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曼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試題命題改革成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數學試題的命題更關注各年段兒童的學習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并與生活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意識,通過測試達到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就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命題策略的研究,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傳統數學命題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知識,大多數命題是在例題的原型上稍做加工而成,只是機械化地重現知識點,但在相當大程度上脫離了生活實際,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作為學生學業評價的主要尺度——數學命題,在命題的方式上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其更加契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好地對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考查。
下面,我以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命題為例,結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淺談如何有效地通過測試命題策略的設計,來對學生的學習潛能進行挖掘及促進其個性品質的發展。
一、將生活實踐融入數學測試命題,激發學習熱情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學習的機會”。因此,把現實生活的素材融入命題中,理論聯系實際,既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跟生活的密切關系,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寫數:廣州鳳凰山的主峰海拔三百七十三點三米。( ?)”“電梯門開關是應用了( ?)的特性。”“自行車的框架是應用了( ?)的特性。”“小紅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它的一個底角是500,它的頂角是( ?)0?”
讓數學與生活接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并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二、加強對綜合性和靈活應用題型的設計,促進可持續發展
目前小學數學的命題策略主要側重于考查記憶知識的再現及對知識結論的運用,但忽視了對數學方法及知識形成過程的檢測,對綜合性應用的考查就更少了。從學生自身的需求來看,嚴肅、冷峻、直白、呆板的命題很難讓他們感興趣,而輕松、活潑、創新、靈活的命題卻能讓其感到耳目一新、興趣盎然。所以在期末測試命題策略的設計時,只有把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及思維的靈活性得到發展。
例如,下面是紅棉小學“太陽隊”和“星星隊”一周進行的4場籃球比賽的得分統計圖,請根據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請完成條形統計圖。
2.太陽隊的平均得分是( ?)分,星星隊的平均得分是( ?)分。
3.你如何評價這兩支籃球隊?
學生既要掌握畫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又要準確計算出平均數,還要根據兩支籃球隊的情況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評價。這是一道考查學生綜合和靈活應用能力的題目,兼具趣味性、實踐性及創造性于一體。既有動手操作的訓練,又有求平均數方法的理解和計算能力的考查,最靈活的是運用自己的語言評價兩支籃球隊,這是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沒有統一答案,學生根據圖形、數據和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并做出個性化的回答。
三、學以致用,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數學核心素養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能,而是以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運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期末測試命題策略的設計時,對知識的考查應側重于理解和應用,而不是簡單重現,讓學生在思考、分析、探索的過程中,思維空間得到拓展。
例如,“書店舉辦“慶六一”促銷活動,買五送一。故事書每本9.58元,圖圖買了12本,花了多少錢?”“28名老師帶著664名同學去春游,每輛大車可坐45人,租金900元,每輛小車可坐18人,租金500元,怎樣租車最省錢?”
從生活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命題素材,形成符合學生心理特點、樂于接受的期末測試題,既能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數學更生活化,又能較好地考查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測試命題應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個性發展,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作者單位:廣州市天河區員村小學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