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煒
(河南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18)
作為文化巨人的魯迅,一生對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出類拔萃的成就——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等桂冠之外,魯迅還是一位成績斐然、影響深遠的編輯大家。據統計,魯迅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先后主編或參與、指導編輯出版的期刊、報紙文藝副刊達20多種,編輯出版圖書近百種,主辦或參與了未名社、朝花社、三閑書屋、野草書屋等7家出版機構;同時,魯迅一生還不間斷地幫助友人,特別是為青年作者審定書稿,多次用稿件、資金等形式扶持進步報刊和圖書出版機構,支持青年人創辦進步報刊。
在長期的編輯實踐中,魯迅形成了系統的編輯思想,這些思想今天依然熠熠生輝,對當代編輯出版事業具有多方面的啟示價值。筆者認為,“重視出版物編校質量”是魯迅編輯思想的靈魂,尤其值得社會主義編輯出版工作者研究和繼承。
編校質量是報刊、圖書出版的生命線,出版物編校質量低下是對讀者最大的不尊重,是最忽視讀者權益的表現,這樣的出版物也不可能對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在編輯思想和注重編校質量方面,魯迅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魯迅認為“內容選擇,尤應謹嚴”是書刊編輯的起碼原則,“與其多而不佳,不如少而好”[1],“稿須精選”[2];他在主編期刊《文藝研究》時,撰文指出自己的編輯原則是“文字的內容力求其較為充實,壽命力求其較為久長,凡泛論空談及啟蒙之文,倘是陳言,俱不選入”[3]。在《三閑書屋校印書籍》的廣告中他莊重承諾:“虛心紹介誠實譯作,重金禮聘校對老手,寧可折本關門,決不偷工減料,所以對于讀者雖無什么獎金,但也決不欺騙[4]。”
對稿件的編選須精,寧可少一些,也不能不顧質量而貪多湊數。魯迅的這種編輯理念為我們今天的編輯工作者樹立了楷模。
魯迅認為,“匯印新作,當然是很好的,但新作必須是精粹的本子,這才可以救讀者們的智識的饑荒。就是重印舊作,也并不算壞,不過這舊作必須已是一種帶著文獻性的本子,這才足供讀者們的研究。如果僅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或是棧房角落的存書,改換新裝,招搖過市,但以‘大’或‘廉’誘人,使讀者化去不少的錢,實際上卻不過得到一大堆廢物,這惡影響之在讀書界是很不小的”[5],并提醒“凡留心于文化的前進的人”都要對這種出版物進行檢討。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做出版工作,一定要把新知識、新內容傳遞給讀者,這樣才能對讀者負責,讓讀者受益。魯迅的這種崇尚原創的思想對今天的一線編輯人員啟迪猶在。
作為書刊編輯,魯迅除了校閱稿子之外,更是把心血和精力花費在新人新作上,傾盡全力扶持文壇新人。在當時白色恐怖的環境下,魯迅鼓勵文學新人寫作,把培養青年作家視為編輯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20世紀30年代魯迅主編過一套叢書——“奴隸叢書”,其中包括葉紫的《豐收》、蕭紅的《生死場》和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出版這部“奴隸叢書”的時候,葉紫25歲,蕭紅24歲,蕭軍28歲,都是熱血青年。而且,這三本書均由魯迅自己作序。魯迅深感環境對進步文學青年的壓迫,激勵他們說“奴隸總比奴才強”,再三提醒他們“上海有一批‘文學家’陰險得很,非小心不可”[6]。魯迅通過他創立的社團“奴隸社”推出了三個“小奴隸”,此舉成就了葉紫、蕭紅和蕭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對于這些進步文學青年而言,魯迅就是他們心中的希望和明燈。
然而,在現實工作中,有一些編輯人員,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心里只裝著個別大家、名家,不愿在挖掘新人上下功夫,對新人的作品不待見,甚至置之不理。這種編輯思想嚴重阻礙了新人的成長與成名。除了名家名作外,編輯更應該把目光放在新人新作上,這就要求編輯人員要做到慧眼識珠,不僅能夠發現新人、挖掘新人,更要去指導創作、培養新人,知人善用,從而推出新人新作。
魯迅認為“校對和創作的責任是一樣重大的”[7],“他總認為,一期刊物、一本書出的錯誤少一點,就對讀者幫助更大一點,自己能做多少,就努力做多少”[8]。在長期的編輯生涯中,魯迅“即使校對別人的譯著,也真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下去,決不肯隨便放過,敷衍作者和讀者”[9],不論是對自己所撰寫的稿件,還是對自己所編刊物、書籍的稿件,魯迅都經常親自操刀進行認真校對,“校對中,遇到一行的頂頭有標點,他都認真地劃到每行的末尾;一張校樣,正面看看,還要倒過來看看”,以便確認“字排得正不正,排行是不是歪斜”,“他要求天地頭要排得整整齊齊,那個地方空的多,那個地方比較擠,那個地方錯落不齊,他都在樣刊上做出記號,有時用尺子劃一條直線,以引起排字工友的注意”[10]。
據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回憶:“每一種譯著的最初出版,往往多是經過魯迅先生和我共同校對……有時甚至六七校,平時的所謂初校,在我們已經是三校、四校了。” “魯迅的校勘工作繼承了清代的校勘工作的優良傳統的,也就是所謂考證校勘……尤其是《嵇康集》的校勘工作,每當發現某個版本的說法不同的時候,他馬上寫一個小紙條夾在里邊,或者在上面注上眉批[11]。”許廣平說,魯迅校對“譯稿則一定找來原著來對照修改。比方是英文譯稿,除了英文原作之外,再有其他國家譯本可以參考,他更愿意周到些。設或還有懷疑之處,不是自己獨立能夠了解,他必定請教比他更高明的,總之,絕不肯含糊了事”[12]。
反觀今天的一些出版工作者,他們愿意在選題策劃、稿件優化加工等環節下功夫,卻不愿意在校對上稍微多用一些心智,認為校對是事務性工作,不屬于創造性勞動。其實,校對是編輯崗位從業者的硬功夫,是編輯綜合素質的體現。對校對持輕視態度的人們,無論是在職業精神還是業務能力方面,實在都需要好好向魯迅學習。
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更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和繁榮過程中,更是體現了魯迅作為富有經驗的編輯出版家的使命和責任,在編輯出版工作中,形成了他特有的編輯思想和理念。審稿嚴格,要求選稿須精;為讀者著想,崇尚原創;追求嚴謹細致,注重校對;關注新人新作,努力扶持文壇新人。這些都是魯迅樹立為讀者服務的出版意識的具體體現。在今天新時代出版工作的環境和條件下,魯迅的編輯思想和實踐,對我們的編校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