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牢記“沖、脫、泡、蓋、送”原則
日常燙傷急救處理應牢記“沖、脫、泡、蓋、送”的原則。在燒燙傷后即時,用冷水“沖”淋降溫;“脫”去浸滿熱液的衣物;用冷水“泡”,將創面在自來水龍頭下沖淋,或浸入5~20℃清潔冷水中,半小時至1小時;然后用干凈敷料、毛巾、床單等“覆蓋”創面;最后妥善地“轉送”醫院。
不要隨意在創面上涂抹藥物,如紅汞、龍膽紫等,以免妨礙醫生對創面的觀察和深度判斷。紅藥水含有汞,大面積使用可能引起汞中毒。也不要涂抹不易清除的物質,如黃醬、醬油、香油、牙膏、香灰等,這些物質對創面起不到任何治療作用,反而會妨礙清創,并增加創面污染的機會。此外,有的患者圖方便,把家里的頭孢類等抗生素粉撒在傷口上,這樣做是十分錯誤的。因為抗生素被局部應用后,很容易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因此,嚴禁將口服和靜脈應用的抗生素直接外用于燒傷創面上。
藥物選用講究多
如果燙傷面積不大,患者又嫌麻煩不愿去醫院就診,可以就近去藥房購買治療燙傷的藥膏。下面,我們簡單介紹常見燒傷外用藥膏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1.外用抗生素制劑
1 磺胺嘧啶銀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磺胺嘧啶銀被應用于燒傷創面,其療效為臨床所公認,至今仍是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的創面外用藥。但是,磺胺嘧啶銀對創面有一定刺激性,可引起疼痛感。其不良反應主要為過敏,個別患者應用后可出現局部瘙癢、皮疹、面部潮紅、眼瞼及口唇水腫等癥狀,多次應用后創面周圍皮膚可出現濕疹樣改變,局部瘙癢明顯。當有以上情況出現時,患者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特別提醒:磺胺藥可自乳汁中分泌,可能對乳兒產生影響,哺乳期及懷孕婦女不宜應用。
2 奠匹羅星 莫匹羅星主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菌有較高的抗菌活性,多用于燒傷后殘余創面,特別是后期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燒傷創面。
特別提醒:患者在使用莫匹羅星前后應洗手。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3 復方多黏菌素B軟膏 該軟膏不宜大范圍使用于面積較大的創面。患者有腎功能減退或全身應用腎毒性或耳毒性藥物時,應注意毒性產生的可能。
特別提醒:孕婦和兒童慎用。
2.中藥制劑
中醫認為,創傷初期由于氣血瘀滯、經絡阻塞,表現為局部腫痛等;創傷中期以邪毒內存、正氣已虛為特點;創傷后期由于氣血不足,臟腑虛弱,以正虛為主。中醫外用藥的作用主要是行氣活血、推陳致新;燥濕收膿、膿去肌生;酸澀收口、生肌收口。目前,臨床常用的中藥制劑有京萬紅燙傷膏、水火燙傷膏、八濕膏、創灼膏等。
特別提醒:有些中藥制劑本身抗感染作用不強,需警惕使用過程中發生的創面感染。
3.油膏
包括藍油烴軟膏、一些抗感染的油膏(如金霉素眼膏)等。
特別提醒:燙傷現場急救處理時,一般不宜使用油膏,因為油膏會阻礙熱量的散發,不利于減輕疼痛。
如果患者燙傷面積不大,可以自行選購、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必要時請專科醫生評估,以便隨時調整治療方案。不要隨意選用某些偏方,以免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