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菊英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巨大影響,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家庭教育是形成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的關鍵教育。本文從具身認知的視角,去探討身體運動對家庭教育中一年級兒童的學習、思維的探索起到的相關影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用具身知識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身體體驗、家庭互動、情景展開,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爾曼在《關于教育平等性報告》中搜集的60萬數據中,指出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是家庭。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講,教育是被動的模式,跟著家長制定的步驟循規蹈矩地重復生活,沒有自己去了解判斷,自己用身體去體驗去感受學習生活。
一、一年級入學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
眾所周知,我們的教育是由三部分構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會深深影響后來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目前我們的一年級入學兒童的家庭教育的現狀是:第一,為了快速適應義務教育,多數家長對孩子往往是重智育而非實踐操作能力。第二,大多數家長雖然有教育方面的意識,但能力表現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種教育模式:①專斷—拒絕型②放任—縱容型③民主—權威型。
二、具身認知
具身認知,英文embodied cognition,從中可以看出,認知是涉及身體的,需要用身體去感覺參與、體驗。威爾遜在《具身認知的六個觀點》中指出:⑴具身認知是情境性的。認知是需要感覺觀察,同時也要有行為的參與,參與到學習生活之中。⑵認知是有時間壓力的,在一定的時間下,身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理解事物,促進知識的同化吸收。⑶環境會分擔部分認知壓力,習慣的環境會減少認知的負擔,減少思考量,如果需要的時候直接從身邊的環境中提取。⑷環境是認知系統的一部分,身體也是環境的一部分,也就是這里的認知包括身體。⑸認知是指導行動的頭腦里有了一定的圖式、想法,并且才能把它轉化為一種實際行動。⑹離線認知是基于身體的也就是要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是要與身體相互作用進行。
人類認識事物必須要與身體緊密相連,認知是具身的,與身體活動息息相關,具有一定的情景性,認知必須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之中,是慢慢內化生成的。
同時,還可以從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思想中了解到,“從做中學”,要求做,必須就有身體的參與,親身實踐。做,必須要與環境相結合,有情景才能觸發認識發生。廣州大學葉浩生也指出,身體、環境是保持一致的。認知是在環境、文化等條件下交互作用,生成的結果。
三、具身認知與一年級孩子的家庭教育
學習不僅僅是大腦參與,更重要的一定是身體參與其中的情景互動。一年級的家長們都對孩子的入學感到焦慮,為讓孩子在知識上接受得更好,家長需要在家庭里運用具身認知協助入學兒童學習。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一)家庭環境
家庭是每個成員熟悉的環境,往往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環境與孩子時時刻刻融合在一起,故家長需要在家庭中注重家庭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對于學齡期孩子而言,小時候的記憶、思維都會對人的一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有的知識感受或者操作可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成就。
(二)孩子身體
一年級孩子是身體發育快速的一個階段,積極渴望去探索外界的各種知識,這個時候模仿、動手能力極強。孩子觀察,家長再講解示范,兒童再自己用身體模仿,他把詞的記憶就由瞬時記憶轉化為永久的記憶了,隨著這樣的操作感悟,兒童會把這個知識點過渡運用到造句之中,自然而然促進了知識的生成。
(三)教育方式
兒童往往是家長的復制品,大多體現在語言表達、行為方式、做事風格上。任何一種類型的教育方式,要讓孩子的認知有涉身性,也就是要讓兒童去參與親身的實踐。先對一種事物或者規則進行感覺,在感覺的基礎上,家長進行引導感知,從而得到一種感受,這種感受伴隨一年級兒童的心智進行相互作用,最后獲得知識或者技能。一年級孩子能與家長良好的表達需要,家長也能進行恰當的引導和支持,有良好的心理相容的氣氛。在民主平等的相處方式下,鼓勵孩子勇敢地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在建構孩子內在的知識體系,從而也能更好推進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后面的素質教育。
(四)情感投入
人除了自然屬性以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屬性。社會屬性主要體現在情感上,所以對教育必不可缺的便是情感的投入。具身認知,需要的是身體和心智、環境的共同作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持續不斷的情感投入。熱情、激情帶動學齡兒童進行良好的認知,家長更多的是要對孩子進行鼓勵,因為一年級兒童持久力,專注力還不完善,就需要家長對他們持續不斷地認可,引導,一種積極情感的投入。
四、建議與總結
(一)提高家庭教育的意識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從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家書、家誡、家訓、家教詩書文章可見一斑。人的一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度過的,對人的影響也是面面俱到的。國外,從古代的斯巴達、雅典教育沿襲到現在歐美的在家上學教育的事跡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各國都在重視家庭教育。家長只有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身心的精力就更多地放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有耐心、信心、責任心去培養下一代。
(二)提高家長與學齡兒童一起運用具身認知了解事物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提出家庭教育的三原則:(1)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活動,并試圖了解他們的活動目的。(2)盡可能支持孩子活動的意愿,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3)我們必須時時警覺和孩子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為孩子的感情——特別是對外來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細膩敏感。家長給學齡兒童組建的環境里,讓孩子在這環境中進行活動,用身體在家長創建的環境進行探索、求知,他會發現過去一些經驗不能適應現在的發展,所以會主動地進行改造,從而獲得更高級的認知。
(三)循序漸進地運用具身認知引導學齡兒童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家長堅持循序漸進地對一年級兒童進行具身認知的引導教育,對家庭、對孩子都是極為重要的。人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語言等過程。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理論分段,一年級兒童還處于前運算階段,家需要長給孩子創設一個環境,一步一步地進行引導,讓孩子身體的各部位去體驗、去參與、去感受,最后心智得到感悟,從而提高自己的認知。具身認知所強調就是身體和所處的環境對認知的影響,兒童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下,他的身體產生記憶,從而使他與環境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
總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年級兒童這個階段的家庭教育相對比較困難,關系到孩子各種習慣的養成、認知模式的構建,如果家長能持之以恒堅持具身對本階段兒童進行教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增加自我探索、自我鉆研的意識,家長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也會更省心,更舒心,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也會更用心。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