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
(中國審計報社,北京 100036)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思維給誦讀帶來了新變化,也賦予了新意義。近年來,《為你讀詩》等依托于新媒體的詩歌誦讀節目,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誦讀與新媒體結合后的獨特魅力。它的成功也回應了現代人在快節奏的職場生活中對“詩意”和“反思”的需求。2018年3月,報社領導提議,開一檔由審計人參與的詩歌誦讀節目。長年以來,中國審計報副刊《沃野》刊登過不少審計人創作的詩歌,也評介眾多詩歌名家的代表作;而此前,融媒體工作室制作過《審計人讀憲法》《審計人誦讀十九大報告》等音頻節目,從中發現了不少審計系統的“好聲音”們。經過認真籌備,《一詩一話》欄目于2018年4月13日推出了第一期,至2019年4月開辦一周年之際,共推出49期作品。回顧一年來的創作歷程,筆者作為該欄目主編,將從詩歌誦讀和詩歌創作兩方面具體分析《一詩一話》音頻欄目的創作手法,以及詩歌誦讀藝術在審計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審計工作者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很多時候,我們的朗讀者難以找到一個安靜的所在。“外面鳥叫聲,劃龍舟的鼓聲,還有老太太們跳舞的音樂聲,聲聲入耳”,審計博物館的楊媛媛為了錄音,不得已“躲到了地下室”。南京市溧水區審計局的翟海萍,擔心手機錄音效果不好,特地趁雙休日的空閑去借用朋友的錄音室。
而有時,一些小小的“不專業”,反而更富生趣。審計署駐蘭州特派辦的李志華用湖北方言朗讀自己的詩歌《五月的長江》,在創作談中,他頭一句就說,“我不是專業的詩人,但我是專業的游子”。其實,很多在異地的審計人,正是因為對審計工作的熱愛,才和一片陌生的土地朝夕相處,直到它成為了“第二故鄉”。《不完美小孩》是一期感恩節特別節目,這是由“審二代”們共同完成的作品。男孩王伯韜用“成熟”的聲音、女孩天天用童趣的繪畫,各自表達了“審二代”們對父母的愛。孩子善于捕捉成年人所忽略的那個世界,心思所及充滿了瑰麗的想象力和靈動的詩意。所以,朗讀從來不止一種姿態。它還有更多的功能和意涵:在印刷術未發明之前,朗讀是一種面對面的傳播;而今天,我們重新走近朗讀,甚至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呈現朗讀,更多地是為了讓我們慢下腳步,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抬頭看一看路邊的風景,用心尋找心。
在欄目開辦之初,主創人員曾經擔心,如果投稿的數量趕不上制作播出的進度,怎么辦?審計工作是十分忙碌的。而人到中年,又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當下的審計工作者們真的還有余力和心情與我們分享“詩和遠方”嗎?
后來卻慢慢發現,或許,現代生活并非缺少詩人和詩歌,而是缺少對一份詩心認認真真、誠誠懇懇的回應,缺少那種讓詩歌與現實生活成為一體的意識。而我們的審計系統不僅藏龍臥虎,有真正在詩歌領域鉆研、深耕的詩人。他們寫出了如《我的蘇東坡》(河北省審計廳趙建平)、《敦煌瞬間》(山東省安丘市審計局閆向玲)、《靜止的河》(深圳市審計局凌春杰)等,這樣氣勢磅礴、意蘊厚重的作品;也有不少從細微處感悟生活,用詩歌記錄所見所聞、表達所思所想的作品,比如《修水井記》(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審計局舒維秀)、《我與一粒蝎豆等高》(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審計局劉建博)、《甜蜜的概率》(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審計局范夢琪)等。正所謂“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如里爾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所寫的:“如果你覺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貧乏,你不要抱怨它;還是怨你自己吧,怨你還不夠作一名詩人來呼喚生活的寶藏;因為對于創造者,沒有貧乏,也沒有貧瘠、不關痛癢的地方。”
而在音頻節目的制作過程中,也有很多動人之處。有時,踴躍報名的審計人不僅自薦朗讀者,而且自己選稿、撰寫詩評。在去年中秋節前夕,審計署南京特派辦周卉同志發來《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剛好與我們主創人員的選擇重合。有時,負責后期剪輯的同志也與詩評寫作者有著特殊的默契。譬如為希臘詩人索洛莫斯《閃亮的一天》選擇的配樂,并非隨便哪首古典曲目,而恰恰是希臘作曲家卡蘭德羅為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執導影片《永恒和一日》所作的原聲配樂。在這部影片中,已故的詩人穿越時空,為影片主人公朗誦了這首詩。這正是“合作”最有意思的地方。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迸發出小小的火花,并最終決定了作品的呈現面貌。
如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寫道:“小通則以詩相戒,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
對于廣大審計工作者而言,詩歌不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卻是愉悅身心、提高審美、傳承精神、砥礪奮進的正能量表達。“讀詩,讀愛,讀生活。中國審計報社融媒體工作室《一詩一話》,邀您一起讀詩、寫詩、分享詩意感動。”
在報社領導的積極推動和所有創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詩一話》從一次“嘗新”,成為一個固定欄目。全國審計機關的小伙伴們參與其中,詩歌讓彼此成為一個大家庭。我們一起努力,打造一個屬于審計人的文化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