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手術臨床相關指標及生活質量。 方法 選擇36例于該院接受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的患者,納入時間為2016年1月—2017年1月,全部患者均行常規手術及圍術期全面護理,觀察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患者手術治療顯效21例、有效14例、無效1例,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手術總有效35例,占比97.22%。術中出血量為(88.61±10.26)mL,住院時間為(9.65±2.01)d。全部36例患者手術后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輕度不良反應2例,輕度低血糖1例、早搏1例,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56%。治療后生理機能、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活力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手術治療老年糖尿病患者鼻竇炎鼻息肉臨床效果顯著,且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比例較低,應予以臨床推廣。
[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鼻竇炎鼻息肉
[中圖分類號] R856.7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1(a)-0024-02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主要發病群體為老年人群,此類人群多伴有其他原發疾病,對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相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對此,該研究針對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手術治療及術后恢復相關病案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以期探討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及護理相關注意事項,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間于該院接受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息肉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該院接受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的患者36例,其中,男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年齡65周歲,最大年齡86周歲,中位年齡(72.61±6.36)周歲。糖尿病病程時間最短3年,最長18年,中位病程時間(9.27±3.58)年。有Ⅰ型鼻竇炎鼻息肉10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納入標準:①經鼻內鏡確診為鼻竇炎鼻息肉疾病;②年齡≥65周歲;③認知能力及自理能力健全。排除標準:①臨床治療、護理及檢查資料不全;②血糖控制效果不佳;③手術不耐受[2]。
1.2? 方法
1.2.1? 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術前處理? 臨床醫師全面分析患者疾病、病史、既往手術史、過敏史、家族史等信息,并結合患者血糖水平、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情及病程時間、心、肺、肝、腎功能等實際情況,進而建立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以保障患者術中及術后生命安全。另外,加強對患者血糖指標的監測及分析,通過指導患者實施低糖、科學飲食,提升患者圍術期血糖控制水平,并在手術前1周指導患者停止降糖藥物,采用胰島素控制其血糖,一般情況下,保持患者空腹血糖在6.82~9.53 mmol/L之間[3]。手術前對患者病灶區域實施CT掃描,護理人員為患者清潔鼻腔,做好術前準備。
1.2.2? 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術中處理? 酌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麻醉方式,針對部分病情較輕、預計手術時間較短、身體素質較好的患者,可予行局部麻醉;對于部分病情嚴重、血壓多高、手術耐受性較差的患者,需進行全身麻醉[4]。該研究中全部患者均行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對于Ⅰ型鼻竇炎鼻息肉和部分癥狀較輕的2型患者,直接切除其鉤突,將其篩漏斗予以充分暴露,應用鼻內鏡觀察患者鼻息肉情況,并對切除的方式予以判斷,如息肉較小且切除方式簡單,可直接予以離斷,如息肉較大,需將其離斷后經口腔將其取出。針對部分癥狀嚴重的Ⅱ型及Ⅲ患者,需予以上頜竇口開放手術,將患者上頜竇開口后壁及下壁切除,擴大其上頜竇口,直徑保持在18 mm左右,再行息肉切除手術。切除后采用30℃生理鹽水沖洗患者鼻腔后實施填塞。
1.2.3? 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術后處理? 手術結束后針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予以實時監測,尤其是血壓、血糖、心率、體溫等體征,并給予患者持續吸氧。術后給予患者抗生素抗感染治療3 d,降低患者發生術后感染。對于術后疼痛的患者,護理人員可應用心理學知識給予其暗示、疏導、轉移其注意力,從而降低患者疼痛感,在病房中播放輕緩的音樂是降低疼痛感的有效方式。針對部分疼痛感較強、影響其睡眠的患者,臨床醫師需酌患者實際情況給予鎮痛藥物。術后患者鼻腔內填塞物在48 h后分次取出,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分4~5次取出[5]。鼻腔填塞物取出后需針對患者鼻腔予以清潔,應用慶大霉素或生理鹽水將鼻腔分泌物實施清洗,避免患者切口發生感染問題。出院前需實施健康教育,改制患者如何在家庭中如何采用噴劑治療,叮囑患者術后復查時間及注意事項。患者出院后每月實施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并在患者復查前1 d進行電話提醒。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顯效:患者手術治療后未見不良反應,且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癥狀完全消失,術后切口黏膜完全愈合;有效:患者術后無不良反應,癥狀得以有效改善,切口黏膜基本愈合;無效:術后發生不良反應,癥狀未得到改善,術后伴有粘連、竇口閉鎖或狹窄。觀察患者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并記錄患者手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比例。應用院制《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調查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包括生理機能、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活力。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36例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相關數據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比分析,治療前后生理機能、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活力等生活質量評分數據行t檢驗方式,采用(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相關指標
患者手術治療顯效21例,占比58.33%;有效14例,占比38.89%;無效1例,占比2.78%。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手術總有效35例,占比97.22%。手術出血量最低41 mL,最高122 mL,中位術中出血量為(88.61±10.26)mL。住院時間最短6 d,最長13 d,中位住院時間為(9.65±2.01)d。全部36例患者手術后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輕度不良反應2例,輕度低血糖1例,占比2.78%;早搏1例,占比2.78%,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56%。
2.2? 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對比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治療后生理機能、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活力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是當前我國常見老年慢性病之一,患者合并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發病率較高,因患者血糖水平高于健康群體,因此其治療及護理難度較高。慢性鼻竇炎是鼻竇區域炎性癥狀之一,一般多呈化膿狀態,患者鼻竇炎發作時,與上呼吸道癥狀混淆[6]。鼻息肉是指患者鼻腔內贅生的良性組織,因鼻黏膜受到長時間炎性癥狀的刺激,導致組織水腫,久而久之發生鼻黏膜膨出而形成息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中可采用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方式,一般藥物治療針對輕癥鼻竇炎或鼻息肉患者,根治比例相對較低[7]?,F階段針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最有效根治方式為手術治療,但是,糖尿病患者新陳代謝發生異常,因此手術治療對其生理、心理的影響十分關鍵。對此,該研究針對36例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及護理相關內容予以綜合分析。在實際治療與護理工作中,應全面分析患者身體素質、血糖及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情,從而為患者建立針對性的治療及護理方案,以此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比例。同時術后對患者疼痛感及心理狀態予以干預,提升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改善其睡眠質量,有助于提升患者術后恢復速度。
綜上所述,該研究對于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其臨床效果顯著,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22%,術中出血量較少、住院時間較短,不僅減輕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極大節約了醫療資源。同時,該研究中36例患者術后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僅有2例患者發生輕癥不良反應,給予干預后不良反應消失,通過手術治療后,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生活質量得以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 唐海星,楊秀儀.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36例探索[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65-66.
[2]? 秦強.老年糖尿病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7):19-20.
[3]? 張鑫.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臨床療效及影響因素[J].健康前沿,2017,26(3).
[4]? 金銘鑫.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與變應性因素相關性的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7):109-111.
[5]? 吳敏曼,孫虹,王正強,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預后判斷的客觀指標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7(6):429-432.
[6]? 林偉.探討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有效性[J].中國醫藥指南,2018(3):27.
[7]? 吳曉麗.鼻內鏡下鼻息肉及鼻竇炎的護理方式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3(4).
(收稿日期: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