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信順 譚東寧
摘 要:以土地為依托,科技為支撐,是解決地區間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有效辦法之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原因:土地及土地現狀的分布不均衡,這是自然決定的,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的不均衡,需要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搞活市場經濟,加強支柱產業宏觀調控;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由“粗放利用,外延發展”,必須轉向“節約集約利用,內部挖潛”,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綠色電力,促進經濟發展。解決的方法:依靠科技創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轉型升級,堅持綠色發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關鍵詞:土地為依托;科技為支撐;不平衡不充分;轉變利用方式;發展綠色電力;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2-0209-04
0 序言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國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任務。黨的十九大把社會的主要矛盾由過去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1]。如何解決好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滿足全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所在。以土地為依托,科技為支撐,是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辦法之一。
1 土地及土地現狀
“三山六水一分田”是對地球上山、水、田(土地)的高度概括。可見,土地在地球上是十分珍貴的。
1.1 星球意識
到目前為止,適合人類居住并能繁衍生息的只有一個星球,這個星球就是地球。地球上的人們沒有理由不去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黨的十九大堅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1]。堅持和平發展的同時,也包含著綠色發展等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其中。
1.2 地球土地資源有限
地球表面積5.1×108km2,其中海洋為3.61×108km2占70.8%,陸地面積1.49×108km2占29.2%,地球陸地面積中近1400萬km2為北極圈格陵蘭和南極冰封地帶冰雪所覆蓋,可見土地特別是耕地在全球的總面積中是十分珍貴的。
1.3 我國土地利用現狀
1.3.1 自然狀況
我國陸地面積960萬km2,地勢西高東低如同三級階梯,土地中的優等土地及耕地主要集中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第三階梯上,且該區域人口密集、城市眾多、交通便利、工業發達,土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銳。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土地資源十分豐富,但耕地較少,人口較少,民族眾多,森林、草原、礦藏等資源豐富,交通不發達,經濟相對滯后。這種自然狀況導致了東西部、沿海與內地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1.3.2 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整體得以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經濟特區、開發區、園區等重大項目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和沿海地區,促進了這些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已向人們敲響了警鐘。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2]方針引領下的綠色發展道路。中西部地區由于礦產資源豐富,開采業進度加快,也不同程度的影響到生態系統。由于高速度發展,有的地區甚至是粗放發展,導致了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及沿海地區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農村與城市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農村與近郊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
2 依靠科技創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轉型升級,堅持綠色發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以土地為依托,科技為支撐,創新發展,能有效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充分運用科學技術,創新土地利用規劃使用方式,對促進地區間社會經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2]的意義十分深遠。創新發展是動力,協調發展可解決地區間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綠色發展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開放發展能夠“走出去引進來”促進“招商引資”實現較快發展,共享發展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美好生活。
(1)更新觀念,創新發展。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斷增強不發達欠發達地區人民的創新能力,充分認識土地既是資源又是資產,這些地區土地資源十分豐富,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以土地為依托,創新土地利用規劃使用模式,堅持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發展綠色農業、綠色牧業、綠色工業、綠色經濟、綠色旅游業等。
1)創新土地利用新模式,建立農業合作社。我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王府鎮,利用土地資源,改變過去分散粗放的耕種方式,整合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3],創建了糧食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果樹合作社等,培育優良品種,運用先進技術,招聘技術人才,打造品牌經濟,已生產出綠色糧食,有機蔬菜和水果,十分暢銷,農民收入可觀。
2)利用自然資源,打造鄉村景點,促進經濟發展。我市太平區水泉鎮塔子溝村,利用塔子溝山優雅秀麗的自然風景,發展綠色電力,照亮美麗山村,堅持在保護中發展旅游餐飲服務業,每天來村中觀光和農家院就餐的人數達2000多人,每逢節假日人數成倍增長,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
