿著吊帶褲、戴著大眼鏡、手邊放著老式麥克風,人們稱他的提問為“語氣平和,內容尖銳”。[2]
拉里·金并不照本宣科,有著強烈的個性特征和老練純熟的新聞訪談技巧,這從其語錄中也可窺見一斑:
“我一直對政府和民眾事務滿懷熱情,民眾能夠通過這樣一個平臺來了解我們國家的未來,這一點很重要。”[3]
“一個好的主持人要做到無論面對何時、何地、何人都能有話題、有問題。”[4]
拉里·金訪內賈德這期節目拉里·金和內賈德談論了很多有關美伊、中東等國際領域的重大議題,如:扣押FBI特工,美對伊經濟制裁,美伊關系(是否會與美總統會晤),伊朗核武、人權、法治問題,中東和談、宗教、猶太復國主義等等。
在這些問題的提出與回答過程中,拉里·金帶有非常明顯的國家立場傾向性,再加上其老練近乎狡黠的采訪特性(如:將抽象的話題具體化;組合提問【如:追問特工在哪/女兒結婚/如果是你的孩子等】;暗示提問:石刑、卡斯特羅)使得訪談之“攻勢”強勁十足,會話謀略感強,主持人控場的意圖非常明顯,而且訪談起初就把整個采訪的節奏調試得非常之快,大有看內賈德如何接招之勢,所以整個訪談因為拉里·金強烈的立場傾向性而火藥味十足。不過在其猛烈的“攻勢”下,作為“守勢”一方的內賈德也不甘示弱,他除了一些特定的肢體語言(如:蹙眉、微笑、側耳傾聽等之外),最為可道的應是其答問技巧,如:無論對方提問的攻勢多么猛烈,都堅持自己的邏輯;運用一些說理的方法(舉例、類比、反詰、對比);在明顯接收到對方發問的攻擊性時適時地運用駁論,以守為攻;循循善誘,將對方猛烈拋出的問題證明為偽問題等。因此這次采訪實際上最終給人以內賈德大敗拉里·金之感,且不論攻守雙方誰更勝一籌,拉·里金強烈的立場傾向性都使這次訪談張力十足。
1979年底,美國三大電視網曾對丹·拉瑟展開了激烈爭奪,當時他被譽為“周圍最熱門的股票”。
丹·拉瑟絕對稱得上美國電視主持人行業的頂級人物,尤其在政治事件報道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總統們來講,拉瑟絕對是個“麻煩的家伙”。報道“水門丑聞”時,很多記者懾于總統威勢,不敢與尼克松較量,丹·拉瑟卻窮追猛打,力求揭露真相;1982年他曾在《晚間新聞》中抨擊里根政府增加稅收的政策,即使后來接到里根“致電”指示,也不改變自己之前的言論。
在專訪克林頓這期節目中,丹·拉瑟以不卑不亢的態度,細致縝密的思維使得整個訪談井然有序,既言之有物,不流于形式,又張弛有度,看頭十足。
在這期節目中,主持人的采訪綱要被設置地非常巧妙,首先從輕松的、私人性的、淺顯的話題切入:如“你說你佩服杰克遜,原因何在?” “看見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像,使我想起他愛在書房爐邊聊天,這里是否是你心愛的房間呢?”等等,這樣也可使總統放松下來,以便于后續問題的作答。接著就自然過渡到美國當時人們關心的內政問題:“據我所知,你的刺激就業的計劃在參議院受到阻滯,支持票數可能不足,布特參議員今午便說形勢不妙,你所得的情報是否如此?”,而且在這一議題上,他延續了自己“對于我來說,要為很多人把節目辦好的壓力就是要去對付的最強大的壓力”之敬業的新聞作風,之后就提出“讓我來道出美國人心中所想吧:經濟正有好轉跡象,這‘刺激計劃’可否有必要?”的問題。接著轉向外交問題,如俄羅斯問題,北朝核武擴散,伊朗問題等。在第一次提出“若貿易中心事件跟伊朗有關,你是否會做出報復”的問題沒有得到克林頓回答后,他又發揚了自己一貫的窮追不舍的提問作風,又繼續問了一次。這也和他1988年2月在《晚間新聞》與布什就“伊朗門事件”進行唇槍舌戰的作風甚是相似。節目最后,又回到本國議題:是否會為增加醫療保障額度而增稅以及軍中同性戀者,整個采訪可謂首尾相合,井然有序。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的詳細分析,我們獲知,人物訪談類視聽新聞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最后的落腳點或者說出彩點還在于訪談對象性格之凸顯,即將此人與眾人的不同之處放大并聚焦在受眾面前,但達到這一效果的突破口其實是在于主持人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采訪對象愿意討論的不尋常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一效果呢,主持人之個性在這里就不僅具備個體意義,而是皆有拋磚引玉、嵌套勾連、鋪墊合成接下來整個訪談空間及質量的工作意義。
Rabbi Abraham Heschel曾言“演說是強有力的,話語永遠不會褪色。它們以聲音開始而以行動結束。”[5]《梁冬 徐文兵 對話〈黃帝內經〉》這一訪談類節目2008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這一平臺一經播出,就持續影響了好幾代人,足見其效果之豐碩。仔細分析這一談話類節目的成功之處,有一點是必然存在的,那就是主持人梁冬非常強烈的個性特征,詼諧幽默、旁征博引、道古論今……甚至其與專業主持人身份看似不符的“四川式普通話”都讓人“過耳不忘”。同時還要提及,梁冬在當年的訪談中,是以一名主持人兼具“中醫小白”特性的身份出現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代觀眾發問,這種職業精神也讓人敬重。
多年后,徐文兵都坦言,如果當年不是做客梁冬主持的《重新發現中醫太美——國學堂系列節目》,他自己解讀的《黃帝內經》也不會影響那么深廣,以至于很多年之后,仍然有不少聽友來信說自己是從收聽《梁冬 徐文兵 對話〈黃帝內經〉》跨入中醫學習的門檻的。徐文兵也盛贊梁冬:是專業的主持人,和其談話,一點都不感覺累,他會給人“搭梯子”,將“話流”非常順暢地引動下來,而且非常善于捕捉、把控和流轉話機。就是這樣生動的對話訪談,使得讓人望而卻步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當年通過電波,如今通過網路一點點、一滴滴慢慢地滲透到人們的心中,中醫經典及其倡導的健康生活理念才不至于失落在歷史的塵土中。
綜上,筆者對訪談節目主持人有幾點建議:
首先,主持人要真正做到貧賤不欺,富貴不媚。態度上真誠、平和、客觀。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談話場上既有交流探討,又有真情流露,還能出現觀點交鋒。根據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觀點,人們在面對相異觀點時,通常能得出整體的認知印象,這也是采訪者、被采訪者與受眾實現真正溝通交流的保證。
其次,采訪者在整個訪談過程中,不要輕易給問題定性,這樣一來,后續的問題就不好呈現了。在提問時,能提供事實,就不做主觀判斷,如果必須要做主觀判斷,后邊就跟事實。事實至上的原則應該始終被遵循。
最后,在具體的提問過程中,要分清問題的主次,采訪問題的提出要有一個內在的邏輯,不可人云亦云;問題的提出最好要具體化,忌抽象,也不要輕易用否定語氣,可以借助肢體語言等符號來輔助表達,這一點也容易形成個人訪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