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在日常數學教學中,開展數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重視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反思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做”“看”“思”“練”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活動不應該只關心結果,還應該關心活動的過程。應該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讓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分層次教學,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開發智力的效果。在數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還應該是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教師的角色就是把學生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動態、發展和個性化的過程,讓教學成為“活動”,讓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因此,教師應順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在“做”“看”“思”“練”中探索新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數學素養。
一、重操作,在“做”中感知經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數學課中應多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實踐,使得“人人在數學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認識1平方厘米》這一課中,可以設計以下六個活動:
1.量:在方格紙中測量正方形的邊長——量的是邊。
2.涂:在這個小正方形上涂上顏色——涂的是面。
3.剪:把這個小正方形剪下來——剪下的是面積單位。
4.度:以剛剪下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為模板,度量3個長方形的面積——進一步理解平方厘米這個單位。
5.找:尋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
6.想: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間觀念。
教師通過量、涂、剪、度、找、想六個活動,認識1平方厘米。從自己動手測量得到1平方厘米到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學生真正建立起了1平方厘米的概念。學生在親自參與經歷這六個過程后,也能夠對于1平方厘米這一表象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促使學生在“做”中感知了數學活動經驗。
二、重觀察,在“看”中積累經驗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提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鼓勵每一位學生不斷地自主和獨立學習。為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去觀察、發現、交流,促進學生在“看”中積累經驗。
在“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課中,教師可以進行以下三個活動:(1)分一分——把箱子里的物體(牙膏盒和粉筆盒、罐裝可樂瓶、魔方等)按形狀分類;(2)摸一摸——讓學生觸摸物體的表面并談感受,同時說一說每個物體的面是什么樣的;(3)滾一滾——把這些物體在桌子上滾一滾。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切身體驗不同物體的形狀和表面,從而使學生發現物體形狀不同,面也會不同。在學生經歷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知并建構新知,使學生在“看”中促進知識經驗的積累。
三、重反思,在“思”中形成經驗
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通過反思才能建立起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才能促進學生不斷地思考,同時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并完善知識網絡結構圖,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
如《畫圖的策略》一課,在學生已經感受到用畫圖帶來的快樂后,教師不必急于解決更多的問題,而是應該停下腳步,問學生以下幾個問題:“利用畫圖是否讓你解題思路更清晰?”“是否可以用畫圖的辦法,讓不大明顯的數量關系變得更加清晰?”“在用畫圖解決問題時,需要注意什么?”……通過反思,可以加深學生對畫圖這一策略的喜愛,同時在提升學生解題思維的敏捷性后,進一步內化學習策略。因此,在數學活動結束后,可以停下腳步,讓學生反思是如何開展活動,如何解決問題的,中間遇到問題是用什么策略解決的,下一次遇到類似問題該如何解決等等。反思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好時機,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也在一次次“思”中形成。
四、重運用,在“練”中提升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建立數學與生活聯系的橋梁,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觀察,捕捉、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學生親身經歷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促使學生在“練”中提升經驗。
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一年一度的秋游來臨了,學校組織師生去參觀博物館,其中教師有54人,學生有180人。博物館門口寫著:“門票成人30元/位,學生15元/位,團體30人以上20元/位。”請同學們設計一種最好的購票方案。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設計方案。1.全買團體票:(54+180)×20=4680元。2.不買團體票:54×30+180×15=4320元。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54+6)×20+(180-6)×15=3810元。通過不同方案的觀察比較,不僅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而且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了應用數學的信心,提升了數學學習的經驗。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數學活動,還要做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同時在活動中把握數學本質,提升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南平市實驗小學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