(2)轉型升級,堅持綠色發展。不發達欠發達地區,要和科技工作者一起,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勇于創新,以土地為依托,科技為支撐,堅持創新發展,綠色經濟,開放發展,協調發展,解決這些地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發達地區是東部及沿海地區,這些地區不要滿足現狀,要清醒的認識到你們的發展應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1)我市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開采煤礦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素有百里礦山 “煤電之城”的美稱。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阜新建立了8個大煤礦,地方小礦140多個,其中海州露天礦是當時的亞州最大,文明世界;阜新的煤礦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國家的煤炭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是阜新人的驕傲。然而煤炭資源是有限的,枯竭的礦井開始出現,特別是海州露天礦坑開始出現煤炭枯竭,礦坑滑坡、塌方,煤矸石等尾礦對周邊環境污染十分嚴重,亟待需要解決,關鍵在于治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已成為時代的共識。我市礦山企業已成為過去的輝煌,現在資源枯竭,煤矸石等尾礦問題,又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阜新人堅持綠色發展,集思廣議,科學規劃,因地治異,轉型升級,方法實用,成果已產生效益。
2)植樹造林種草綠化礦山的辦法。普查山體。我市堅持綠色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施青山工程,對全市的大小山體、礦山等進行了全面普查,對禿山荒嶺進行植樹造林,對部分山體綠化不全的進行補植改造;對17個礦山企業逐一進行排查,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綠化山體。
注銷影響生態發展的礦山企業。注銷了對本地區生態發展有影響的采石場,關閉了年產低于30萬t煤炭礦山企業,確保青山工程按時實施。
閉礦坑治理。對全市閉坑礦山、廢棄礦山、無主礦山等進行青山工程治理,治理閉坑礦山2家,治理面積5.1867hm2。目前,我市“青山工程”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已全面開工,完成治理面積1.9882hm2,恢復植被面積0.4362hm2。
明確責任,簽訂“青山工程”責任狀。強化對礦產資源和礦山環境的“負債”意識。誰開采礦產資源時破壞了環境,誰就有責任和義務將環境恢復治理好。采礦權人不能只享有采礦賺錢的權利,同時應承擔恢復被破壞了的環境的義務。責任明確才能保證我市“青山工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順利完成。
實施保證金制度。發揮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的作用,提高采礦權人履行“青山工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的積極性,推進生產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深入開展。我市國土資源局已初步制定“青山工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返還保證金的實施方案,對保證金使用的范圍、條件、申請程序等進行了規定,確保下一步保證金返還工作和“青山工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順利實施。
編制治理方案。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實行一礦一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恢復治理方案,嚴格按照“方案”開展青山工程施工。
建立礦山治理長效機制。在礦山修復治理實施過程中與土地整理、城鎮化建設、工業區建設項目和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相結合,因地制宜,宜林植樹,宜草種草。治理措施與建立礦山治理長效機制緊密結合,充分放大青山工程的內涵和效應,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逐步形成青山綠化、土地集約、招商建業、反哺青山長效機制的治理模式。
禁牧圍欄。今年是青山工程“兩退一圍”的攻堅之年,生態恢復需管護隨行,植樹播綠重要,與守護生態成果同樣重要。我市打破常規,提出了“先圍欄后清退”的工作思路,在“兩退”地塊造林之前,提前將部分重點區域實施工程圍欄,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
目前,我市植樹造林種草綠化礦山正以“青山工程”為契機,生產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開工15家,占年度計劃15家的100%,開工面積11.4667hm2,占年度計劃11.4667hm2的100%,完成治理面積5.3333hm2,占年度計劃11.4667hm2的47%。特別是海州露天礦排土場已營造成萬畝林地,種植白榆、刺槐、紫穗槐、火炬等樹木;營造千畝優質人工牧草地;千畝水土保持草地。也是對“三北”防護林建設做出了貢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步。
(3)土地整理復墾耕地的辦法。礦山尾礦排土場做為耕地的后備資源,我市于2003年至2005年在海州露天礦排土場等地進行土地整理,復墾耕地達998.2hm2。
1)廢石利用。將排土場內的煤矸石運出做為路基石修路,為四好鄉村路的建設找到了石料來源。2)利用礦土復墾土地。將排土場內的礦土平整、翻新,建設優質耕地。3)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搞好排灌工程,利用礦水做為水源,引礦水灌溉,解決無水源的問題。4)農牧結合。發展牛、羊、豬等養殖,利用牛、羊、豬糞肥為復墾的耕地增加有機肥,進一步提高地力。
通過這些整理辦法使復墾的耕地質量很高。形成千畝蔬菜保護地,建設千畝飼料谷物種植地。
(4)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轉型升級,綜合利用煤矸石。
我市已成功建起了以煤矸石為原料的多家企業。煤矸石燒結磚廠及空心磚廠,煤矸石熱電廠—煤矸石加工成顆粒摻入硫磺可充分燃燒—燃燒后煤矸石成粉狀做為煤矸石水泥廠的原料……,這是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碩果;同時,又將利用后的騰空地繼續復墾為耕地,這真是事半功倍,效益俱佳。
(5)建設礦山公園打造景點宏揚礦山文化的辦法。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已漸露曙光。以露天采煤遺址即礦坑為核心,礦坑東西長4km、南北寬2km、垂深350m,形成一座浩瀚恢弘的人工大峽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廢棄人工礦坑之一;而由煤炭開采形成的占地面積14.8km2,高出地面百余米的矸石山,形成十幾個矸石林立,溝壑縱橫的盤面,是人類活動遺跡的歷史見證。海州露天礦大坑和矸石山地勢平緩起伏、錯落有致、色澤深淺不一,形成了自然秀美、渾然一體、震撼視覺、震撼心靈的歷史原創性珍奇藝術畫卷。如果不加以保護和開發利用,這些珍貴資源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茫然無存,并產生不可逆轉的自然災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和遺恨。打造成俯視大坑的最佳觀景點及周邊的景觀。
