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
(《公路交通科技》雜志社,北京 100088)
我國國內將自然科學類技術雜志統稱為科技期刊,并且按照期刊主題、內容、出版形式、文獻生成次序等多個角度對科技期刊進行分類,所以科技期刊既能系統、全面、歷史的反映特定學科的發展歷程以及研究課題的申報、立項、結項等延續的過程,更能為讀者和研究人員對我國新的歷史時期新技術、新行業、新觀點、新理論、新工業等的發展提供全面了解和學習的機會。由此可見,科技期刊的上述特征決定著其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科技知識傳播普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往往是科研工作的先導環節,信息收集的數量、水平及質量直接決定著項目研究的成敗,而作為科技知識信息重要載體的科技期刊發揮著科技信息傳播的基本職能,學術界針對科技期刊信息傳播過程所應具備的價值特征以及編輯人員在信息傳播中所必須具備的信息感悟意識與篩選能力進行了深入探究,但是對于科技信息期刊編輯出版過程的分解優化問題的研究卻少之甚少,對基于信息傳播視角的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見[1]。
科技期刊社也為此而肩負著對各類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流程管理優化的重要任務,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流程大致包括期刊選題的策劃、期刊編輯人員通過作者約稿等形式的組稿、稿件審核、稿件編輯和再加工等基礎性環節以及文字排版、校對、期刊廣告宣傳、封面設計、印刷裝訂、發行、歸檔及稿酬計付等附屬性環節。而基于信息傳遞的角度看,編輯出版過程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主要通過效率的提升向目標受眾提供準確、真實、高質量的科學技術知識信息,所以,基于信息傳播視角進行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環節的研究力求提升科技知識信息傳播效率就顯得十分關鍵,同時也為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實踐提出了發展方向。為此,文章以編輯出版過程為主要線索,基于信息傳播視角對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流程的優化與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進行深入探討。
1.出版計劃、組稿與審稿
編輯通過組稿、審稿的方式進行信息選擇是過程優化的第一步,傳播學認為,讀者與著者的知識差距體現了科技期刊信息價值[2],這種差距越大,則科技期刊將為讀者傳遞的信息量越大,期刊本身的價值越大;相反,如果科技期刊所傳遞的信息均為讀者所熟知、所掌握,則毫無信息量和價值可言。與此同時,科技期刊信息價值還與讀者的興趣有直接關系,例如,其所提到的學術前沿、科研方向等問題確能滿足讀者實際需要,則期刊本身也具有一定價值,即便是知識差很大,但無法滿足讀者實際需要,則科技期刊也難以吸引讀者。但是,上述兩個方面往往存在矛盾,讀者所感興趣的必定是社會熱點,研究者眾多,讀者也對此較為熟悉,所以較大的知識差距不可能存在,相反,對于冷門問題,雖然存在較大知識差距的可能,但很難引起讀者閱讀興趣。這同時也增加了科技期刊編輯時信息篩選的難度。
科技期刊編輯的主要任務是挑選出信息量大、知識差距大的稿件,具體而言就是制定出版計劃、組稿與審稿的過程。制定出版計劃是起點環節,主要從長期(通常指一個出版年度)決定傳播信息和組稿重點,目前許多編輯往往忽略了這一環節,導致期刊所傳遞信息質量起伏較大,主題模糊、重點缺失,影響因子等指標缺乏穩定性,很難提升期刊整體影響力。當前許多科技期刊編輯囿于人力、物力及組稿壓力,忽略了組稿環節的重要性,只是被動地等待投稿,導致期刊某些專欄收不到有效稿件,不得不臨時調整期刊整體性選題計劃。為此,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必須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充分了解學科前沿動態,發掘知識差距較大的研究課題,確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參與到具體課題中,實現由信息被動選擇向主動創造的轉變。
2.編輯審稿與專家審稿
20世紀50年代新聞出版總署所發布的《國營出版社編輯機構和工作制度規定》指出了“三審一批”的圖書刊物出版編審制度,即由編輯初審,編輯室主任詳審,總編終審,社長批準的圖書刊物出版物的編審制度程序。此后20世紀80年代,由國家出版局所發布的《出版社工作暫行條例》又再次強調了“三審一批”制度,在此基礎上,科技期刊結合國家政策和行業實際,確定了由責任編輯初審、業內專家詳審、主編終審的“三審制”體制[3]。由此可見,無論是業內專家審稿,還是出版社編輯審稿,都是“三審制”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然而遺憾的是,目前,科技期刊在審稿環節過于依賴行業專家,忽略了編輯在稿件初審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信息傳播的視角而言,此類做法意味著編輯放棄了信息選擇權,很難保證信息本身的價值。編輯必須加強對稿件的初審,側重于對稿件完整性、結構性、邏輯性、文字表述的規范性、圖表設計、選題等方面的審核,并在初審環節淘汰掉那些嚴重脫離刊物主旨的稿件,以節約期刊資源,保證審稿效率。在初審環節,編輯對于稿件格式、稿件復制比等的把握較為容易,如遇其不熟悉的主題稿件,進行稿件創新性初審也未嘗不可。首先,編輯可以將稿件與期刊已有稿件信息進行比對,從而做出稿件主題學術性、創新性的判斷;第二,可以直接從稿件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入手做出論文主題思想、學術性、創新性及知識差距的相關判斷;最后,根據是否屬于基金項目進行判斷,通常而言,基金項目已通過相關基金委專家的評審,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創新性等價值。
