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妍 唐韻芝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56)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從黃帝開始到明末,清朝開始弱化。隨著新一代人們開始對文化進行反思,逐漸興起的尋根傳統文化的熱潮,漢服復興的隊伍不斷龐大。文章采用深度訪談法與文本分析法,對漢服群迷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消費、心理等方面,并對漢服進行分析。漢服是一個充滿了符號學意義的載體,而漢服群迷是一個圍繞漢服形成的一個趣緣群體,究竟是怎樣的魅力形成了這個群體,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許多漢服的名稱,例如“解語花” “驚鴻” “山海經”等,可以看出這些名稱大多來源于古詩詞、古神話。通過神話系統來分析,作為能指指向了第一層的所指:它所代表的漢服。兩個意義相加指向了第二層的所指:漢族傳統文化。除了名稱以外,漢服本身在現代就是古典文化的再現。
漢民族是一個充滿哲學的民族,經歷了很多次民族融合,漢服中的內涵與外延越來越豐富。服裝成為了維護民族和諧,加強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漢服本身是由一個充滿符號意義組成的符碼,最普遍的漢服形制,比如上衣下裳,上為天,下為地,天地為兩極;上尊下卑,也暗含了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內涵豐富等等。
在漢服迷群中,幾乎每一個成員對漢服的認知度、消費水平、媒介接觸習慣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對于漢服的認知有一套參照標準。脫離這個參照標準,就有被群體排除在外的風險。
消費漢服其實是當今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漢服迷消費漢服,更多的是消費漢服背后的符號和意義,消費符號的所指。圍繞這個文化符號,漢服群迷通過消費,通過穿著,通過活動來達成身份認同。女性漢服迷消費漢服大多是出于對漢服古典審美的追求,而對于男性漢服群迷,會受到更多因素的印象,包括劇、游戲、小說等等,但男性漢服群迷追求的更多的是對傳統的回溯。
鮑德里亞認為:“商品是‘一串意義’互相暗示以生成對人的欲望的控制和支配”以及“消費品系列是一整套消費品之間存在的必然邏輯關系,其間起根本性支配作用的東西,就是由符號話語制造出來的暗示性的結構性意義和符號價值”,從漢服以及漢服周邊產品的產生以及發展來看,購買了一件漢服,就會暗示與之相關聯的頭飾、頸飾、手持物等等一系列稱之為“漢服周邊”的產品。這些產品與漢服相匹配,突出了穿戴人的特殊情懷,對傳統文化的追求和其社會地位的象征。這種消費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由漢服特殊的符碼制造出來的。
當今傳統文化,在世界上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民族文化。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漢族的民族文化更是豐富。但是,作為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服裝,卻有些弱化。文化的缺失,讓漢族民眾感到民族歸屬感的缺失,這種缺失在年輕一代人中感覺更甚。在急于尋找歸屬感的過程中,漢服作為人人都可以擁有,且較常用的漢族替代符號被發掘。漢服群迷的選擇也不是主觀的,是受到意識形態支配進行的有意識選擇。各種各樣的漢服開始出現在視野中,多種多樣的符號性和象征性成為了漢服迷群構建群體認同和人際交往的重要途徑。
受近年來熱播的古裝劇影響,劇中服裝越來越向漢服靠攏,加上古風文化盛行,人們對于這種美感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出發點是附庸風雅的欲望,這類人通常會選擇端莊或仙氣飄飄的漢服。漢服迷群的身份構建和意識形態的再現有很大聯系,也和當前電視劇中的古典審美的影響有很大聯系。
