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申請資金開展營養干預研究,主持“營養教育對兒童少年缺鐵性貧血的干預研究”,參與制定《學生營養餐標準》和編寫《農村學生膳食指導手冊》。她還在當地雜志開設“營養與健康”專欄,積極推廣營養、母乳喂養和飲用水安全項目,向農牧民傳播科學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公共衛生醫生的職責。
對新疆南疆地區的人民來說,1987年是一段黑色記憶。那一年,非甲非乙型肝炎在這里流行爆發。這種消化道傳染疾病波及當地20多個縣市,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對于新疆姑娘葩麗澤來說,1987年是充滿挑戰的歲月。那一年,她從新疆醫科大學畢業,原以為會穿上白大褂成為一名醫生,實際上卻是奔赴前線,來到南疆,對抗非甲非乙型肝炎。
公共衛生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的葩麗澤,被派去了衛生防疫站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在這場對抗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戰役中,葩麗澤主要負責從食品衛生環節,阻斷疾病的流行。這項工作既系統又瑣碎,既要培訓當地食品從業人員衛生知識,又要向當地群眾普及衛生健康知識,幫助大家提升自我健康意識。
葩麗澤和同事們確定了“作戰路線”,他們決定從最簡單地教大家如何對餐具消毒入手,進而加大對農牧民衛生健康知識科普的宣講力度。然而,現實又一次與她的設想背離。
“到了南疆,那里的人聽不懂漢語,領導就讓我去當翻譯。”準備好的防控方案和計劃統統擱淺。葩麗澤說:“當時覺得自己學了五年專業知識,難道就為了做翻譯工作?我心里其實是有郁悶和落差的。”實際上,葩麗澤從小接受的是漢語教育,語言障礙也是她在南疆面臨的最大問題。
不過,領導的一番話消除了葩麗澤心里的落差。“科班出身的人很多,但能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去為他們服務,讓他們了解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避免一些傳染病的流行,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番話讓葩麗澤重新審視了自己從事的這項工作,使命感陡然而生。此后,她開始自學維吾爾語言文字,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傳播技巧,發揮雙語優勢,積極為群眾普及健康知識。
從怎么正確洗手開始,葩麗澤手把手指導農牧民用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消毒餐具,調整當地餐廳前后堂倒置的問題,改變他們生熟不分的習慣……這些措施有效阻斷了消化道傳染疾病的傳播途徑,也讓非甲非乙型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后30年,葩麗澤扎根新疆艱苦地區,足跡遍布新疆97個縣市和300多個農牧區鄉村,一心致力于衛生疾病和公共營養研究工作。
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葩麗澤發現,新疆邊遠地區之所以容易爆發流行疾病,很大程度是因為這里的衛生科普力度、健康知識普及和宣傳力度遠遠不夠。“普及和提高農牧民的科學、保健知識任重道遠。”
為此,利用作為少數民族科學骨干人才去上海參加特殊培訓的機會,葩麗澤在大量吸納營養、食品安全、健康等本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利用周末進修學習傳播技巧,提高自身傳播能力,這些知識和經歷為她開啟了新的工作思路。
學成歸來的葩麗澤,除了繼續疾病與預防控制研究的工作,還申請資金開展營養干預研究,主持“營養教育對兒童少年缺鐵性貧血的干預研究”,參與制定《學生營養餐標準》和編寫《農村學生膳食指導手冊》。她還在當地雜志開設“營養與健康”專欄,積極推廣營養、母乳喂養和飲用水安全項目,向農牧民傳播科學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公共衛生醫生的職責。
2016年5月27日,葩麗澤榮獲世衛年度公共衛生獎一一阿聯酋衛生基金獎,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親自為她授獎,以表彰她近30年來為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公共衛生水平所做的貢獻。葩麗澤拿出部分基金用于制作并發放衛生保健知識宣傳材料,希望能夠提高新疆邊遠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的自我保健能力。
作為一名公共衛生醫生,盡管在薪資待遇、名利等方面的不及臨床醫生,但葩麗澤認為只要敬業,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感,同樣能為群眾做很多有益的事。“新疆地廣人稀,服務半徑較其他地區大很多,專業人員隊伍薄弱,我們的專業人員全部都投入一線,工作負荷很重。但是當你通過干預措施、技術力量去改變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健康問題時,使命感會很強烈。”
葩麗澤說,很榮幸參與見證了新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和大家一起消滅了脊髓灰質炎、麻風病等許多危害群眾生命安全的傳染病。“國家推出了很多惠民政策,從前農民看不起病,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看。小病鄉鎮就能解決,大病可以第一時間轉到好的醫院治療。改革開放40年來,新疆各族同胞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感到欣慰的同時,葩麗澤也深知,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現代化生活方式帶來的慢病問題在新疆也越來越多,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營養缺乏等問題仍然存在,她和同事們仍將站在疾控衛生第一線面對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