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煉 姚淑嫻 李瓊芬 楊金紅 楊曉媛 楊曉鳳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胰島素(INS)持續靜脈輸注加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強化治療,對于I型糖尿病(T1DM)患兒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 方法 在2016年6月—2018年8月之間展開該次研究,選擇對應時間段內30例I型糖尿病(T1DM)患兒展開該次研究,按照患兒治療方式不同將其納入對照組(早期胰島素非持續靜脈強化治療)和觀察組(早期胰島素持續靜脈輸注+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強化治療)范疇;分別治療后觀察其胰島β細胞功能,并實施組間對比。 結果 兩組患兒在各項情況無差異,對其隨機分組后實施不同治療,經過治療兩組患兒的相關指標均出現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為6.66%低于對照組的20.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早期胰島素(INS)持續靜脈輸注加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強化治療,對于I型糖尿病(T1DM)患兒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較好,因此該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I型糖尿病;胰島素持續靜脈輸注;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胰島β細胞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1(b)-0090-02
I型糖尿病在青少年和兒童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作為一種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I型糖尿病的發生可能和胰島β細胞的破壞存在關系,此時人體胰島素水平出現不同程度的缺乏,進而影響患兒的血糖水平,甚至可能在其他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導致其出現相關并發癥,故而及時對該類患兒實施治療就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課題[1]。該次研究以工作的實際經驗為基礎,在2016年6月—2018年8月之間展開分析,主要總結早期胰島素(INS)持續靜脈輸注加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強化治療,對于I型糖尿病(T1DM)患兒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目的在于獲得經驗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現將該次研究詳情做出整理報道,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展開該次研究,選擇對應時間段內30例I型糖尿病(T1DM)患兒展開該次研究,按照患兒治療方式不同將其納入對照組(15例)和觀察組(15例);對照組患兒的年齡為6~10歲,平均年齡為(8.32±1.03)歲,患兒入院時餐后2 h血糖水平為(23.19±2.34)mmol/L,患兒中男女分別為6例和9例。觀察組患兒的年齡為5~10歲,平均年齡為(8.83±1.12)歲,患兒入院時餐后2 h血糖水平為(23.26±2.27)mmol/L,患兒中男女分別為7例和8例。兩組入選患兒的一般情況均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組間可做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早期胰島素非持續靜脈強化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胰島素持續靜脈輸注+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強化治療,兩組患者在開始治療后1個月實施1次血糖復查,連續治療3個月后改為3個月復查1次;檢查中所用的Beck-mancx9全自動生化儀均為美國BECKMAN公司提供,放射免疫計數器GL-911系中佳光電公司生產,C肽藥盒則為華西糖尿病科技開發研究鎖提供,BayerDCA2000分析儀和糖化血紅蛋白試劑均為BAYER公司生產,檢查時首先對患兒和家屬說明檢查注意事項,指導其在清晨保持空腹,并于空腹狀態下抽取其6 mL的靜脈血液,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其空腹血糖進行檢測,并在患兒飲食后的2 h再次對其進行血液采集,使用同樣方法檢測其空腹血糖水平,而后使用電泳法對患兒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使用放射免疫法對其定量空腹C-P實施測量,按照組別記錄患兒相關數據。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開始治療時期、治療3個月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和胰島素用量等,按照組別統計其數據并實施組間對比。
此外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其低血糖、嘔吐等不適癥狀,組間統計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并實施對比。
1.4? 統計方法
將SPSS 25.0統計學軟件作為該次數據處理軟件,使用(x±s)統計研究中計量資料,并應用t檢驗;使用[n(%)]統計該次研究中計數資料,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患兒在各項情況無差異的基礎上接受分組治療,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相關指標均出現顯著改善,且和對照組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其組間對比詳情見下表1。
2.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兒中共計出現1例低血糖情況,其低血糖發生率為6.66%,無其他異常出現;對照組則共計出現3例低血糖情況,其低血糖發生率為20.00%,無其他異常出現;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其病發可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合并癥,對其健康產生嚴重威脅,故而早期有效的治療,對于患者病情進展的遏制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在進行動物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認為長期高血糖可使得人體的胰島β細胞修復功能逐漸喪失,因此在胰島β細胞功能逐漸降低的情況下,機體胰島素代謝很難再維持平衡狀態,使得人體內分泌紊亂,加劇其他相關類型的并發癥發生[2]。而目前通過不斷的實驗證實,認為高血糖水平可加重人體胰島素的分泌缺陷,因為高血糖狀態可使得β細胞表面的葡萄糖轉運蛋白2表達出現減少,使得葡萄糖失敏感現象加重,同時胰島素基因的轉錄會出現障礙,此時β細胞葡萄糖誘導的額胰島素分泌缺陷會受到影響而加重,此外長期的高血糖降低了β細胞的再生能力,因此對該類患者實施治療時,應該注重對于患者胰島β細胞的修復,同時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使其機體紊亂狀態逐漸得到修復[3]。早期胰島素持續靜脈輸注加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強化治療可幫助患者的三餐前后血糖水平均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而良好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使得β細胞的功能損傷得到逆轉,此時患者的β細胞功能也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胰島素抗體受到血糖控制的影響,其敏感性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提高,故而內源性的胰島素分泌增加,隨之促進患者的部分胰島功能得到顯著好轉,此時惡性循環得到了遏制,對于患者疾病恢復產生顯著作用[4-5]。故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在各項情況無差異,對其隨機分組后實施不同治療,經過治療兩組患兒的相關指標均出現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為6.66%低于對照組的20.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早期胰島素(INS)持續靜脈輸注加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INS強化治療,對于Ⅰ型糖尿病(T1DM)患兒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較好,因此該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賀金秋,廖毅,李玲,等. rhGM-CSF聯合胰島素對1型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燙傷創面組織中CD31、HIF-1α及VEGF表達的影響[J].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18,30(2):101-112.
[2]? 李佳,王旭艷,劉超,等. 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胰島素對1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機體代謝紊亂糾正效果研究[J]. 陜西醫學雜志,2018,47(6):726-729.
[3]? 趙岫,王立,張琴. 初發1型糖尿病兒童胰島素泵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與賴脯胰島素的效果比較[J]. 廣東醫學,2014,35(20):3249-3251.
[4]? 王震宇,張軍,程潔,等. 利拉魯肽聯合胰島素治療對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T淋巴細胞亞群及胰島功能的影響研究[J].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35(7):66-68,72.
[5]? 王冰,程麗靜,劉明川,等. 脂肪酸合成酶和碳水化合物反應元件結合蛋白在1型糖尿病小鼠腎臟的表達及胰島素對其的調節作用[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1):64-68.
(收稿日期: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