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的歐洲之行為擴大中歐合作提供了新的動力,意大利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倡議諒解備忘錄尤其被廣泛視為標志性事件,世界輿論大多從意大利是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西方七國集團成員這個角度闡述它的意義。
意大利的加入進一步證明了“一帶一路”的魅力,在它之前已有123個國家以及29個國際組織正式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那些主權國家無疑都深信“一帶一路”有利于它們的發展與繁榮,意大利現政府以強調本國利益優先著稱,中意攜手只能是強大的共同利益真實存在的結果。
華盛頓一直公開反對意大利與中國簽“一帶一路”協議,西方輿論中還有這一事件折射了美國影響力下降、中國影響力上升之說。一些批評者指責意大利將中國“引入了歐洲”,最夸張的說法來自《紐約時報》,它稱意大利成為中國利用的“特洛伊木馬”,挑撥中歐關系的意圖毫不掩飾。不過美國媒體的視角和心態都過于陳舊,歐洲人沒那么傻。
“一帶一路”是合作,對意大利來說,它意味著本國漸被遺忘的港口迎來復興的機會,以及該國經濟有望增加新的動能。意大利的對華經濟合作此前在西方大國中是相對滯后的,幾個歐洲大國的對華貿易都比它多。各方此時應當為意大利的對外合作邁出新步伐而高興,祝福它,這是朋友、哪怕不相干力量應有的氣度。
一些美國人太敏感了,他們對中國的審視越來越地緣政治化,好像中國與誰發展關系都有指向華盛頓的味道。美國的力量依然非常強大,但美國人的神經要衰弱得快得多。中意簽署的“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是充滿陽光的協議,我們真誠希望這當中的友善和坦蕩能夠溫暖、化解其他方面的一些憂郁和焦慮。
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外交都注重全方位,大國尤其如此。少數國家不希望意大利與中國走得太近,心態也是不健康的。要求意大利“跟我好就不能跟別人好”,在現代國際關系中擺到臺面上都是應該臉紅的。這種要求受挫也在情理之中。
中國是歐洲走向未來路上的伙伴,雙方有競爭,但這種競爭是歐洲對外所經歷過最平等、單純的。中歐合作完全是自愿、互利性質的,如果說當中有什么問題,中國有充足的與歐洲通過友好協商加以解決的意愿。說句實在的,歐洲與中國磋商貿易糾紛,要比與美國談判解決問題,感受到的尊重、友善多得多。
中國真誠支持歐盟的團結與強大,在與歐盟交往中信奉互利共贏的重要性。我們從來不認為中國的利益壓倒歐盟利益的“中國優先”是應當被追求的。至于怎樣在中歐合作的動態中實現共贏,中歐可以不斷探索,中國對開展這樣的磋商持積極、開放態度。
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歐洲人完全無需擔心,他們倒是不妨把這種合作方式看成歐洲大國加強對華合作的實驗窗口。“一帶一路”是通向進一步繁榮的橋梁,這個世界并非只是按照地緣政治規則搭建起來的,進入21世紀后,它注定要精彩得多。
至于一些歐洲人擔心中國強大起來,會搶了他們的看家本領,這種憂慮尤其對歐洲無益。這樣的競爭永遠都會有,創造了那么燦爛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歐洲應當對自己有信心,并且做出應有的努力。歐洲仍總體在技術上走在中國的前面,它無需希冀中國停下來,而是要讓自己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