現在的電視劇、網絡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古代為背景的。而漢服群迷多是女性年輕人,受到古裝劇的影響,追求古典審美,漢服則是再現了這一意義的符號組成的符碼,對于衣服的識別和解碼,漢服群迷更加容易,缺乏相關知識的普通人則要困難一些。電視劇中的女演員為女性漢服群迷塑造了一個非常完美的角色,讓普通人也可以了解這種神話意義的高貴、優雅、榮耀等等。當然,這些神話意義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編劇進行的文化構建,女性漢服群迷將外在的東西內化,以漢服所帶來的一切規約知道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漢服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漢服愛好者群體通常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為己任,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例如禮儀教義、琴棋書畫、弓道騎射、品茶論道、漢樂漢舞等元素,以前女子成年有笄禮,男子成年有弱冠禮,成婚有婚禮,君臣之間更是要禮儀周全。除了這些禮儀以外,通過觀察,漢服群迷對于傳統節日是非常重視的,熱衷于參加傳統節日集會活動。傳統節日的含義通常有“失落” “文化” “禮儀”等,尤其是古代的儀式在現代被大大減弱了,這和漢服是非常相似的,也是漢服迷群達成認同的基礎。例如花朝節是漢服群迷的重要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他們會穿上漢服,祭拜花神、賞花、吃點心等,這些儀式通常是通過模仿書籍中記載的儀式進行。通過這些活動,漢服群迷希望能喚起“文化記憶”,將更多的民族文化符號連接起來,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漢服迷群的組織。
根據調查,漢服迷群了解相關信息的媒介多為:百度貼吧、QQ群、微博、微信以及b站。雖然漢服復興運動開始得很早,但是最初漢服迷群數量少,地理位有分散,缺乏交流和聚集的平臺,更少有現實中聚集的活動。隨著百度貼吧和微博的發展,商家開始在上面發布廣告,成員在上面發布科普信息,漢服迷群逐漸發展起來。商家建立的QQ群、各地的漢服交流群,是漢服迷群日常交流以及約定線下活動的主要渠道之一。后來微信、b站的發展,漢服迷群擴展了更多的交流聚會平臺。
此外,漢服迷群并不是唯愛漢服,大多數漢服迷都有很多其他的愛好,比如二次元。而漢服也包含了古典、過去、特立獨行的含義,這兩者重合使得兩個圈層的群迷有了交叉的現象。而作為二次元群迷比較愛用的微博、b站也被漢服群迷使用。
米德認為“經驗,即使是個體的經驗,都必須從某個整體出發”,漢服群迷的標準,是漢服群體共同制定出來的,而群體的活動更能提升凝聚力。每年中,由漢服迷群領袖組織的最大的活動是中華禮樂大會和西塘漢服文化周,都有禮儀表演、傳統藝術表演、文化創意產品等活動,這些活動中也都包含了“文化” “禮儀”等與漢服群迷契合的價值觀。
漢服迷群中,群迷多有一種精英的優越感。上文可以看到很多漢服都體現了古時森嚴的階級制度,且現在常見的漢服其實多為古時貴族的穿著。漢服的復原少有出土文物作為比較,多是通過書畫、壁畫進行復原,這些參照物中多是描寫貴族生活,穿著漢服的人也隨之認為是上層階級。這種階級的優越性和如今的精英優越感不謀而合。
常見的漢服實用意義是小于符號意義的。漢服以長袖為主,面料輕薄飄逸。在夏天,長袖不夠涼快,在冬天,又不如羽絨服、棉服等保暖。很多形制的漢服追求寬袍大袖之美,過于煩瑣阻擋了日常行動,因此漢服的實際功能小于它的符號意義。
漢服相對于日常服裝來說,要求嚴格,造價較高,也是消費能力的重要體現。另外,漢服群迷喜愛詩詞歌賦,很多都會彈奏古琴、古箏等樂器,學習茶藝、插花等陶冶身心的藝術,這些也都體現了現代精英階層對日常生活的追求,和漢服群迷相符合。
漢服的發展中,隨著漢民族的發展而發展,并且不斷與其他民族文化、服飾相融合,一部分,成為今天所看到的樣子。漢服迷群的認同不是一個孤立的興趣群體,而是通過文化符號、審美情趣、傳統文化、民族歸屬、消費符號等多元途徑建構的群體。本文對漢服符號傳播的研究漢服也有利于國家把握民族和諧的尺度和了解當今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