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
(安陽廣播電視臺,河南 安陽 455000)
中華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歷史文明發展的沉淀而來,對現代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構建中華文化軟實力時,需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要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新媒體大環境下,文化傳播的媒介和方式都發生了轉變。因此,傳統文化在繼承和發展中要格外注重傳播工作的推廣,面向社會形成廣泛且積極的文化價值。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傳統文化傳播的載體和方式,提高了傳統文化在傳播中的交流互動性質。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建立健全全新的傳統文化發展體系使學者們需要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新媒體的發展為傳統文化傳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也使傳統文化的傳播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特點。
新媒體的出現使傳統傳播模式發生轉變。在轉變過程中,由于時代背景的差異,原生化較強的傳統文化受新媒體影響,開始重新構建。新媒體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形態進行包裝,使傳統文化由之前的學術性、遠離生活轉變為趣味性、生活性,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受眾范圍。在新媒體傳播的推動下,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電視節目逐漸興起,如《百家講壇》《漢字英雄》等語言文字類節目;《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等古裝劇,都是傳統文化融入大眾傳播媒介的一種表現。新媒體通過結合現代媒介技術,將傳統文化向娛樂性、寓教于樂的形式轉變。經過社會化媒體傳播的傳統文化更加通俗易懂,且深入尋常百姓家。
傳統文化可以被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內容上,它具有自身的承接性和連續性。中華傳統文化最初是以書本的形式流傳演變而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歷史環境、時代背景和語言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傳統文化內容與現代生活,存在傳播上的障礙和隔閡,與人們日常生活格格不入。這也就導致當人們想要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和內涵時,就會出現片段化、選擇化等現象。長此以往,加上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碎片化的特點,就會使得一些傳承度較高的文化反復傳播,而那些難以理解或偏離實際生活的文化就會被忽略。以傳統文化在公眾社交網絡的傳播為例,在傳播過程中內容過分側重于國學經典、飲食文化、節日禮儀、民族風俗或曲藝藝術等方面,但這些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傳統文化的全部內容。雖然在當今社會的新媒體大背景下,越來越多人們加入到對傳播信息把關的過程中,但由于傳播內容受到了大眾篩選,最終呈現的內容往往過分碎片化,反而影響了傳統文化傳承的完整性,也阻礙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全面且客觀的研究。在人們過分追求娛樂化的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趣味化,而這種趣味化程度一旦掌握不好,就會造成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消費。傳統文化追本溯源依舊是一種嚴肅且邏輯性較強的內容,若在新時代下被過分裝潢和包裝,就會失去了原本的傳播意義。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它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質和思想觀念,還伴隨著強烈的民族色彩,是民族文化時代性和民族性的一種體現。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各個內容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應運而生且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起著積極作用的。在新媒體出現和普及之前,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主要以傳統媒介為載體,傳播速度慢且傳播形式單一。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也開始與時俱進,逐漸演化出新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傳統文化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有的傳播到異國他鄉,有的則曇花一現,但不管怎樣,這些都是傳統文化自我發展的必然過程。受到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工業革命的影響,曾經被中國廣泛推崇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淡出人們的視野。隨之而來的則是“德先生”和“賽先生”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這也是世界為近代中國輸送先進文化的一種表現。這種文化的輸入不僅推動了我國近代科學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心中傳統文化的素養及知識儲備。
最初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過于單一,速度非常緩慢,且對傳統媒體依賴性極強。因此,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一時難以接受這種快速、碎片化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在傳播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諸子百家爭鳴時期,文化傳播主要是將精髓刻在竹簡之上,無論是在傳播范圍和速度方面都有很大限制。后來到了漢代,受到造紙術的影響傳統文化被壓縮在一張又一張的白紙中,發展至今文化依舊以書籍的形式進行傳播。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但由于人們國學基礎薄弱,在面對枯燥冗長的文字時,依舊很難提起興趣。加之在信息化、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時間被分割為一個又一個碎片,很難有時間心無旁騖地進行閱讀。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人們的關注點經常被吸引或分散,更習慣于利用碎片化時間來獲取信息。另外,微信、微博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微博的蓬勃發展更加證明了新媒體時代傳播實力的強勁,這也就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面臨越來越多嚴峻考驗。倘若一味遵循原有的傳播方式,脫離新興新媒體技術,那么傳統文化的傳播將寸步難行。
新媒體作為人們在新時期進行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對文化傳播具有重大意義。在新媒體時代下,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為載體,拓寬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首先,應該明確在新環境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需求,建立健全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格局,提高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其次,還要注重豐富新媒體的文化內涵,與傳統文化的傳播建設相融合。新媒體作為新時代下一個重要的傳播載體,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強化自身文化建設。尤其是當下傳統文化在依托新媒體為載體進行傳播時,具有娛樂化、粗俗化等問題,阻礙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對此,豐富新媒體的文化底蘊更為迫切。最后,文化的傳播需要依托多種新媒體平臺??梢苑e極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拓展傳統文化的社會輻射力,有利于形成積極有效的文化價值,促進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時,還要注重傳播方式的創新,要隨著時代發展與現代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相契合。首先,要依托新媒體的大背景對傳播方式進行創新,為大眾提供更加便捷、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增強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其次,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媒體的傳播優勢,豐富文化傳播渠道,為社會大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以實現滿足人們文化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的目標。最后,還要注重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彌補傳統文化流失和傳播力度不足的問題。以新媒體平臺為依托,呼吁大眾積極加入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播的行列中,樹立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增強民眾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提高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是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民族文化價值的重要表現。新媒體的出現,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傳播載體和方式。在未來,傳統文化傳播路徑要繼續以傳統媒體平臺為載體,融合新媒體傳播方式,拓寬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構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存的傳統文化傳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