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摘 要:質量管理的三階段控制原理認為,在質量控制中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者不是孤立和截然分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系統過程。本文聯系編輯工作實踐,立足于質量管理的三階段原理,論述圖書出版流程各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和需要掌握的方法,從而不斷增強編輯工作能力,為圖書質量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責任編輯 圖書質量 控制體系
圖書質量保障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責任編輯來說,其工作質量主要表現為圖書質量,而圖書質量主要表現為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因此,從工作實踐出發,建立目標明確的圖書質量控制體系,對于提高編輯素質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事前控制:發現與選擇
1.選題策劃。選題策劃是編輯一切工作的開始,選題質量的優劣決定著圖書質量的優劣。首先,要結合出版企業的經營范圍,圍繞特色和重點產品線進行思考,力爭從一本圖書為切入點,逐漸延伸到一系列圖書,最后形成一個特色鮮明、兼容并包的產品線。其次,選題要經過精心論證是否具有出版價值,然后決定是否可以出版。一般來說,選題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或者反映時代風貌,屬于主題出版的范疇;或者填補市場空白,具有重大出版價值;或者符合出版企業出版范圍,完善產品體系;或者緊跟市場潮流,迎合大眾讀者需求;等等。不管是年度選題,還是月度補報選題,編輯都要做好選題的可行性分析工作,爭取用令人信服的數據說服決策部門使選題得以通過論證。最后,要對經過論證進入實施階段的選題進行實時監督,準確掌握實施進度,對于因各種因素不能及時完成的選題,要善于協調各方面關系,保證選題順利完成。
2.初審。著名出版理論家劉杲說:圖書質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線,也是編輯的生命線。對編輯來說,初審最重要的工作是嚴把思想政治關,保證書稿內容不出現任何政治性錯誤。《出版管理條例》第25、26條的規定,劃定了一批題材領域為內容產品禁入區,其中涉及民族、宗教、外交等方面的書稿尤其要特別慎重對待。
首先,利用黑馬校對軟件初步改正書稿文字方面的錯誤。這是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保障圖書質量的方法。對編輯來說,黑馬校對軟件是一款非常實用的軟件,是編輯和校對的得力助手。在電腦日益普及的情況下,作者的來稿絕大部分是電子稿,克服了手寫稿文字不容易辨認的不足,從而有利于運用校對軟件進行文字糾錯。經過軟件校對,對標示的紅色文字即錯誤的地方一般存為文本文件,作為修改的依據;書稿中的敏感詞也會做出標記,也要做恰當處理。這是初審工作的基礎,一定要不怕麻煩,認真修改每一處錯誤。
其次,對書稿中的全部引文進行逐一核查,保證引文準確無誤。核對書稿引文是責任編輯義不容辭的一項基礎工作。從作者角度考慮,進行創作時,為了豐富文章的內涵,增強可讀性,或者為了論證所述觀點的正確,會引用一些句子或者段落,由此也增加了書稿審讀的難度。從圖書質檢的角度看,引文差錯既可能屬于文字差錯,也可能屬于知識性、政治性差錯,扣分較多,差錯較多的可能造成圖書質量事故。對于引文差錯,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策略,比如使用權威的工具書查證,利用作者手頭的豐富資源進行恰當的技術處理等。通過以上細致的工作,可以大大減少書稿內容質量問題。
最后,加強和作者的溝通聯絡,在尊重作品語言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處理,較大的改動一定要經過作者的同意。曾看到這樣一則案例:有一位新入職的圖書編輯在處理作者原稿時,不是嚴格遵循編校工作“善疑慎改,改必有據”的原則,而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對書稿內容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并且沒有向作者及時通報修改情況,同時也沒有把一校樣寄給作者予以確認,導致圖書印制完成后,作者對收到的樣書極為惱火,強烈要求出版社立即召回圖書,予以銷毀,并且要求恢復書稿原樣重新出版。鑒于自身工作造成的失誤,出版社最終按照作者的要求召回第一批生產的圖書,并且將這本圖書予以重新出版,給出版社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樣的教訓可謂慘痛,編輯一定要引以為戒,加強學習,練就扎實的文字功底,處理好各種風格不同的書稿。
二、事中控制:監督與協調
1.校樣處理。首先,編輯要認真處理校樣。對于校對提出的正確建議要積極采納,不能明確建議是否正確的一定要予以核實。比如,頁下注中的一篇文章標題是《從一起糾紛案例析檔案行政裁決權限的設定》,校對建議在“析”字前加上“分”字。經過網上搜索,這個建議不能采納。因為標題中的“例析”是作為一個詞組使用,意思是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添加上“分”字,雖然標題表述也無錯誤,但是卻與原文章標題不一致,如果改了就會造成差錯。發稿后排出的一校樣一般是校對、編輯、作者各一份。寄給作者校樣的目的,一是編輯在原稿上進行的修改之處需要得到作者的確認,二是作者需要修改完善之處可以直接修改到校樣上,在責編處理校樣時需要把作者的修改意見合并到校樣上。