科技期刊信息加工過程主要包括編輯、排版和印刷等環節。首先,必須注重信息“質”的提升,補齊所缺信息,減少表述錯誤、單位的錯誤使用,參考文獻著錄缺失及非規范性的表述。通過編輯的加工與校對消除科技稿件中存在的各類錯誤,才能確保科技信息準確傳遞給讀者。其次,還應注重信息“量”的提高,也就是對單位載體所包含信息密度的要求,相關部門主要用文章數量進行信息量的衡量,這種做法并不十分科學,文章數量并不是表達信息量的主要指標。當然,信息密度也并非越大越好,過度的信息密度可能增大讀者接收的難度,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必須進行期刊所傳遞信息量與讀者所接收信息量的協調。為此,筆者沿用國際通行的4C標準進行科技期刊信息加工質量的衡量,即準確(Correct)、簡潔(Concise)、連貫(Consistent)和完整(Complete)。4C標準概括了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對作者、編輯及讀者三方面的要求,能更好地起到協調和優化提升作用。
1.準確
準確是對科技類稿件的基本要求,稿件中的文字表述、論述、數據等必須真實客觀、準確,量、單位、數學公式的表達、圖表等的表述必須符合國際相關標準。
2.簡潔
科技論文的文字表述力求簡明扼要,對于能通過文獻引用得到解釋說明的問題最好不要重復性敘述,其應該基于讀者已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知識的基本假設,對于概念、涵義、基本公式等常識性內容不應過多闡述。此外,盡可能減少重復性信息的表述,如圖、表中已經反映的內容,最好不要再進行文字描述。
3.連貫和完整
連貫性的要求不僅是指科技論文前后的文字性表述、數據信息,還包括文章所體現的主題思想必須前后保持一致,體現邏輯性。
科技論文還必須包括支撐讀者理解全文所需的全部信息,既限制對必要信息的壓縮,又杜絕字數的拼湊,同時要防止少數作者為增加論文數量,將一篇論文拆分稍作加工后發表,或一稿多投等現象。
科技期刊出版之后,便面臨信息如何有效傳遞至目標受眾的問題,也就是期刊的發行過程。與其他類型的期刊相比,科技期刊受眾范圍十分有限,期刊在信息傳播范圍、傳遞時間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科技信息的傳播和科技期刊的發行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其應注重信息的傳播而非營利,故而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首先,充分利用各類傳播渠道,除通過郵局發行的傳統途徑外,還應向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國內外檢索機構等免費寄送,擴大知名度、增大被檢索的概率。第二,努力加入各類數據庫,當前,科研人員主要通過各大知名數據庫獲取資料信息,網絡數據庫本身所具有的檢索功能可以自動實現相關或相似主題論文的聚類。第三,加強開放式訪問,也就是通過科技期刊在互聯網上的發行與發布,不斷拓寬國內外目標受眾,這種開放式訪問并不會影響或代替數據庫檢索。
科技期刊編輯部必須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信息傳播效果的檢驗,這一過程對于編輯而言,主要是檢查期刊質量,對于受眾而言,主要看期刊對于自身科學研究的影響。當前,業內一般通過影響因子、被引頻次、自引率、他引率、來源文獻數量等指標進行期刊評價,許多學術機構和相關部門主要認可的是影響因子,根據影響因子大小判斷期刊的學術水平[4],這一做法略顯偏頗:影響因子本身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容易誤導目標受眾,嚴格意義上來講,影響因子僅是衡量期刊影響程度和影響力的指標。期刊的影響力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兩個方面,而當前許多學術機構只看到了科技期刊的正面影響,而忽略了其負面影響,綜合而言,期刊的質量至少包括政治質量、學術質量、編輯出版質量和印刷質量等方面,而影響因子指標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刊物本身的學術質量,忽略了其他方面,可見,影響因子評價指標將期刊影響力完全等同于期刊質量的觀點實屬不可取[5]。此外,過渡的自引、批判性引用、數據庫構成、刊物出版周期等的影響大大降低了影響因子評價指標的科學性,所以影響因子高,并不能代表較高的期刊學術質量。
為此,筆者指出,科技期刊編輯人員應正視影響因子指標,并處理好影響因子與期刊學術質量的恰當關系,對科技期刊傳播效果的檢驗不應單純依靠影響因子指標,應當綜合考慮其余各項指標,同時還應加入業內專家的評議。基于科技期刊本身的發展規律,以編輯出版質量為基礎,以政治質量為保障,以學術質量為內核,以印刷質量為紐帶,通過科學的手段提升期刊影響因子和實際影響力。
根據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信息傳播視角進行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的分析與優化,能夠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期刊編輯出版過程所具有的規律性特征,并借以指導編輯出版實踐,達到過程改進和優化的目的。當前,隨著我國事業單位改革[6]的不斷推行,許多科技期刊社都面臨自負盈虧的市場化改革,各期刊社為了謀求自身的生存、發展與提升,都紛紛依據所掌握的人力物力條件和專業學科知識,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深入進行編輯出版流程的優化改革。與此同時,科技期刊編輯人員也必須有科技信息傳播者的自我定位,充分意識到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所包括的信息篩選、加工、傳遞、傳播效果檢驗評價等環節的重要性,通過向受眾傳播高質量的科技知識信息,不斷獲取信息反饋,提升科技期刊本身的質量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