1)海州露天礦是20世紀50年代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露天煤礦,代表建國之初露天采煤及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擁有全國數量最多的蒸汽機車、電機車車頭。按照規劃,已建成了一座蒸汽機車博物館,集中展示這些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活化石”。同時,建設一條15延長公里的旅游觀光線,分別設立日偽、民國、一五、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等6個站點,沿途以礦工大食堂的形式售賣快餐,墻面貼上“浪費就是犯罪”、“以糧為綱”、“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等與飲食有關的革命口號,播放“咱們工人有力量”等革命歌曲。在礦坑北幫東西兩側各建一個陽光水果采摘園,讓游人在感受工業遺產剛硬線條之余,體驗礦坑如少女般的生機與活力。2)圍繞礦山公園,建設上百個景點,打造生態綠色公園,在此基礎上,建設五星級酒店、中華美食一條街、進口商品購物一條街等配套休閑購物場所,使游客和市民在游覽之余盡享購物樂趣,體驗獨特綠色風情。公園的建立,既弘揚了礦山文化,綠化了礦山尾礦,又掩蓋了礦山灰塵沙,索住了風沙,穩固了礦坑周邊的土質的牢固性,真正起到了防風固沙美化了環境的作用。讓過去的污染嚴重的廢坑變成了綠的“海洋”、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6)藍天、碧水、青山、沃土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省為了走綠色發展道路,首先實施了四大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大工程”是藍天、碧水、青山、沃土工程,這是我省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推進的生態建設項目。過去一年里,這些項目如一顆灑落在黑土地上的綠色種子,不斷成長,四處開花。
1)藍天工程中,我省在全國率先制定了秸稈焚燒防控問責規定,秋季火點數量下降63%。2)碧水工程中,我省加強遼河、凌河保護區生態封育、推進大伙房水源區綜合治理,依法取締65家“十小”污染企業,82.6%的河流水體斷面達到水質考核目標。3)青山工程中,完成人工造林8.6667萬hm2,封山育林5.3333萬hm2,森林撫育6萬hm2。4)沃土工程中,我省各地相繼開展了土壤環境普查和區域性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明確了地方政府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全體責任。
“四大工程”的實施,為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結語
以土地為依托,科技為支撐,是解決地區間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有效辦法之一,能夠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只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實現綠色發展。
(2)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需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要充分利用土地等自然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區域社會經濟持續、和諧、健康發展。
(3)只有觀念更新,讓我們的觀念跟上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的步伐,才能提高認識,解決實質問題。
(4)創新土地利用規劃使用模式方式。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原因很多,其中土地利用規劃使用模式方式是主要原因之一。凡是發達地區其土地利用規劃使用模式方式,是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注重綠色發展;而相對落后地區其土地利用規劃使用模式方式,是外延擴張,粗放利用,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長遠發展。
(5)科學繪制土地利用規劃使用新藍圖。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重新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年度用地計劃。堅持綠色發展,落實“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新用地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從長遠上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把三線劃定成果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合理劃定功能分區,打造主體功能區,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三線劃定即三條紅線的劃定,是指劃定基本農田紅線、生態紅線和城市發展邊界控制線。從空間上劃定三線范圍,才能保護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確保糧食生產基地安全;才能有效控制城市無序擴張,促使城市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才能保護綠水青山,要象保護生命一樣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三線劃定國土是實施區域功能保護,合理利用國土,促進綠色增長的基石,也是打造主體功能區的基礎性工作。在劃定中,充分考慮三線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土地使用中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科學劃定功能區布局,加強對其重點保護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使劃定三線成果更加科學,有利于促地區間協調發展和促進綠色增長。
(6)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有利于解決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城市是一個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商業中心,對周邊(農村)起到輻射作用,對區域發展起到推動性作用。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城市座落在廣闊的農村懷抱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農牧產品直接供應市民生活,城市的工業產品又是農民不可缺少的。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方略,解決好“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促進城鄉共同發展。落實惠農政策,增加農業投入,以工促農,推廣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現代化,工農互補,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建立長效機制,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7)建立農業合作社,打造綠色農牧產品品牌,與市民對接,與超市對接。
(8)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促使發達地區支援落后地區,項目向不發達欠發達地區轉移。
(9)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
(10)乘坐“一帶一路”[4]快車,借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東風,發展科技,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實現共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1)發展綠色電力,促進經濟發展,照亮美麗山村。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九大報告.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4]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