其次,編輯要通讀校樣,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這就要求編輯不但會編輯加工書稿,也要會校對書稿。在新編輯的培養過程中,一般都要求新編輯在校對崗位實習或工作一至兩年再予以轉崗,從而使新編輯盡快熟悉校對方法,具備校對基本技能,方便以后的編輯工作。工作中,有的編輯借口工作忙就忽略了校樣的通讀工作,或者存在嚴重依賴校對的思想,這是不對的。畢竟編輯和校對的工作性質、工作方法不同,在處理校樣時的側重點不同,二者的關系應該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才能形成編校合力。一般要求是通讀一校樣,再次發現初審中遺漏或需要完善之處。從閱讀規律來看,對于剛看過的內容由于缺乏新鮮感,往往會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不想繼續閱讀下去。即使為了完成任務,勉強閱讀下去,也會覺得已經看過一遍不會有什么問題而走馬觀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從工作效率考慮,把通讀校樣放在三校以后效果會更好。這樣做不但能夠發現校對遺漏的錯別字等顯性問題,也能夠發現一些初審中忽視的隱性問題。通讀校樣是對初審的彌補和完善,是對編校質量的檢查和提高,一定要認真對待。
2.簽付印。簽付印是圖書印制前編輯工作的最后環節,其中的細節問題需要特別注意。首先,簽內文時做好校樣的核紅工作。比如:三校樣需要修改之處是否準確無誤,核紅樣的頁碼是否有變動等。同時,對全書的PDF文件進行認真審核,發現有無遺漏之處。比如:在最后審查某書的PDF文件時在序言上發現了一處錯誤,即在序言最后的署名處,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序言作者名字、時間,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是作者的簡單介紹,只有一行文字。可是,PDF文件中作者簡介卻莫名其妙地跑到了序言作者名字和時間中間。幸虧及時發現,否則就會造成一處明顯的質量差錯。另外,核紅后一定要再核對一下目錄,避免出現錯誤。比如:在最后核對某書目錄時,發現目錄上兩篇文章的標題和內文標題不一致,通過修改避免了質量事故的產生。
其次,簽封面時要注意細節問題。作為一本書的外在形象展示,封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時候封面設計的好壞決定著圖書銷售的好壞。一般來說,美編會設計幾個備選方案讓編輯選擇。首先要保證書名、作者名準確無誤。嚴格遵循三對照原則,即封面、二封和版權頁相關內容必須保持一致,封底的條形碼、定價要和版權頁相關內容保持一致等。比如:在一次圖書質量檢查中,發現某書版權頁的定價竟然和封底上的定價不一致,版權頁為32.00元,而封底為36.00元。讀者購買圖書時,版權頁的定價一般是看不到的,往往是以封底的定價來支付購書款。這樣的明顯差錯,對讀者造成的傷害可想而知。這種低級錯誤的出現,一定是責任編輯的責任心缺失造成的。
最后,簽版權頁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對于通過總編室申請的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編輯一定要認真檢查一下書名、作者名、著作方式等信息是否存在錯誤。如果發現存在錯誤,應當及時向總編室反饋,申請對錯誤信息進行更正。在簽版權頁時,一定要保證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各項內容準確無誤,同時版權頁上的相關信息要和封面、封底保持一致。對于叢書,要注意叢書名和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上的保持一致,缺少叢書名的一定要注意加上。
三、事后控制:反饋與完善
對于重印圖書,一般的做法是先把重印圖書的PDF文件過一遍黑馬軟件,把發現的錯別字等改正過來。然后需要再把圖書認真細致地審讀一遍,方法主要是抽查。同時,編輯要注意和圖書質檢部門的密切合作,對于印前質檢反映出來的問題要及時改正,把好圖書質量的最后一關。對于圖書抽查或者圖書質量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編輯要把所編圖書的質檢反饋表格復印存檔,作為圖書重印時的修改參照。相比前面的工作,事后控制雖然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重印書也是要面對讀者的,而讀者判斷一本書的質量優劣,并不管它是初版書還是重印書,而是圖書是否精美,文字差錯多少等。
綜上所述,編輯根據工作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圖書質量控制體系,并且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對于圓滿完成本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不斷總結編輯工作中的經驗教訓,通過建立合理有效的圖書質量防范體系,把一切差錯消滅在圖書出版之前,為讀者奉獻高質量的精品圖書,是每一位圖書編輯的職業追求和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劉杲.我們是中國編輯[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2.周浩正.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系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