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月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上海 201399)
在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同質化、泛娛樂化的大背景下,2013年至今,中央電視臺推出了包括《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在內的一系列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央視系列節目所形成的品牌效應,不僅獲得了上佳的口碑,還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此類節目不僅帶領全國人民重溫了經典文化,重新點燃了全民學習經典的熱情,“讓經典變得流行”,帶領國人進行了一趟心靈回鄉之旅,并且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更是對中國文化對外的傳播和交流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
被稱為現象級清流節目的《經典詠流傳》,豆瓣最高分達9.3,一經開播,立即搶奪一干衛視晚會與綜藝節目的收視。然而《經典詠流傳》的成功絕非偶然,其導演是田梅,田梅導演同樣是《朗讀者》的總導演,《朗讀者》就已經獲得了好口碑;節目主持人是人氣頗高深受觀眾喜愛的撒貝寧;鑒賞團成員包括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還有主持人曾寶儀和音樂人庾澄慶,他們從不同角度解答詩歌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尼爾·波茲曼曾說:“雖然電視削弱了人們的理性話語,但它的情感力量不可忽視。”[1]《廣州日報》曾評論《經典詠流傳》:用創新的詩和歌的結合,回到了詩歌的起源,也讓詩歌回到了生活,完成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以載道,歌以詠志,讓文學名篇在音樂中重獲新生。讓觀眾在歌唱中學詩詞、背詩詞,或是經典最合適的傳承方式之一。[2]觀眾在收看節目的同時確實可以收獲一些知識,尤其是一些詩歌背后的典故及作者的故事。
在錄制《中國詩詞大會》的時候,主持人董卿曾問酈波老師:“酈老師,您是大學教授,卻參與不少電視節目的錄制,是不是有點不務正業啊?”酈老師不及思考,本能地回答:“在我眼中,《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百家講壇》等,其實和我學校的課堂并沒有區別。知識分子的使命是傳道、授業、解惑,既然電視能產生更大的傳播與教育影響,作為一個教育者與傳道者,我為什么不來?”[3]從老師及專家學者的角度給此類節目的教育功能予以肯定和認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傳統文化內涵與現代節目形式的統一,實現了電視媒體社會文化傳承的功能重塑與回歸,符合當下創新形式傳播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目前國產的電視節目在向“娛樂形式+文化價值與內涵”的結構轉型,綜觀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在第一季節目中,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融匯中法印蒙四國樂風詮釋《登鸛雀樓》。這首僅有20個字的經典詩歌傳播到遙遠的歐洲,維也納莫扎特童聲合唱團以中英德三國語言進行演繹。無論是漢字、詞語還是詩歌,都用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靈活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素。從根本上講,國產文化類電視節目徹底擺脫了長久以來買入抄襲的老套,找到了一條獨特的原創和文化推廣之路。
數據統計表明,《經典詠流傳》的全國網平均收視率為1.33%,在歡呼與慶祝的同時,我們應該客觀看待差距。作為央視打造的節目,遠不及《奔跑吧!兄弟》《快樂大本營》《王牌對王牌》《最強大腦》等諸多省級衛視的綜藝節目。舉例來說,新一季的《奔跑吧》收視率第一期播出的最后收視率創了跑男的新低,這個數據是1.7多,這已經差得讓人吃驚了,因為之前的跑男,前面幾季都是在3點多和4點多。所以,不要在收視率的迷失中患得患失,堅持制作能吸引更多受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優良節目才是硬道理。
施拉姆指出,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有教育功能。[4]但此節目的知識是碎片化的,很多詩詞都是截取其中部分的內容,有些進行反復,已然打破了原作的完整性。對于不熟悉詩歌的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可能會起到誤導作用。觀眾固然可以從節目中獲取一些知識,但這些知識基本都是自己已掌握的,或者是在已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加深和拓寬的。因為觀眾很難在節目播出的同時記住一首詩詞,更何況多數詩詞改編歌曲之后,已失去了原文的完整性。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還能奢望觀眾換臺之后去搜集學習上一個節目的相關內容嗎。所以無論從知識的傳達還是觀眾的接收,都呈現一種碎片化的現象,很難獲得系統的知識。觀眾只不過是在娛樂的同時,受到了傳統文化的一些浸潤[5]。
觀眾是節目內容和話題創新擴散的終點,也是創新擴散的直接參與者。不得不說,像流量明星作為意見領袖,確實為推廣節目貢獻良多。他們在歌唱方面是頗具成就的,但在文化水平方面存在差距,以至于對其傳唱的詩詞一知半解,甚至誤解,對詩人陌生,對詩詞的創作環境及態度不理解,導致最后只剩專業唱腔的表演而缺乏對詩歌內涵的表達。節目受到詬病的一點就因為大量明星的參與[6]。比如第11期,鳳凰傳奇演唱的一首《將進酒》,其音樂創作靈感來自于網絡走紅的一段視頻。視頻中的主角是中科院博士生導師陳涌海,他同樣被請到了節目現場,自彈自唱一首《將進酒》。這是基于對生活和詩歌的體味油然而發的情感表達,其蒼涼的嗓音和灑脫的表現,讓觀眾看到了那份屬于李白的精神。“搖滾博導”收獲了眾多觀眾的喜愛與支持,而娛樂明顯相形見絀。希望明星多做功課,把握經典詩詞里的文化內涵,不要只是膚淺地吟唱字詞,真正成為文化推廣者。
首先,央視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和基因的傳承,對電視節目的創作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應該繼續堅持走品牌創作之路。針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多一些學界、業界人士講內涵,少一些娛樂明星博眼球。循此路徑,《朗讀者》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口碑,與之相反,打著科學競技口號的《最強大腦》卻搞得不倫不類,飽受詬病。
其次,注重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在第7期,王錚亮演唱的《長恨歌》是已經過世的王之煬老人在病床上寫下的簡譜。故事發生在2015年,與肝癌晚期戰斗的王之煬已86歲高齡,他的孫女將老人吟誦的古詩詞視頻發到微博,一時間感動千萬網友,也引發了眾多民眾加入到不同風格翻唱《長恨歌》的活動中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大節目的社會廣泛性,使得更多普通人以多種形式參與進來,普通人的故事更感人[7]。
通過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央視找到了一條獨特的原創和文化推廣之路,徹底擺脫了長久以來買入抄襲的老套,這是電視節目也是文化傳播的可喜成果。克服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使節目把普通人作為關注的主體,增加其內涵和故事性的同時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之下,我們要積極傳播中國文化,而這條原創之路也應該堅持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